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生存(一)
26810400000008

第8章 危难之际走向共和

合作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做“锦上添花”,一种叫做“雪中送炭”。这两种情况,属于不同的博弈形式。锦上添花的形式,那个“添花”的合作者,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在雪中送炭的形式中,“送炭”的合作者则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当处于博弈状态的各方在博弈之中处于不对等地位的时候,博弈的局势很容易发生偏移,即从合作型的博弈走向非合作型博弈。不过,这种偏移并非必然发生,因为影响博弈走向的,不但是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有外界局势的变化。如果外在的压力对双方都造成压迫,那么他们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合作型的状态不变。

东晋政权建立时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正是在外界压力造成的困境下,双方合作打破囚徒困境的一种努力。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之后,西晋司马氏统一了中国,可是西晋的政权并不稳固。在经历过长年的战乱后,地方割据力量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司马氏皇室子弟之间的权力斗争也十分激烈,其中颇有势力的是东海王司马越。几十年后,司马越终于联合其他藩王,发动了内战,以争夺皇帝的宝座,史称“八王之乱”。可是,因为藩王们的内讧和北方的匈奴和羯胡的趁机侵略,中国北方陷入了战争的浩劫之中,最终北方被匈奴和羯胡占据,司马越也死于战争之中。

当时,西晋司马氏的皇族在战争中死伤过半,幸存的皇族纷纷准备渡过长江逃避战乱,其中,琅琊王司马睿实力薄弱,在渡江之前只想着如何避难自保,并没有考虑渡江之后的计划。可是他作为皇族的幸存者,对社会还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号召力的,于是,王氏家族的精英人物——王导和王敦便准备扶持他做渡江之后的皇帝。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北方的战乱中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损失不大,作为其中精英的王导、王敦兄弟平安度过劫难,其家族在政治上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王氏弟兄见国家危难,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苦于自己既不是司马氏皇族,又不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所以有心无力。这次见到了落难的皇族司马睿,王氏弟兄便想借助他的皇族身份,进行复兴大业。

王氏兄弟和司马睿接洽之后,说出了自己想要辅佐司马睿做皇帝恢复西晋基业的意图,司马睿自然是大喜过望,甚至有点英雄落魄得遇知己的感动,便与王氏兄弟一拍即合,开始了司马氏和王氏的亲密合作。

渡江之后,王氏兄弟马上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们做的第一步,就是增加司马睿的声望和气势。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是禊节,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本来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这一来,提高了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殷勤地接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打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就站稳了脚跟。北方发生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前后后吸收了一百零六个人,在王府里做官。

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心里十分感激王导。他对王导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经过这样的一番经营,王氏兄弟最终联合各大家族,推举琅琊王司马睿做皇帝,是为晋元帝,从此建立了偏安东南百余年的东晋王朝。晋元帝登基的那天,还有一幕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大为吃惊。因为在封建时代,是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事的。王导忙不迭推辞,他说:“这怎么行。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王导这一番吹捧,使晋元帝十分高兴。晋元帝也不再勉强。但是他总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从此,虽然是东晋皇帝司马氏做名义上的天子,但是掌握实权的反而是拥立他的王氏兄弟,司马睿对王氏兄弟极为尊敬,甚至上朝时宰相王导没有入座自己都不敢坐在龙椅上。

历史上把司马睿与王氏兄弟的这一对政治组合称为“王与马,共天下”,也就是司马氏和王氏共同主宰朝政的意思。但是人们只看到司马睿对王家兄弟的尊敬和畏惧,却并没有看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王家兄弟拥有在政治上的实力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司马睿则拥有一个“高贵”的皇族身份,在当时北方战乱、胡族强势的时候,他们单靠哪一方都无法建立一个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抗衡的政权,所以,他们只能联合起来,尽管皇帝要失去应有的威严,王氏兄弟也要屈居人臣之位。

“双方都付出代价,失去自己不愿失去的东西,但只有这样才能共存并且摆脱囚徒困境,这有如壮士断臂,不得不为,也乐得为之。”

作为一个皇帝,司马睿是十分失败的,因为他自己的一切都来自于王氏兄弟,而他自己所做的一切,也要听命于王氏兄弟,可以说他只是用来号令天下的一面旗帜,而别无其他用途。所以,他对自己和后代的前途非常担忧,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失去了作为名义上的皇帝的利用价值,就是王氏兄弟抛弃自己之时。

作为皇帝背后的实际控制力量,王氏兄弟也有些过于跋扈。在合作型博弈的关系中,做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处于强势的一方不动声色,而处于弱势的一方也不必卑躬屈膝。可是,由于实力对比的过分悬殊,王氏兄弟有些自大,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要走向前台,成为名义和实际相一致的统治者。有一次,王敦就悍然帅军兵临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下,威胁司马睿,司马睿无奈之下,只能自我批判,同时央求王导从中调和,甚至说出了“如果王大将军对我不满意,我只能自己退位,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做一个普通的藩王,让王大将军挑选合适的人来做皇帝。”作为一个皇帝,司马睿这番话已经完全没有了君臣间的尊卑名分,而变成了一个只是请求苟活的普通人。可见王氏兄弟在当时的压倒性优势以及他们的强悍。当时,王导对王敦以武力相威胁的做法并没有任何反对的表现,反而暗中支持,并对司马睿的检讨反应冷淡,最后才出面制止王敦的逼宫行为。王导是不允许自己的兄弟出现改朝换代的举动的,因为一旦那样,原有的合作型博弈就变成了非合作型博弈,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虽然王氏兄弟飞扬跋扈,但是东晋王朝也能靠着自己的血统苟活下来,保持一个偏安的百年局面。

在“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中,王氏兄弟和司马睿,构成了一个在外部强敌环伺的危难局势下的囚徒合作博弈。如果司马睿不依靠王氏兄弟,他将无法在江东立足,如果王氏兄弟不推举司马睿,他们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建立一个新王朝。他们有着共同的困境,就是北方的外族入侵,所以他们可以合作起来,司马睿让出一些国家权力给王氏兄弟,王氏兄弟也没有过分的跋扈欺压司马睿,二者合作奠定了一个新朝廷,共同支撑起了和北方外族铁骑抗衡的局面。其博弈矩阵如下:

王氏兄弟

帮助不帮助

司马睿王:0;司马:0

合作不合作

王:3;司马:3王:-1;司马:-5

从上面的矩阵我们可以看出来,合作是单于夫人和西汉君臣的严格优势策略,从博弈论看来,人都是理性的,所以单于夫人一定会选择与西汉君臣合作的策略,历史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