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58

第158章 做人与交友

古人把孝、廉、信看得很重,看成做人的起码标准,而且还树立了榜样叫人们学习。《史记·苏秦列传》载,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燕王认为若有此三人得侍自己,则愿足矣。

曾参,宇子舆,孔子学生,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以孝著称。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还提出了“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迫远”(虔诚地思念祖先)、民德以厚、“犯而不校”(计较)等主张。

伯夷,商末孤竹君之子,墨胎氏,初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他不受,后二人都逃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庄子·盗跖篇》载,从前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女子约会在桥下,尾生先到,女子还没有来,忽然水涨,尾生不愿离开这一约会地点,免得失信于女子,抱住桥柱,结果被水淹死。后人因称守信约为“抱柱信”。

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贪图利禄,交友要守信用。这都是要提倡的,不提倡就会世风日下,造成许多社会问题。但像伯夷、叔齐反对武王消灭残纣,并且不食周粟而死,那就很不对了。人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追求光明幸福。不如此就会成为历史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至于尾生守信用是对的,不守信用就是对朋友的不忠诚。但大水涨了,都不去回避,抱柱而死,那就是很不值得的。

古人说:“黄金万两易得,人生知己难求。”朋友一般有益友、损友两种,孔子在《论语》中曾对择友作过一番深刻的阐述。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邪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朋友正直、朋友诚实可信、朋友知识广博,就有益了;朋友邪辟、朋友谄媚、朋友巧言善辩,就有害了。

实际情况是,如果你交的朋友是正直、诚实可信、知识渊博的人。对你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会很有益处。反之,如果你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经常在一起拉拉扯扯,久而久之你也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这就叫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我们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慎重择友。

古代哲人还说:“识人之事,自古为难。”怎样才能识别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就要经过深入了解,长期观察,就是要察其言、观其行,特别是要从他的实际行动和为人处事中了解,决不能凭印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