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说新语
2618000000057

第57章 010.彤弓不可射金乌

干宝喜文学,好神怪,博闻强识。

作《搜神记》,凡三十卷,帝见而笑曰:“卿颇识,能原之否?”

帝乃展山川图形,依乡原其事,乃知中原尚鬼,北地说狐。巴蜀之怪妖而媚,东海之民贞而清。

“民各有乡,乡各有祠。村妇村夫,或幻梦则通感,或道听而途说。追其所原,各崇其神。”

“然鬼实存乎?”

“或存或忘,各在人心。”

乃涉山川,作风俗志,以原天下之鬼。

………………………………

看着桌上这一册书,小绍有些为难。

信件署名“长沙郡公门下录事”,卞壸以为是西南军务,谁知拆开一看,却是一本题着“搜神记”的白皮册子。

西泠成立以来,有不少书籍送来,卞壸一般高价买下。但此书不在经史子集四部,照例是不收的。只是此书墨迹尚新,卞壸又喜欢作者文采,觉得发还了未免可惜,就拿给小绍。

小绍后代人的眼光,印书时有意无意避开《山海经》等“子不语”的内容。但时代就是如此,《史记》载白蛇老妪之言,读《易》作三同之契。而且民好险怪之言,古今皆同,至今有人追寻着“百慕大”、“亚特兰蒂斯”、“UMA”这些“现代巫术”,期待着其中有超乎人智的力量。人心好逸、好险,这不是他一人可以左右的。

一念及此,小绍又好气又好笑:“以后神怪传奇之类,只要辞藻可观,不谤本朝,印社也可以印。不过要用油印法,不能影响版印的产量。”

这本《搜神记》号称“鬼史”,其文章故事,颇有可观之处。

对于干宝这位被蒲松龄称赞的志怪小说家,小绍也有几分好奇。

“给他三十两,让他有新作时也寄过来,还有请他过府一叙。”

印社的惯例,非孤本,则在二十至三十两之间。至于版税,印刷才刚出现,还没有这个概念。再说书社月印五万本,死人的都印不过来,哪里会多印活人的书?

三十两虽然不多,但搜神记后面还有十九卷,再加上干宝的其他著作,也算一笔外财了。

干宝此举让小绍想起一件事:风俗志。

不是那种散轶于乡野的地方志,而是以天下为尺度,追溯民族神话源流的风俗志。

风俗志对当代没有什么用,但当国家从封建国家转向民族国家,再步入现代国家时。共同的文化,就是国家的基石。

弗雷泽作《金枝》,是对启蒙怯魅后巫术记忆的抢救。如果干宝真写出一本当代的风俗志来,其意义将远胜《金枝》百倍。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这些微不足道的记忆,便是民族。

………………………………

彤弓不可射金乌,玉宇拾阶百丈殊。

帝子疑生得火照,天孙降世百臣仆。

高天上有神八兆,竞致出云贺神无。

苇原秋草应如是,天津何处采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