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缺失的心理课
26983600000019

第19章 情绪课——断水残阳总是愁(5)

当他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男孩,变成一个满嘴没牙的老奴隶时,解放奴隶的法律获得通过,举国上下开始解放黑奴。庄园主不得不放了他,还给他作为人的自由。那天,庄园主对他说:“从今天起,你自由了,走吧,去你想去的地方。”

老奴隶听说自己获得了自由,高兴得差点昏了过去。谢过庄园主后,他和其他的奴隶纷纷告别,准备开始新的生活。老奴隶在众人的目送下走出了主人的庄园,可是,他没走多远,就跪在地上,仰天大哭,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地方去。

对于老奴隶来说,庄园就是他的小世界,庄园主和没日没夜的拉磨生活就是他世界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在自我世界中生活自如的人,都无法去接受整个世界的陷落。老奴隶对旧式生活的依赖,也是一种我执。

实际上,我执的烦恼都是由“我”开始的。一切和我相关,因此世界上的事物都罩上了神秘的色彩,因个人而变得神圣。然而,这一切的坚持不过是一种幻觉,就像沙漠中人对海市蜃楼的追逐一般,除了让自己痛苦,没有任何益处。

张远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他的工作能力不错,就是脸上常常愁云密布。一切都源自他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每一天,他都早早起床,洗脸刷牙,装扮自己。他要求自己衣着体面地出现在公司同事面前,说话得体,做事有礼。即使这样,他仍然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他说:“我一直希望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从而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好评。”

带着这种心理预期,他每天都神经紧绷,表情严肃,不苟言笑。

这种自卑的心理像一只噬咬心脏的虫,始终盘踞在他的心头,以至于他整日地紧张、焦虑不安。

心理咨询师问他:“你有没有留意,办公室里的同事是不是能力和你差不多?”张远说:“应该差不多。”“那他们有像你这样焦虑吗?”“好像没有,我看他们每天都很轻松,过得很开心。”“那就是你太在意自己了!”心理咨询师说,“现在呢,我们将工作能力和他人评价分开。你的工作能力和同事差不多,但是,对他人评价产生期待,或者说,对他人眼光过于在乎的只有你一个。你将这种心理变成一张生存的面具,而且,你整天都戴着它,让自己没有喘息的时间,所以你才如此痛苦。”

“那我该怎么办呢?”张远问。“其实很简单。”心理咨询师回答说,“只要你摘下这张面具,面对真实的自己。犯错就犯错,犯错的你也是你。

只有你坦诚地接受了一切,就不会如此执着,也不会如此痛苦了。”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种种牵挂,放弃心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念头,去除“我”的干扰,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会从个人的悲剧变成客观的规律。就像有人说的:“我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了!”实际上,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根本不是世界错了,而是这个人本身错了。

坦然地接受,就不会有痛苦,也不会有挣扎,就像人们接受花开花谢和草木枯荣一样。

为抑郁唱一首赋别曲——开朗生活

总是有些时候,整个人都变得懒洋洋的,不愿意起床,也不想出门,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和身边最亲密的朋友都变得没有话说,严重时,甚至头痛、背痛、脑子迟钝、感到身体疲乏。有人怀疑说,我不会是得了抑郁症吧?没错,这的确和抑郁有关,但还没严重到抑郁症的程度。如果你最近出现了以上的这些症状,只能说你沾染上了抑郁的情绪。

生活中总是有工作不顺、感情不顺或者遇到偶然性事件的时候,这些繁杂的事物让人分身乏术,铺天盖地的压力也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情绪的纾解不畅,很容易就感染了抑郁的情绪。一旦被抑郁情绪缠上了,原本活在重压之下的人就容易变得悲观,凡事都会往坏处想,越来越觉得心情不快,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再发展下去,不仅情绪上痛苦煎熬,身体上的病痛也会赶来凑热闹。

最近,老陈的胃病又复发了。去医院检查时,医生看了一下他的气色,又看了他的病历,最后,内科的医生建议他去看心理咨询师。

老陈心想,我胃痛,看什么心理咨询师啊?带着心中的疑惑,老陈来到了心理咨询处。

心理咨询师询问了最近发生在老陈身上的事,最后确诊他的胃痛是抑郁情绪的一种表现。原来,老陈两个月前从单位正式退休,开始了赋闲在家的生活。原本整天忙碌,不是开会,就是下乡调研的老陈,一下子打乱了生活的节奏,整天闲来无事,竟然不知道日子怎么过了。

两个月里,老陈哪里都没去,整天坐在卧室里听京剧,在老伴儿的催促下,他才能勉强下楼,到小区旁的公园里坐一会儿。长期的封闭生活,让老陈看起来越来越没有精神,原本周末还会约上几个球友到老年人活动中心打会儿羽毛球,后来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干脆放弃了。

老陈的老伴儿说:“自从他退休啊,整个人就变了一个样。一天天地没有一句话,看见孙子来了,也没有以前那么高兴了。原本还整天在房间里听京剧呢,后来什么都不做,干脆就整天躺在床上。”

根据咨询师的判断,老陈完全是由于不适应退休生活导致了情绪抑郁。咨询师建议说:“既然您喜欢听京剧,还喜欢打羽毛球,不如参加一些老年社团,每天和朋友们锻炼、学习,给生活找点乐趣,很快就能走出抑郁状态,胃病也不会再犯了。”

一旦有了抑郁的情绪,首先是要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尝试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在生活上寻找寄托,尽量让自己放松,将目标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每天有思考,有行动。除此之外,国外的一项心理研究显示,有氧运动也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抑郁情绪。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适量的有氧运动甚至比抗抑郁药更有效。

运动会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物质,能让人体验到快乐。而且,运动可以转移注意力,从而让运作不停的大脑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摆脱负面的情绪。

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来自德国柏林的医生追踪了患重度抑郁症的病人,发现药物对他们的病情作用不大,反而是适量的运动改善了他们的情绪。

研究人员请这些患者每天在跑步机上运动半个小时,在10天的时间里,运动量逐渐增加,研究人员同时评估患者的情绪变化。结果,有6名患者的情绪大为改善。作为对比组,另外一组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不做运动,结果,对照组的情况没有任何变化。

其实,不管是抑郁症,还是抑郁情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全身无力,没有精神做事情。运动正好可以调节人的运动神经,通过消耗热量来改善体能。同时,运动中的自我掌控感会帮助患者重新树立对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情绪状况自然得到改善。

告别抑郁情绪,另外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所谓社会支持系统,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一个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人,如果能够及时地从支持系统中得到鼓励,就不容易陷入严重的抑郁情绪中,还有可能因此而好转。

李涉曾经有一首名叫《登山》的诗,诗中这样写道:“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前两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绪状态:整日昏昏沉沉,好像处在半梦半醒之间,因为忽然听说春天即将过去,才勉强自己去登山。由此可见,诗人此时带着典型的抑郁情绪,对生活缺少期待,浑浑噩噩地度日。幸运的是,诗人在路过竹林中的寺院时,和寺中的僧人简单地聊了一会儿。这番交谈让原本心情郁闷的诗人体会到了难得的清静与悠闲,并且获得了心理上的解脱。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改变诗人心境的这番交谈,就是社会支持系统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