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说新语
2618000000084

第84章 037.英雄不死于床榻

张奕亡,陶舆告于陶侃。侃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彦道初不解,及杜弢之败也,始知其意。

………………………………

陶侃在主阵中啸道:“左军还撑得住吗?”

“陶延在此,长沙公勿忧!”

“右军郑攀在此,贼子何不逞鼠胆来取!”左军先与贼兵接阵,郑攀怕左军支撑不住,又不愿陶延独占首功,也趁乱长啸。

果然便有三个巴东渠帅,仗着自己装备精良,直取右军而来。

陶延独挡三千贼兵,凭着一股锐气勉力支撑,此时三去其一,顿时压力大减。

贼兵中军、左军跃跃欲试,但张奕恐陶侃另有计策,扣住不发。

本来郑攀的两千右军,占据渡口要冲,是为了防范贼兵顺流而下,此时与渠帅战作一团。张奕见机不可失,急忙传令:“左军速备大舟,顺流而下,与王将军汇合!”

如果与王贡的三千武陵兵汇合,事情或有转机。

此时秋水汇流,自天门奔流而下武陵,正是“千里江陵一日还”。陶侃虽延武陵溪布有铁索,在飞流湍石的速度下,还是被贼兵的大舟连根拔起。

只是与王贡汇合后,五千贼兵却不得不弃舟步行——此时水流湍急,风帆无用,无法逆流而上。

张奕正焦急等待着王贡援军,却见武陵山上万鸟惊飞。

贼阵背山面水,乃是太公阴符经上的古训。只是陶侃步步紧逼,不曾巡视山林,此时听得一阵嘈杂,一千多人从背后包抄右军。中军欲救,陶侃也配合着把中军派上来,牢牢钉住张奕。

现代战争遵循兰开斯特平方律,讲究局部火力压制,古代也不例外。而且因为训练和装备都参差不齐,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那就是士气。

贼兵背水一战,与陶侃斗得旗鼓相当。但贼兵军法不严,胆气弱的躲在后阵,右军被伏兵一冲,便有人开始丢盔弃甲。

恐慌传染开来,更多贼兵争相逃窜。再加上前方勇猛作战的贼兵腹背受敌,也是独木难支,陶延驱敌一千,斩首五百,郑攀也斩首三百。

日渐西斜,双方鸣金收兵,陶侃军死伤近千,而张奕收拾败军,竟只剩四千人。

再坚持三天,算上王贡的三千和左军的两千,尚有一战之力。问题是陶侃会给自己三天么?

当然不会。

回到营中的官兵,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香味。

士兵们咽咽口水,两眼放光,几个偏将稗将却相视苦笑:长沙郡公这是要犒赏三军啊。

果然,陶侃命人推上两车堆得高高的米酒坛子,放在煮着肉汤的几十口大锅边上。

他登上将坛,接过一碗酒:“贼势新挫,进退不得。立功报国,正在今日!众将士,且饱餐痛饮,杀敌建功。”

断粮一月,军中已无腱牛,陶侃毫不犹豫的杀了百匹驮马。

陶延左军今日大胜,不但有先锋之功,每一伍还分得两颗酋首,正是士气可用之时。中军和左军虽然疲惫,但更多的是眼红。

今日贼兵如此不济,在三军看来,已经不是敌人,那是白花花的银子和漂亮的铠甲啊。

一想到武陵山下还有近万两银子,将士们就忘记了疲惫。

“杀敌建功!”

穷鼠啮狸,如果不是下游的粮道被断,陶侃也不会选择攻城下策。

此时士气此消彼长,再加上敌方兵力分散,战机稍纵即逝。否则等王贡反应过来,就是腹背受敌。

………………………………

岂惮将军曾误虎,从来岁月最耽人。

瓜期未改狼山远,雪迹徒留玉豹文。

猎猎金风催战鼓,平沙浩浩掩英魂。

功名此去谁头在,且向新松劝一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