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能活100岁:老年长寿保健全书
26577200000013

第13章 居家生活(7)

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午睡时间过久,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时间越长,越是感到疲倦,不利于醒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甚至醒后有不舒服的感觉。

午睡应采取平卧或侧卧姿势,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不宜坐着打盹,这样易导致脑部供血减少,会出现头晕脑涨等症状。也不宜伏桌午休,以免眼球受压,易致眼疾。

为了保证午睡质量,午餐时不宜饮酒、喝咖啡、浓茶,以免兴奋而难以入睡,并且不宜餐后倒头便睡,应活动10分钟才上床。

不要在喧闹的场合午睡,以免影响午睡的质量;也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或露天迎风而睡,避免受凉感冒;不要为了午睡而服安眠药,应顺其自然,不必人为地催睡。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午睡醒后不要即刻起床,而要伸伸懒腰,打打哈欠,然后再慢慢起床,以缓解醒后突然运动造成的血压变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

20.老年人应避免日晒过多

夏季,日光中紫外线的含量较高,尤其是中午阳光直射,且室外气温高达40℃以上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室外,以免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和中暑。

而且,夏季日晒过多还是皮肤癌、白内障、青光眼发病的原因,也会增加患淋巴癌、血液病的危险。若必须外出,需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戴太阳镜,并适当用防晒霜。

对户外活动时间应做一些调整,避免在上午10时以后,下午3时之前到户外活动。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尤其是老年人,其脏器功能减退,体内含水量比年轻人少,所以高温天气对老年人危害就更大。

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一般来说,老年人应停止体力活动,应尽可能呆在阴凉的地方,或呆在通风或有空调的室内,或用温水擦浴,以便安全度夏。

21.夏季居室环境

夏季,居室环境静谧安逸,对身心健康尤为有益。因此,夏季到来之际,首先要全面打扫一下居室,将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家具搬掉,使居室拥有较宽敞的空间。室内应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窗子应挂上浅色窗帘。

早晚室外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洒些凉水,保持室内的清凉舒适,使人心静神安。

如果空气流通不畅,室内相对湿度增高,人的汗液排泄受阻,会感到闷热并易发生中暑。所以,在无风的天气,洒水或擦地板后,应打开电扇吹一会儿,以起到到降温效果。

绿化屋顶、阳台和庭院,减少热辐射,也是改善家庭小气候的一种办法。据测定,有爬蔓植物覆盖的墙面和阳台,比裸露的墙面和阳台,其气温低5℃左右;有乔木遮阳的墙面,比裸露的灰砖墙面温度低8℃左右;种有葡萄的顶棚可减少辐射至原来的一半还多。

若在室内放置盆栽植物,既能感到清凉,又可净化空气。比如,吊兰能在24小时内把室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吞食”干净。

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夏天室内里照明应尽量用3瓦的小荧光灯或少开灯,灯光色彩最好是淡绿或天蓝。另外,收录机、电视机的音量应小些,这样可使人感到安宁和舒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夏季病菌繁殖快,易造成痢疾、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所以居室要经常用适量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另外,消灭苍蝇,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22.夏季睡眠有禁忌

忌袒胸裸腹。

尽管夏日天气炎热,在晚上睡觉时仍应穿着背心或薄衬衫,腹部、胸口盖条被单,以避免受寒着凉而引起腹痛、腹泻。老年人更应该注意保护好胸腹部。

忌夏夜在树下乘凉。

夏夜,常有人在树下乘凉,以为这里较为凉快。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白天,树冠能反射和吸收一部分热量,并释放出氧气,树下比空旷地温度低3.3℃。因此,白天在树木成阴的地方走路或乘凉,会感到凉快、舒适。而在晚上,树下往往比空旷的地方热。因为太阳下山后,树下地面散热受到树冠的阻碍,其散热速度慢,而且还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盛夏的夜晚忌树下乘凉。

23.夏季饮食宜清淡

夏三月,历代养生家都认为饮食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孙思邈提倡:“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作。”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中说:“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

夏季气候炎热,最易伤津耗气,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血液相对不足,更易导致消化功能减退。因此,夏季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清淡的饮食能清热、解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如新鲜蔬菜、水果可满足所需的营养,又可预防中暑;菊花清茶、酸梅汤、绿豆汁、荷叶粥等,可清热开胃。

过食肥甘厚味易损伤脾胃,影响营养消化吸收,甚至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大鱼大肉等油腻或辛辣食品,尤其是煎炸食品或糕团等油腻之物更要少吃。而且,饮食过咸,易使血压升高,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吃甜食过多,易导致肥胖和高脂血症,甚至还可诱发糖尿病,对健康极为不利。

但是,清淡不等于素食,即完全吃素,不吃荤食。有些人到了夏季便成了“素食主义者”,三餐纯素,以为这就是清淡,就能健康长寿,其实这是养生的一大误区。

人体健康需要有多种营养素来保证,而且各种营养素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某些物质缺乏,就必须及时补充。食物是营养素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保证各种营养素搭配平衡。

正常情况下,夏季人体消耗大,尤其需要增加营养,故不能过分强调素食。素食中虽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但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等却含量甚少。若夏季长期吃素就容易导致营养失衡,因此要适当吃些瘦肉、蛋、奶、鱼等荤食及豆制品,烹调时可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不使其过于油腻。

24.夏季进补注意事项

盛夏天气炎热,出汗多,睡眠少,体力消耗大,再加上消化功能差,很多人都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委靡等,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夏季应适当进补。

夏季进补,总的原则是清补,食物应易于消化,可选用山药、大枣、蜂蜜、牛奶、莲藕、银耳、百合、瘦猪肉、鸭肉、清蒸鲜鱼等。尤其是鸭肉,其性凉,特别适合于夏季食用。

由于夏季暑湿较重,脾胃虚弱者,还应注意健脾养胃、清暑化湿。可选用赤小豆、扁豆、薏苡仁等,这类食物具有健脾益胃、祛湿除邪之功,其性质平和,补而不腻。

虽然,夏季提倡吃凉性滋补食物,但并非所有的人对羊肉、狗肉等温性肉类都“敬而远之”。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若在夏季缓解期内吃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诗经》云:“七月流火……采蘩祁祁。”三千多年前,古人即采蘩(野菜之一的白蒿)以清暑。夏季,光照雨润,万物茁壮,野菜也长得枝繁叶茂,鲜嫩可爱。看着野菜翠绿欲滴,凉意顿生。采食野菜,更爽心身。

25.伏天健身要注意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人对运动养生的经验总结。

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强抗寒能力,预防冬季常见病的发生;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耐热能力,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但对老年人来说,一味强调“夏练三伏”,则就不太适宜了。

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此时进行运动锻炼,出汗量大增,极易引起水盐代谢失调,使得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又不利于汗液蒸发,散热出现困难,热量积蓄在体内,从而引发中暑。

老年人抗热能力不及年轻人,在高温天气下发生中暑的概率较高。此外,老年人的血液浓度本来就比较高,在炎热天气下锻炼后,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患。

因此,在伏天,老年人宜因时制宜。当然,也不能躲在家里不出门,可在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做些适当的运动,如游泳或练太极拳等,使生活过得充实而体质得到提高。

26.秋季养生大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里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其意思是说:秋天的三个月,是所谓的“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应该早卧早起,鸡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定,以舒缓三秋的肃杀,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而令肺气清肃,这是对秋天“收养”的呼应。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肺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发生顽固不化的飧泄病,供养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27.秋季宜养阴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肌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阴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秋冬养阴”。

秋冬养阴就是在秋冬之际,顺应自然界“秋主收、冬主藏”的规律而重视蓄养阴精,以适应收藏的需要,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阴精,是精、血、津、液等各种营养物质的通称。

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呈现一派燥象,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因此,秋季必须防止燥邪伤人,以养护体内阴气。

同时,寒凉之秋,脾胃机能多健旺,是营养物质易于蓄积的大好时机,因此宜加强营养,多吃温热之物及血肉有情之物,以达“温阳则阴不穷”。对于素体阴亏者来说,还可进食养阴滋液之品,如阿胶、龟肉等,使阴阳协调平和,生化无穷。

另外,性生活方面,在主收主藏的秋冬季,应审慎安排,适度为宜,以蓄养阴精。切不可一味地恣情纵欲,耗伤阴精,而导致折年损寿。

28.秋季宜养肺

秋季,其气清肃,其性干燥。肺为娇脏,主呼吸,性喜润而恶燥,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首当其冲。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

另外,秋季的气温逐步降低,如果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特别是那些素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等病史的人,也往往在秋季复发或病情加重。

因此,中医认为,秋季养生重点在肺,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达到养肺的目的。

常笑宣肺。

中医认为“忧伤肺”,所以金秋养生应心情开朗,常想常做令人快乐的事。步行于山峦田野之中开怀大笑,或经常听听相声、说说笑笑,自己找乐。

因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清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还可使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心肺气血调和,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沐浴益肺。

中医理论认为“肺外合皮毛”。金秋季节勤沐浴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与皮毛气血相通,起到润肤、润肺的作用。浴水温度最好在25℃左右,不宜过分揉搓,以浸浴为主。

补水养肺。

水为生命之本,秋天干燥的气候,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所以补水是秋季养肺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天至少也需饮水2000毫升,才能保证呼吸道润滑,减少损伤。

药膏养肺。

对秋燥症状明显的人,可以通过进补中药膏来达到润肺的目的。

贝梨膏。

川贝母粉10克、雪梨汁1000克、阿胶500克,共蒸熟。每次10克,日服两次,可滋阴润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带血、鼻中出血。

八仙膏。

生藕汁、生姜汁、梨汁、萝卜汁、白果汁、竹沥、甘蔗汁、蜂蜜各等份,将各汁和匀,蒸熟后用玻璃瓶贮存,任意食之,有生津养肺、清热化痰之功效。

通便宣肺。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功能失常,大便秘结,则肺气壅闭,气逆不降,致咳嗽、气喘、胸中憋闷等症加重,故防止便秘,保持肺气宣通十分重要。

另外,饮食上,应多吃玉米、黄豆、黑豆、萝卜、芝麻、冬瓜、白木耳、番茄、藕、甘薯、猪皮、贝、海参、梨等,但要按个人体质、肠胃功能酌量选用。

29.秋季宜养胃

秋季,气温渐渐转凉,而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因此,秋季养生宜养护胃。具体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保暖。

素有胃部不适者,入秋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

静养。

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运动。

胃病患者应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影响了胃病的痊愈。

调养。

饮食宜清淡、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

另外,应戒烟禁酒,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更忌暴饮暴食。

30.秋季养生心宜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意思是说,秋季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以减缓肃杀之气的影响;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因此,秋季要做到清静养神,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的状态。

俗话说:“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争。”这是人之常理,但不可欲望太高,超越现实。私心、嗜欲出于心,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

但是,有些多愁善感的老年人,在风起叶落和绵绵的秋雨的季节,常易在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悲秋的情绪,致使其精神不振。

这是因为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诱人入睡,使人消沉抑郁。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光照有关,秋凉以后,常常是阴沉沉的天气,阳光少且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褪黑激素还能抑制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又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如果它们的生理量不足,易导致情绪低沉。再加上外界景色萧瑟,只见“枯藤,老树,乌鸦”,难免使人触景生情,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要克服悲秋的情绪,精神调养上,应培养乐观豁达的胸襟,保持心情舒畅,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以避开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饮食上,应多吃些有健脑活血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鱼类、牛奶、鸡蛋、瘦肉、豆制品等。绿茶、咖啡、巧克力等富含苯乙氨和咖啡因,可以兴奋神经系统,改善心境。

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外出活动,如假日郊游、登高赏景等,饱览秋日美景和硕硕果实。同时,还可接受阳光的沐浴,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安抚作用,从而消除秋愁。

防止秋愁,还可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使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此外,要少一些怀旧情绪,多想想美好的未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31.秋季宜早睡早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就是说,秋季起居作息应与气候相适应,以避免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