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14

第114章 我国历代各朝人才选拔考略

据有关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实行乡举里选,以乡塾向天子贡献士人。两汉时期,由州郡或由名人和有权势的人物推荐人才。魏晋时期,把这种办法加以修正,改由政府专任官员负责选拔,州设“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对全国知识分子(包括已任职的中下级官员),依他们的才能和道德行为,分别评定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中正制”(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评定等级之后,小中正呈报大中正,大中正复核后呈报宰相,宰相审定后送给尚书省,作为任免或升降的标准,这是一般士人进入朝廷机构的重要途径。“九品中正制”从曹丕篡汉开始,实行了三百余年。一直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始设进士科,规定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唐王朝继承了这个办法,并使之成为受人尊重的一种制度,称为“科举”。科举考试分很多种类,以“进士科”、“明经科”最有地位。因进士科及格的士人比较容易得到高位,宰相又大多数都是进士科出身的缘故,所以尤为尊贵。宋以后科举均用经义,明、清两朝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以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为据。这种取士选拔官员的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一十八年,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后即行废除。

科举制在封建社会中延续的时间最长,所以经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制度。科举中的“天元”,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那时每隔三年秋举行乡试(隋唐在郡府,宋元在路府,明清在省城),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举人的第一名叫解元。乡试后次年春在京城礼部进行会试,举人参加,第一名叫会元。会试合格者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或由钦命大臣代理主持,合格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所谓“三元及第”即“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据记载,在长达一千多年封建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仅十三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崇哲;明代的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维昌。这些“三元及第”者多数没有什么建树,在历史上也没有名气。只有宋庠、冯京、商辂在1982年出版的《辞海》中有名。可是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有建树、有名气的人物,却不是“三元及第”者。这充分说明,封建科举制虽然在选拔人才上起过一定作用,但是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也是明显的。

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中,应考者要死记硬背多少书呢?据有人统计,《论语》一万七千七百五十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宇,《书经》二万五千七百字,《诗经》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札记》九万九千零十字;《左传》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总共四十多万字,全都要背熟精通之外,还要看比正文多几倍数量的注释,以及其他非读不可的典籍、史书、文学书籍等。无怪乎有不少士人久经科场,科科不中,有的考到六七十岁还没有考中。

不管推荐制或“九品中正制”,还是封建科举制,其弊端都是不言而喻的。“九品中正制”的流弊,是评定的标准完全脱离了“才能”“道德”行为,而只衡量门第。如果知识分子其人既不是大地主而老爹又没有做过朝廷的大小官员,纵有很高的学识能力和很高的道德声誉,也不会被评定为上品。大地主和大小官员的子弟,即令不识几个字而品德又很恶劣,仍然是上品。这无疑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丑恶现象。所以这种选拔人才的办法必须改变。适应这种潮流,在隋唐以来开始推行封建科举取士制,这就为中下层知识分子或贫寒人家的读书人以晋升的机会,这比门荫取土是有所进步的。但这种封建科举制规定士人考试的内容和格式必须是儒家学派的“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机械操作。这种保守和崇古的本质,对人们思想的开放无疑是很大的禁锢。所以有许多有作为的大学问家在科场上屡屡败北后就另找晋升的门路,即设想靠推荐的办法获得成功。这就是所谓“温卷”之风,办法是举子们在进京参加考试之前,先去谒见前辈显官,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投献给他,以便让显官把自己的姓名通达给有关人员,这叫做“请见”。过几天,再一次把得意的诗文献给显官。这口旷温卷”。这虽然也是走门子,但与用钱买通关节,大不相同。因为这毕竟还要用得意的诗文打动显官。所以走这条路子的人不少,也不觉得太难为情。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元稹和清代的蒲松龄都干过这种事儿。

无论推荐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都带有那种社会形态固有的劣根性,所以压抑和摧残人才的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举子们要在仕途上成功,首先是靠机遇,在社会动乱时期尤其是这样。因统治阶级的头面人物需要贤能之士帮他争夺天下,所以士人出将入相的机会就比较多,如三国时魏、蜀、吴都集中了一批贤能之士。其次是靠钱。封建社会用金银珠宝打通官位的并不乏其人。一般把这种靠不尊严手段爬上尊严岗位的叫捐官贿官,这类问题在各个朝代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第三是靠名人和有权势人物的推荐,这口14投门子,或叫“走后门”。第四才是凭自己的才能进行拼搏。这在各个朝代都有一些智能之士,通过自己刻苦学习,考取进士,步入仕途,登上显官位置的。

大概功名之心,人皆有之吧!不管是旧时的推荐、科举,还是现时各类考试(自学考试、成人函授、晋升职称),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鼠窃狗偷之类的不光彩做法。有些人既想敲门,又懒得动脑,岂不可悲!这种现象在以前说原因是旧社会固有的劣根性,现实考场中发生什么“微型夹带”或传呼机作弊,还是提上大包小包活动监考人员,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恐怕与人们的思想滑坡和腐败不无关系吧,这就更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