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逻辑是把斧子:日常说理工具
26366300000079

第79章 批判性的问题

1.问题存在不存在?

2007年2月,有西方媒体炒作中国要买希腊最大港口。但事实上希腊从来就没打算卖这个港口,只是要出租港口的一小部分,而且出租招标还未开始。参见李宏伟等:“希腊没卖最大港口给中国”,《环球时报》2007年2月2日第3版。

2.理由存在不存在?

2002年10月举办的一次国际男子体操单杠比赛中,一位中国运动员比赛结束后,现场四个裁判共同打出了9.800的分数。但裁判长在打分的电脑前一阵“忙活”,屏幕上显示的最后得分竟然成了9.775分。原来裁判长将其中的一位裁判打的分数私自改成9.750分。按单杠比赛的基本裁判规则,只有裁判打分的分数差别超过规定范围(正负0.1)时才可以由裁判长改变分数。既然四个裁判打的分数都一样,就没有理由改变分数。所以这个裁判长改变分数的判断没有任何根据。当时担任体操裁判委员会主席的高健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痛斥,那位裁判长也自觉理亏,当即又把分数改回到9.800分。之后,高健怒摔红牌。

3.论题成立不成立?

2005年10月,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内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为了表达中国的严正立场,中国外交部宣布推迟日本外相的访华日程。恼羞成怒的日本外相说:“应该能够说,我们相信的东西是正确的……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是保持一种低下的姿态。”现代国际交往的准则,要求各国遵从国际社会通行的惯例和联合国宪章精神。一个国家有权“坚持正确的主张”,但问题的关键是,“自以为正确的主张”是否真正正确?

4.论题是否保持了同一?

甲:你的大拇指都泡汤里了。乙:不要紧,我不嫌烫。

5.论证意图是什么?与当下语境存在不存在差异?

2004年9月,当发生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时,中央四套的《今日关注》在直播画面下方,滚动着一行字幕,要求短信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

6.论证动机与论证效果是否一致?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和全国人民英勇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无论是传统媒体或是互联网上、文艺演出活动中,都出现了大量感人肺腑、激荡人心的好诗篇,许多人在这最悲痛的时刻,选择用直抒胸臆的诗歌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赈灾英雄的致敬。其中流传最广的有《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宝贝啊,不要沉睡》、《妈妈的呼唤》、《孩子,天堂路上别走太急》、《妈妈!对不起,我来不及了》、《妹妹快跑》、《宝贝不哭》、《让我轻轻擦你的手》、《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等。参见“地震引爆全民诗歌热潮,‘草根诗人’盖过名家”,2008年6月1日《南方日报》。这些诗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的感受与读者的感受完整地契合。但也有个作家以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口吻,也写有一首词,其中有“纵做鬼,也幸福”,“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结果招致广泛的反感与批评。参见陈云发:“《江城子》词错在哪里”,2008年6月17日东方网。

7.前提假设成立不成立?

2006年12月,美国跨党派组织“伊拉克研究小组”正式公布伊拉克政策报告,建议布什政府调整伊拉克政策。由于这份报告的核心前提是中东地区国家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拥有共同利益,因此遭到联合国高官和一些政府智囊团的质疑,他们认为报告关于“共同利益”的基本假设是错误的。参见徐超:“安南:伊拉克冲突可能导致中东战争”,2006年12月10日新华网。

8.有无因果联系?论证方法可行不可行?

2007年有人提出,中国的品牌形象不能用龙代替。应该用包装产品、更换logo的做法来打造国家形象。但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国家形象与产品包装之间有多大的因果联系?国家形象能否像包装产品那样来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