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男人是个坏东西?
2696800000019

第19章 男人外遇解密(6)

我真的敬佩我母亲对生活的热爱,而且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男人的宽宏,她非常理解男人。比如,对我那个拈花惹草的继父,关于那件事她从来没有指责过他,她说是她自己不好。我母亲是搞服装设计的,20世纪90年代服装业火的时候妈妈特别忙,经常参加服装表演赛什么的,有时候连舞美设计也参与,这样的女人当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做家务。所以,每回有人提到继父的越轨,妈妈就开玩笑说,是他的妻子让他受了冷落。

按理说我是男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女人,但是我理解母亲。其实要说伤害,小的时候我也受过伤害。比如,母亲和某个男人约会的时候,我站在外面等她,那时候作为爱母亲的儿子我有过恨外人的感觉,我恨那个男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理解母亲。毕竟她是人,又是女人,她需要异性的温存和接触,这和结不结婚没什么关系;而且,正因为她离婚后一个人生活,她更需要这种温存和接触,这对一个正常女人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我,关键在她是不是因为有了别的男人而冷落了孩子。她没有,我母亲从来没有因为男人冷落过我,即使在她和男人约会的时候也是如此,男人走后她会加倍地爱我。

说实话,我觉得大凡风流的女人都很善良,我母亲一生都背着风流的罪名,可她是我见过的最善良的女人。她很少想自己,即使受到伤害也不会对伤害她的人耿耿于怀;她总说,给别人一条生路,自己也得着了心里的平静。

就拿我继父来说,后来他又结婚了,可他一直怀念着我母亲,觉得对不起她。有一回他对我说,要是时间能倒转,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和母亲离婚的。

也许因为我特别爱母亲,所以我也喜欢女人。如果你把这叫做遗传,那就算它是遗传吧。不过我是男人,男人对女人的喜欢和女人对男人是不一样的:女人一旦爱上了一个男人总想全部投入,但男人不行,男人不可能把自己的一切全部交给女人,即使他再爱一个女人也不行。这就是男人,男人一定要和他的事业荣辱与共。因为男人和女人对生活和爱情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所以,再好的女人,如果她不了解男人,单凭好心也不可能和男人有好的关系,她也会和男人发生冲突。

女人是非要在男人身上找依靠、找寄托的人,我指的是一般女人,一般女人是那样的。但所谓的风流女人却不那样,我觉得我母亲就不那样。她是把生命支点支在自己身上的女人,她坚强,懂得自立,离婚后一直没有放弃对服装和绘画的兴趣,她有自己的世界,又有自己的爱情。现在她又结婚了,嫁给了一个她爱的也爱她的电影导演,到现在为止他们共同生活了5年,母亲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有的时候我们会聊到许多男人和女人共同关心的话题,比如说感情,还有女人的风流。我母亲说,所谓的风流多半是别人的评判,是外人加在某些女人身上的罪名。其实平心而论,就像男人需要对女性的经验一样,女人也需要对男性的经验,关键不在一个女人有没有对男性的经验,而在她是不是有心里的准则和操守。

我觉得真正的女人应该是像我母亲那样的,既有人的亲和,又有性的吸引,这样的女人有什么不好呢?因为她们得到了太多异性的爱,她们用不着靠打击别人和嫉妒别人去活着,所以她们活得坦荡、单纯、快乐。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风流女人里也有不好的,这是那些只会风骚,靠色相勾引男人的女人,但那种女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如果你问男人,多数男人不喜欢搔首弄姿的女人。要说真风流,还是有品味、有女人味的女人更吸引男人。

非子点评1:风流不风骚

风流是个敏感的话题,女人的风流就更敏感了,因为女人的风流不是给自己做的;即使一个风流不风骚的女人,她的风流也不是她单纯的自我表现,那是她和男人相互“交流”的结果。

这里说的“交流”还不只是实际意义上的交流,尽管两性间和谐的交流——从精神到身体——会带给女人更丰富、更美丽的养料,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

问题的实质是,作为人世间仅有的两个性别,只要一个女人喜欢男人,那她对整体男性都有着特别的敏感,不管是与单个男人相处还是面对更多的男人,作为异性的男人总会对她产生吸引和诱惑。这种吸引即使在不说话的情况下也会通过感觉传递给她,使她在心理上产生频频的“暗送秋波”。

这里所说的交流正是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的暗流,不管这个暗流是来自公共关系还是私人关系,只要女人有着天性的敏感,她都会因为这种暗流的刺激产生更多的女性激素,从此变得更女人。这就是为什么多数风流女人都带着多于一般女人的女性气质,而这也是她们招蜂惹蝶的“罪过”。

通常,风流女人对男人有着强于一般女人的魅力,也有着更多的女性敏感。也许,一个普通女人见到某个男人没什么感觉,而一个风流女人却可能因为男人的存在释放出她的女性魅力,此种释放在很多时候对风流女人是下意识的,特别是对有品味的风流女人;也许,一个风骚荡妇的故意引诱不会引起“品味男人”的兴趣,而一个有品味的风流女人即使一言不发,也会让男人为之心跳。

而风流和风骚的差别也正在于此:风流是自然的,风骚是做作的;风流是对自己的张扬,风骚是对男人的作秀。风流者凭的是心里的自信,风骚者靠的是表面的骄傲;风流者对流言蜚语不屑一顾,风骚者对外人的指责撒泼打闹。

但不管是风骚还是风流,作为女人,她们对男人就是有着强于一般人的魅力,只不过,她们吸引的男人层次不同。

非子点评2:女人何处去风流

关于男人的双重需要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不光心理学家,多数女人都知道了男人的这个“秘密”。原来男人的双重需要从根本上“分裂”了女人,原来男人对女人的“矫情”造成了女人对男人的不知所措:女人对男人百般温柔,男人似乎不领情;女人对男人事事顺从,男人却害怕女人的占有。男人要求女人臣服,却一再抱怨女人的性冷感;男人希望女人听话,又看不起女人的被动。

实际上,不管讲心理还是讲身体,几乎每个男人都有两种需要:他要“贞女”,以满足男性的虚荣,他要“荡妇”,以满足性欲的需要。往往,妻子和情妇恰到好处地扮演起两种角色:在妻子的怀抱里,他感受到贞女的贤良,也得忍受妻子的冷感;在情妇的怀抱里,他体会到荡妇的刺激,也难免遭遇情人的折磨。

但是,男人无法放弃自己,也无法摆脱身体和心理的困扰:身体上,男人就是需要变化和更新;心理上,男人比女人更需要家的安定和归属。男人就是这样一种集勇猛和脆弱为一体的动物,他的勇猛在身体,他的脆弱在心理;而且往往,他身体上的勇猛加深了他心理上的脆弱,反过来,他心理上的脆弱也一定要以身体上的勇猛来印证。

从这个角度也许可以说,不管是“贞女”还是“荡妇”,都是男人需求的产物。从更积极的角度还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情妇的风流,男人才得以保持男性势能;正因为有了妻子的贤良,男人才有了心理的归属。反过来也一样,正因为有了男人的归属,妻子的贤良才得以发挥;正因为有了男性势能,风流的情妇才能变得更女人,更诱惑。

而不管到底谁造就了谁,从客观上看,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每个性别都有两种需要:女人需要丈夫也需要情人,男人需要妻子也需要情人。只不过,文化对女人的限制造成了女人的“分裂”,文化对男人的放纵默许了男人的完整;加上男人在性欲上的主动和女人在性欲上的被动,一再成为男性中心文化鼓吹的两性差别,终于给所有的人连同女人也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觉:一个正经女人除妻子角色以外的任何非分之想都是错误的和违反道德的。而在私下里,男人又一再邀请女人非法上床,并在情妇的怀抱里赞美着她的热烈和丰富。

事实也是,因为世界上只有男人和女人,因为女人不能没有男人,男人也不能没有女人,所以归根结底,女人塑造了男人,男人也塑造了女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

当男人在妻子怀抱里赞美妻子的贤良时,正是男人塑造了女人的贤良;当男人在情妇的怀抱里赞美情妇的热烈时,也是男人打造了女人的魅力。正是这种相互塑造,使男人变得更男人,女人变得更女人。也是这种相互包含使男人和女人达到了真正的相互理解,他们也因此变得更人性、更完整。

这就是笔者对女人风流的看法。提出这个看法不是要批判女人,也不是要通过女人来向男人问罪,而是让男人和女人共同认识到彼此的丰富性和相互性,然后携起手来:一方面,男人接受女人的贤良和丰富,从此更加关心女人;另一方面,女人接受男人的自由和责任,从此更加信任男人。

非子点评3:关于“风流”父母的影响

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心理学家一再说,孩子从来不听大人怎么说,而是看大人怎么做。是说,最终影响孩子的是父母的言行,而不是父母的说教,在孩子对待异性的态度上也是如此。

通常,孩子是从父母那里得到对待异性的信息的,这些信息包括了父母对异性的态度和方式。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对异性的喜好,方式决定了他(她)对异性的习惯的想法和做法。

就像倾诉中的沈哲辉,因为他母亲和男人的关系好,这种信息自然由母亲的言行传给了孩子。表面看来,和男人关系好的母亲带给孩子的仅仅是好的关系,实际上,深层的影响已远远地超越了表层的关系深入到孩子的心理层面。这一方面影响了孩子日后对异性的态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对异性的看法和态度最终决定了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接下来,正是孩子的人生观决定了孩子日后的总体成败和命运:积极乐观的孩子容易成功,悲观厌世的孩子容易失败;同样,热爱异性的孩子容易幸福,仇恨异性的孩子容易不幸。

所以,提到风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尽管以往的心理学家一再证明了风流史的家族性和遗传性,可这种简单的印证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混淆孩子对风流的看法;让孩子觉得,喜欢异性是不好的,吸引异性更是大逆不道的。若未来的社会和师长依据这种准则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孩子要么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产生抵触,加倍沉湎于和异性的关系,导致他们的游戏心理;要么会因为情感的受伤产生自闭,从此陷入对人生的悲观失望。

实际上,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每个人的人生幸福首先有赖于我们对整体性别的态度:若一个女人不爱男性性别,她很难爱某个个体男人;同样,若一个男人对女性性别怀有偏见,他也很难和个体女人有好的关系。

这样说不是有意为风流正名,也不是否定父母风流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在进行心理分析时,我们不能把风流一棍子打死,更不能把孩子日后的玩世,一味地归咎于父母风流的罪过;生活是这样地复杂,人是这样地脆弱,正是为了爱护人的生存并珍惜生命的短暂,我们对待风流问题才应该像对待任何心理问题一样,要坚持人性又人性的原则,抱着谨慎又谨慎的态度。

具体到风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要教孩子懂得,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和文化差别;再教孩子懂得,一个人对整体性别的爱与个体人生幸福之间的关系;一个孩子若能抱着如此客观、平和的态度,那么不但他不会因为受到压力而无端反抗,他也会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内心的戒尺和道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