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74

第74章 屠戮功臣与保护功臣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在统治一固定了之后,便要屠戮功臣,这差不多是自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纵观历史,多数情况是这样,但也有例外。

据史料记载,中国封建皇帝屠戮功臣最严重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而保护功臣最有名的要算东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了。

刘邦在建立西汉王朝后,曾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所以胜利、项羽所以失败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争取项羽封立的十八诸侯王中的某些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分化项羽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又为了鼓励本集团的某些拥有强大兵力的将帅,与他通力合作打败项羽,曾封立若干人为王。如韩信为齐王,后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张敖为赵王,旧贵族信为韩王,臧荼、卢绾先后为燕王,吴芮为长沙王。这些人因与刘邦不同姓,史称“异姓王”。异姓诸王都非刘邦的嫡系,多拥有强大的兵力,“有震主之威”,这是刘邦的大忌。有些人兵力虽不强大,但雄踞一方,也为刘邦所不喜。这就是他萌发屠戮功臣的根本原因。在刘邦看来,功臣都是和他一起打江山的人,有些人如韩信带兵打仗本领比自己强,很难驾驭,尤其是皇太子刘盈懦弱,一旦他死去,刘氏江山有可能被功臣驾空或者夺去。在这些功臣中,他尤其怕韩信,故打击的对象自然首先就是韩信了。早在韩信被封为齐王前,他就忧心韩信兵权太重,时时提防。但当时由于项羽还没有消灭,非韩信不能打败项羽。故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暂封韩信为齐王,以便拉拢同他合作共同抵御项羽。一旦在垓下一战,项羽被剿灭后,刘邦即突然夺取韩信大将军印,封为楚王,都下邳。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窝藏楚败将钟离昧(因钟和韩信私人关系很好,所以在霸王乌江自刎后,他就寄居韩信处),有反叛之意。刘邦采纳陈平计,以伪游云梦为名,擒捉韩信,因其无罪,但又降封为淮阴侯,闲居京城。如此刘邦还在时时提防韩信,最后终于被杀灭族。

据《史记》记载,韩信在为齐王时,项羽曾派盱眙人武涉劝韩信反汉,争锋天下,他坚决不干。蒯通曾三次劝韩信反叛,首先以相术劝韩信争锋天下,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再以功高震主者身危,讲知遇并不可靠,以范蠡、文种遭勾践迫害之事,劝韩信不要为小恩小惠而误大事。最后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劝韩信不要错过时机。韩信都以汉王对他有知遇之恩而谢绝。蒯通见说服不了韩信,佯狂而去。即使在钟离昧说韩信反汉时,他仍然不干。后来韩信所以有反叛之意,一则是由于刘邦对其不公正的待遇,二则是正如太史公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史记·淮阴侯列传》),或则可以保全生命与免灭族之祸。不过根据刘邦对彭越的处置,韩信即使自动奏请解甲归田,颐养天年,恐怕也难免杀身灭族之祸。所以从史实看,韩信之死是有些冤枉。有一本《平鬼传》的书,说韩信被冤杀后,状告到阎君那里,阎君也感到为难,无法判决,后来由一位阴曹地府的判官判处刘邦转世为汉献帝,韩信转世为曹操,折磨刘邦而报冤杀之仇。这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出人们对韩信被杀的不平之意。

彭越在楚汉纷争中,同样立有汗马功劳。《史记·魏豹彭越列传》中说:“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彭越攻下睢阳、外黄七十城。”仅因陈稀反代地,彭越派兵将驰援,而自称病未去,即被人诬告谋反,刘邦因之捕彭越,囚洛阳,后因无谋反罪证,但却被废为庶人,欲贬蜀地,只是由于吕后怕“壮士”不杀,留下遗患,刘邦又唆使人诬以谋反罪而诛杀。

韩信、彭越被杀,自然使淮南王英布震恐,正如《史记·黥布列传》说:“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可见英布为免杀身之祸,只有选择谋反这一条路了。

再下来就是赵王张敖、燕王臧荼被擒,韩王信和卢绾,为保全生命,只好投奔匈奴了。

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灭元不久,即行屠戮功臣。胡惟庸是他的宰相,于公元1380年因有人告发他勾结倭寇谋反,朱元璋就把他磔死,夷灭三族。李善长于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参加朱元璋军,参与机要,深得信任,曾向朱元璋建议“行仁义,禁杀掠,结民心”,常留守后方调度兵食。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封韩国公,明初制度,多由他参与制定,在他七十七岁时,被朱元璋以谋反罪杀掉。蓝玉系常遇春部下,勇敢善战,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封大将军,多次领兵攻打元朝残余势力,后因有人告他谋反,朱元璋立即将他逮捕下狱,然后磔死,灭族。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也没有善终。大将傅友德,洪武初从大将徐达北上灭元,屡破扩廓帖木儿等,与汤和分取蜀,完成统一大业,后父子被朱元璋同时处斩。朱亮祖参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役,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随廖永忠取两广,封永嘉侯。后出镇北平、广东,以“所为多不法”,被朱元璋召进京师,鞭死。总计开国功臣只有徐达、常遇春(在征战中早逝)、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等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邓四公都死在胡蓝党狱之前;沐英留镇云南,在外无事,得以考终;汤和见太祖疑功臣,便自请解除兵权,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享年七十,寿考终身。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明太祖“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二十二史札记》卷三十二)。

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原因,史学家认为,最主要的是皇太子懦弱,且早已死去,皇太孙又年幼,为了保朱明皇权永远巩固,他就寻找各种借口,罗织罪名,大杀功臣。朱元璋残忍屠戮功臣,连皇太子也看不下去了。有天,皇太子劝谏说:“陛下杀戮过滥,恐伤和气。”相传,朱元璋当时未动声色,第二天,他故意把一根棘杖放在地上,叫皇太子去拿,皇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有刺会扎手的,我把刺给你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这段话直接道破了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根本原因。

东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是封建皇帝保护功臣的两个典型,他们的办法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就是用人类最低级的趣味享乐,劝功臣宿将退位,再不参与朝政,使君臣两不相猜。这虽然是一种低级趣味,但和屠戮功臣相比,总算是高出一筹的。

刘秀在建立东汉王朝以后,他知道开国功臣功劳大,有的自恃功高,不服从约束,将会对皇权造成威胁。但他没有像刘邦那样采用过激的“狡兔死,走狗烹”的强硬手段,而是选择了保全功臣的办法,大封功臣三百六十五人,外戚四十五人,赏给他们可观的封地,众多的民户,大量的钱帛,并表彰他们的功勋,然后劝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过荣华富贵的生活。除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三人参与议论军国大事外,其余都不再参与朝政。这样既避免了立国后的内讧,保持了国家的安定,也使刘秀落了个保全功臣的美名。

赵匡胤用黄袍加身的办法,从后周皇帝柴荣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手中夺得帝位,建立了大宋王朝后,他采纳新任宰相赵普的建议,于夺取帝位的次年(公元961年),召集石守信等最亲信的功臣宴会,在酒兴正浓时,赵匡胤叹息说:“如果不靠各位拥戴,我不会有今天。但当皇帝也太艰难,并没有当节度使快乐,每天都忧心忡忡,不能安枕。”大家问他什么缘故,赵匡胤说:“事情很明显,皇帝这把椅子谁不想坐?”大家骇然说:“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怀有这种非分之望。”赵匡胤说:“你们当然不会,可是一旦你们的部下拥戴你,你怎么有力量拒绝呢?”这时参与饮宴的功臣才忽然发觉杀机四伏,不由得魄飞天外,请求指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有限,转眼老死。拼命上进,追求富贵,目的是什么?不过是升官发财,自己既可享受,儿女们也不会贫困,如此而已。依我之见,各位不妨辞去军职,改任高级文官,多多购置肥沃田地,营建豪华住宅,搜罗天下歌童舞女,昼夜饮宴取乐。我跟你们约定,世代通婚。君臣之间,两不猜忌,上下相安,各位以为如何?”于是,大家感激接受,第二天就纷纷上奏章说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军职。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政治艺术的运用,也是掌握了人类最低级情操的弱点,一席酒宴排解了五代期间不断兵变和不断改朝换代的祸根。虽然这是统治阶级玩弄权术,但从稳定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角度考虑,对人民还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