书城历史晋说新语
2618000000104

第104章 057.别君去兮何时还

景纯观建康谶,手批八字:“半假半真,弄假成真。”时人以为佞王将军也。后乃有验,始悟。

………………………………

小绍回到府中,在纸上写上“螳螂”和“塞翁”四个字。

螳螂捕蝉,当然不可能是指第一个设局的王敦。但同样不像是在指刚刚名动建安的自己。

小绍还没那么自大。

可是这TM就尴尬了:除了两位世子,还有第三方势力在浑水摸鱼?

匈奴、羯胡?不大像,隐约记得靳准正在和刘聪他儿子,那个……刘灿,不对,刘粲准备一场肮脏的交易。然后刘曜要和靳准谈一场肮脏的交易。最后石勒要和刘曜做一场肮脏的交易。

如果忙于交易的他们还腾得出PY来和自己交易,小绍都得佩服他们了。

玩笑先放一边。虽然占据了江北大片领土,但以部落为单位,逐水草而居的匈奴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东北的鲜卑、高丽二族,西北的羌、氐二族也是如此。更不用说羯奴了。

氐族久居西川,长期与汉人杂处,属于半农牧民族。匈奴、鲜卑、羌属于游牧民族。

氐人出自扶风。汉人对弓马娴熟的氐充满戒心,氐对汉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氐人叛乱,武皇开边,半迁其民于酒泉。马超作乱,魏武克之,氐人半随马超归附西川刘备。

八王以来,陇蜀政令废驰,无法压制氐人。晋朝新置土官郡守不能顺应时势,依旧向氐人科以重税。扶风郡杨氏、巴郡李氏乘势而起,自立为王。

氐人通晓汉文,熟悉汉家典章,还可以任用氐人官员,应付公事。匈奴在地方治理上,就显得磕磕绊绊得多。攻下一地后,往往要经营一年半载,才能将兵将撤走。

陶侃在荆州接连告捷,李特就无法窥视江南。狄汉此时无余力跨过豫州一带,而腊月退回淮阴的祖逖,也正在打磨他的獠牙。

戴渊虽与祖逖不睦,但在思乡情切的雁行军看来,能在刘曜十万大军眼皮底下,虎口拔牙,救下十七万中山、幽州民的祖逖,无疑是大英雄。

士气可鼓不可泻,再加上事先受了价值上万两的好处,看在环首刀的份上,就不同他计较了。戴渊命雁行军交割防务,退回瓜洲,安排南渡。

这十七万幽州难民,对江南经济显得过犹不及,最好的办法是在淮阴至瓜洲一带就地消化。但祖逖自行入壶关,朝廷甚为不安。此举意在向江南输诚,小绍和温峤只得捏着鼻子配合。

疏散缓慢的难民让原本就不大的京口镇街道显得甚为拥挤,北市的书商怨声载道。这些书商大多出自七姓,戴渊只得同意用官船代为运输部分书籍到瓜洲。

这次南渡虽然仓促,但好歹有官军护送,颇有些关中子弟。书在京口就地发卖了不少,一众书商才转怒为喜。

温峤正领五千豫州军维持秩序,忽然听有人喊他:“太真兄!”

温峤听得耳熟,转过目光,不由大喜:“道儒表弟,你怎么来了!”

那人弱冠年纪,着一身绀碧深衣,丰神俊朗。逃难之人要不是自惭形秽,要不是唯恐冲撞贵人,都远远的避开他。

道儒腼腆一笑:“奉司空大人旨意,送二姨母过江,避蚩尤之患(兵祸)。”

温太真上前一步,握住他的手:“二姨母来了,甚好。倩英表妹呢?”

道儒挣之不脱,但想起表妹三令五申的话,只得先说公事。

“这里有一封信,二姨丈(刘琨)给你的,先拿去。”趁着温峤看信,道儒退后两步,拿出一只瓷壶,掀开壶盖。

温峤正要拆信,鼻子一动:“西河(临汾)酒?不对,没有甜味,是缩过酒(过滤)的,这香味,是竹叶青!”

他伸手去拿,道儒却将手一缩,盖上酒壶:“表妹说了,若是这十年竹叶青一滴未洒,她便亲自来看你。若是只洒了半壶,便许你隔帘相见。若是全洒了……”

他有意重读十年两字,温峤岂会不知,脸上忽青忽红,喉结上下耸动:“崔~悦~!”

温峤一把夺过酒壶:“洒了洒了!独饮无味,今日我做东!”

两人丢下公务,向城东而去,留下几个亲兵不明就里,面面相觑。

一间书店里,掌柜叫来心腹大伙计:“博陵崔氏、越石司空。‘那事’已经过江了。通知家主,马上动手,一定要赶在他们前面!”

………………………………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