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82

第182章 官员冗滥之惨痛教训

在我国封建专制时代,有不少朝代都存在着冗官冗员的问题,这样就形成朝廷官员素质差,办事效率低,国家财政开支大,黎民百姓负担重。因此史家多有揭露和讽喻。

西晋主朝腐朽透顶,官员素质低劣,史书记载有“貂尾不够,用狗尾接续”之说。

五代时,北周的官员多得惊人,当时有“员外常侍,道路上肩挨肩”的记载。

武则天时有“补阙连年,拾遗平斗”的谚语。唐王朝中期以后,官员冗滥更加到了惊人的程度。张巡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时,才率领一千多兵马,而大将就有六人,官阶都是开府特进之类,但是大将的报酬只能换取一次醉酒的钱,说明官员多得不值钱。唐僖宗李儇、昭宗李哗时,竟有“撑船郭使君,看马李仆射”的情况。李茂贞在凤翔(今陕西凤翔)时,内外掌钥匙的人,也都是司空太保。

宋代官僚机构臃肿,官员多而办事效率低的问题尤为突出。据(景文集)卷26《上三冗三费疏》中说:“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员五倍于旧。”这是赵匡胤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使官员队伍大为膨胀的结果。宋代周而灭诸国,为了扩大支持面,对后周官员和各国官员都加以任用。如对柴世宗之后,世为官宦甚至基本上与宋相始终。另外,因父、祖位高而子孙被授予官职者,称恩荫,由此当官者也很多。皇帝的子孙在襁褓之中即可当官,甚至连大官的门客、旁系亲属都可以荫官。凡遇祭天大典、皇室生辰,都可以荫补家人、门客等。官吏致仕(退休)也可荫补。另外还有特恩,已故官吏,甚至宋以前诸代高官之后,都可意任授官。宋代还设祠禄之官,这些官并不实际任职,只是以此食俸禄而已。这些官既消闲,待遇又优厚,因此当时不少人使尽全身解数往里钻。这么多的官员,在三年一“磨勘”(考核)中,只要无大错,照例都可以升迁。这样官员的质量自然十分低劣。欧阳修揭露当时的情况时说,郢州(今湖北钟祥)知州王昌运老病,腰腿行动不得,每日令二人扶出坐衙,致使三年之内州政大坏。接替他的是个叫刘依的人,七十余岁,昏昧不堪,问欧阳修:“中书有个王参政,名甚?”(《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再论置兵御贼札子》)地方的最高长官不知道中央首脑官员是谁,可见当时官员的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宋代官多而且待遇优厚,有俸钱、禄粟、职钱、元随(侍从)、傔人(丞差)、衣粮(几十人到上百人)、茶、酒、厨料、薪、炭、盐以及马料等,既周到又优厚。所以有言:“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二十二史札记》卷25《宋制禄之厚》)可见当时对官吏之优厚无以复加,难怪人们削尖脑袋往官场里钻。官费中养兵费又占据十之七八,所以有人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官僚队伍这样庞大,造成了国家财政支出猛涨,入不敷出。据史载,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岁人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八千四百零五,支出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三千一百七十四,入不敷出相当严重。

为解决长期存在的这个社会矛盾,有眼光的政治家王安石才提出变法,以解决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可惜由于当时主客观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变法失败了。

不光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权是这样,即使有的新生政权,如果不及时制止内部的腐败变质,也会出现滥封官职。最终酿成自己的垮台。如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即南京)之后,有的官员追求个人名利地位,“动之以升迁为荣,几若一岁九迁而犹缓,一月三迁而犹未足”。洪秀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个矛盾,而是采取滥封滥赏的办法,以满足个人的不正当欲望,致使官满为患,到太平天国失败时封王者竟达二千七百多人,导致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生政权以失败而告终,其教训是极其惨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