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54

第154章 秦晋两国君臣水平差异之悬殊

《史记》在《秦本纪》、《晋世家》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姬夷吾赖秦穆公嬴任好之力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求救于秦。秦穆公征询群臣意见。百里奚说,天灾是各国常有的事,救灾恤邻,是治国之道,应以粮秣救之。邳郑子豹说,晋背约不给我河西之地,应乘其灾荒出兵征伐。最后,秦穆公决断说,晋君是恶,其民何罪。遂运粮秣与晋,以救灾恤民。

惠公五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灾荒,求救于晋,晋国君臣议之。庆郑说,君赖秦国之力得立,又背约不与秦地,上年晋饥荒秦救济我粟,今秦饥荒有求于我,给予救济理之当然。虢射说,上年天以晋赐秦,秦不取,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逆天吗?!于是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出兵伐之。秦晋两国会战于韩原,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还当了俘虏。惠公姊是秦穆公夫人,赖其说情,秦才释惠公回国,国人因受辱而举国大哭,惠公于是诛杀出谋伐秦之臣。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管哪个阶段,总有一些贤能之士掌权治国,也一定有一些顽劣之辈身居高位。这就需要人们分出良莠,从比较中认识正确与谬误。秦晋两国君臣在救灾恤邻问题上,反映的思想差异正说明了这一点。秦国君臣能赈灾恤邻,救助黎庶于燃眉,其风格值得赞扬。晋国君臣特别是姬夷吾借秦国之力才立为君,不思报恩,反欲乘人之危而灭其国,结果害人反害己,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天理实在是公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