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生存(一)
26810400000019

第19章 他人的冒失即福音

在智猪定律中,小猪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因为小猪如果主动出击,去按按钮,只会得不偿失。等大猪按按钮,小猪捉住机会分一杯羹,实际上就是趁火打劫,这在合作性博弈中无疑是应该双赢的均衡。但是,在实际的博弈中,对抗性的博弈屡见不鲜,由于双方情况千变万化,弱势一方如果墨守成规,胶柱鼓瑟,只能使自己坐失良机,因此,真正的博弈高手,绝对是捕捉时机的高手。根据实际形势的变化,而灵活的选择自己的策略。在我国历史上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对抗性博弈中,智猪策略的选择与放弃,就深深的体现了我国古人博弈中的杰出智慧。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是一场典型的小猪与大猪之间的博弈。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在攻占东晋梁、益(约今陕西南部及四川)二州后,继占襄阳、彭城等地,急欲灭亡东晋,统一天下。

秦建元十九年(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七月,秦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不听群臣劝阻,下诏伐晋,在政权所及范围内征兵调粮,并作如下部署:命丞相、征南大将军苻融督统步骑25万为前锋,直趋寿阳(今安徽寿县);命幽州、冀州所征兵员向彭城(今江苏徐州)集结;命姚苌督梁、益之师,顺江而下;苻坚亲率主力大军由长安出发,经项城(今河南沈丘)趋寿阳。几路大军,合计约百余万人,“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大有席卷江南,一举扫平东晋之势。

面对前秦军队的攻势,东晋也作了下列防御部署:丞相谢安居中调度;桓冲都督长江中游巴东、江陵等地武装力量,控扼上游;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赴淮南迎击秦军主力。

10 月 18 日,符坚之弟符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并派晋降将朱序到晋营劝降。不想朱序一心向晋,反将秦军情况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发起反攻,击败其前锋。谢石采纳其仪,命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5000精骑,夜渡洛涧,袭击梁成大营,一举歼敌15000余人,斩梁成等10员大将。晋军士气大振,乘胜直逼淝水东岸。

此时,苻坚登寿阳城头,望见晋军布阵严整,见城外八公山上,于秋风中起伏的草木,以为是东晋之伏兵,始有惧色。由于秦军逼淝水而阵,晋军不得渡河,谢玄便派人至秦方要求秦军后撤一段距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心存幻想,企图待晋军半渡,一举战而胜之,所以答应了这个要求。不料,秦军此时已军心不稳,一听后撤的命令,便借机奔退,由此而不可遏止。朱序等人又在阵后大喊:“秦军败矣”,秦军后队不明前方战情,均信以为真,于是争相奔溃,全线大乱。晋军乘势追杀,大获全胜,苻融战殁,苻坚狼狈逃归,损失惨重。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重新陷入动荡纷乱的局面,苻坚在两年以后也被其他部落首领杀害。

“智猪博弈能否从合作性博弈转化为对抗性博弈?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因为双方期望值的变化,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对局数不胜数,在这种形势下,就再也不能死守着智猪博弈原有的原则,而是要积极变换策略迎接挑战。”

淝水之战,前秦实力强大,东晋相对弱小,如果完全照搬智猪博弈策略,小猪傻乎乎地等大猪出牌的话,那只有让人一口口吃掉。因为智猪博弈中,大小猪有共同的目标,即食槽中的食物,也就是说他们的博弈,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如何达到均衡,而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是谁吃掉谁的问题,因此,被动消极的等待是不合时宜的。东晋能够取得胜利,一方面是博弈一方前秦的冒失,另一方面是靠东晋突破囚徒困境,主动选择最佳时机,把握了主动权。

如果仔细计算双方的力量,淝水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博弈。双方的实力是相当的,与其说是以少胜多,还不如说是一场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博弈。

首先,从双方实际参战的力量对比看,史料声称前秦有百万之众,但作为一个刚刚从长期战乱中统一的北方政权,这可能史学家吹嘘的成分居多,即使有,荷坚也不可能全部征调伐晋,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更重要的是,这虚数百万也没有全部赶赴前线,荷坚到彭城时,凉州、幽冀、蜀汉之兵均未到达淮淝一带,后续部队凉州兵才到达咸阳,西路的蜀汉兵刚刚顺江而下,东路的幽冀兵才到达彭城,兵力极其分散。当时集结在淮淝一带的军队,是苻坚的弟弟苻融率领的三十万,他们也没有全部投人战斗,而被分布在西至郧城、东至洛涧五百余里长的战线上。驻扎在寿阳及其附近的军队,充其量不过十万。加上苻坚从项城带来的"轻骑八千",也不过十多万人。正因为寿阳一带兵力不多,荷坚才会在看到晋军严整的阵容时,面有惧色,产生草木皆兵之感。晋军八万,除刘牢之所率五千人进军洛涧外,均参加了战斗。当时,晋军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的兵力,本来就较雄厚,再加上新投人的八万,因此当秦、晋双方沿长江中游至淮水一线交战的时候,晋方在前线至少有二十万以上兵力。所以,从战略全局上说,前秦的军队要远远多于东晋,但就淝水之战的战役来说,前秦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其次,从内部稳定团结的凝聚力来说,前秦远远不如东晋。前秦的苻坚是一个难得的治国安邦之才,他花费了三十余年的时间统一了北方,初步实现了民族融合,因此,他急欲实现全国统一。但这时候,全国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前秦刚刚灭掉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和羌族建立的西秦。在长期战争之后,士兵厌战,百姓渴望休养,所以,忠于前秦的大臣都反对。而由于苻坚对投降的其他部落的贵族势力过于宽容,他们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怀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将军幕容垂和羌帅贵族姚苌,都希望苻坚伐晋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故国的统治,所以竭力怂恿苻坚南伐。结果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而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

再次,从战略战术上说,战争之初,苻坚犯了轻敌的毛病;在攻占寿阳之后,看到敌军军容严整,又犹豫不前,犯了畏敌的情绪;而且派朱序劝降,无异放虎归山,将自己的虚实全部暴露在敌人面前;最后,听信敌人之言,盲目后退,自乱阵脚。反观东晋部署,谢石从朱序处掌握敌情之后,立即改变原来坚守不战以待秦军师老兵疲的作战方案,转守为攻,沿淮河西上,与秦军夹水而阵。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士兵厌战和苻坚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至秦营,要求秦军稍从淝水后撤,以让晋军渡河决战,诱使秦军乱了阵脚。朱序在阵后大呼秦军败了,晋军及时抢渡猛攻。秦军大溃,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晋军乘胜追击,取得战争胜利。从局部的战术上来说,晋军又是技高一筹。其博弈矩阵如下:

东晋

前秦(大)

进攻

等待

进攻

5

5

6

0

等待

-2

8

0

0

由上面的矩阵图看来,等待是它们各自的优势策略,因为东晋这只小猪等待的话,它可以找到攻击大猪的弱点,而如果前秦这只大猪通过等待,整顿自己的内部,使自己真正强大了,东晋就会被它一口吃掉。而战争的结果正好说明了这点。

淝水之战,晋军的胜利与其说是凭借自己雄厚的实力,还不如说是前秦苻坚的冒失,使东晋政权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如果从前秦的角度来说,他采用智猪博弈策略来进行这场战斗,可能会处于不败之地,因为他本钱厚,能够承受损失。但由于自身的失策,使他最后的决战演变成斗鸡博弈。前秦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晋,但他最大的弱点是多民族凑合在一起,自身还没有融合成铁板一块,其他各民族的贵族都是想借机摆脱苻坚,自立山头。而苻坚最信任的大臣王猛已经去世,苻坚刚刚实现北方的统一,自大的心理,使他没有看到己方致命的弱点。博弈过程中,前秦战线过长,部署不当,各部步调不一,没有形成合力,使他兵力雄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这一系列的错误,使秦军处于一种输不起的地步。最后两军淝水决战,这就好比两只实力相当的斗鸡,相互之间正在虎视眈眈的对峙,一只掉头,把薄弱的腹部暴露在对手面前,被对手狠命一啄,乘势一脚,踢得个屁滚尿流。如果真的是两只斗鸡,输得还可卷土重来。可前秦那么多野心家在等着重新崛起,他是一只输不起的斗鸡。一旦失利,各族贵族势力又从新脱离,瓜分了这只胸口上还淌着血的大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