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表情
26988100000027

第27章 无声的嘴巴——嘴部微动作解读(3)

文静所主持的《朝闻天下》,是一个早间新闻,需要在早晨六点的时候准时播放。虽然开播的时间是六点,但是主持人在播放新闻之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也就是说文静应该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已经上班了。

文静出现打哈欠的时间是在《朝闻天下》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时候本来就很疲惫的文静已经让自己紧绷的神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所以才会在新闻快要结束的时候打起了哈欠。

这个打哈欠的动作不仅说明了文静的疲惫,同时也算是一种提神。因为人在疲惫的状态下,只想睡觉休息。但是文静正在播放新闻,自然不能睡觉,所以这个打哈欠的动作可以使文静提提神。

打哈欠是人的本能,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同时这个打哈欠的动作会伴随着人的一生,直到生命停止之前都不会结束。虽然每个人打哈欠的次数各不相同,但是打哈欠所维持时间的长短却是一致的。一个人打哈欠的时间大约能维持6秒钟。

当一个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全身的肌肉和神经都会得到完全的放松。因此,我们在打哈欠的时候是听不到声音的。虽然打哈欠所维持的时间十分短暂,却能让当事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很好的休息。因此,打哈欠可以使处于疲惫中的人清醒一些。

如果一个人休息十分充足,但是依然哈欠连连,就说明这个人感到了厌烦和无聊。例如当你参加一个无聊的会议时,虽然有人在讲话,但是你却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于是你就会感到厌烦,并打起哈欠。

有一年中秋节,喜爱热闹的贾母在大观园中摆宴赏月。由于贾母执意赏月到天亮,大家玩笑了一会儿后就感到无聊了,有不少人困意还上来了。

当时薛宝钗和她的母亲在家和哥哥团圆。贾宝玉因为担心晴雯病重,于是在王夫人的授意下先离开了。迎春和惜春后来也离开,回到各自的住处休息。林黛玉和史湘云同样感到十分无聊,史湘云甚至还打起了哈欠,于是这两人就悄悄地离开了。

史湘云之所以会出现打哈欠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困意,而是因为无聊。因为在史湘云和林黛玉离开后,她们并没有直接去睡觉,反而去水边赏月,并相互对诗。于是林黛玉在这样凄美的情景下对出了“冷月葬花魂”的着名诗句。史湘云在听到这句诗的时候,马上称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随后史湘云又叹气道:“诗句固然新奇,只是你太颓丧了些,你现在病着,不该做此清奇诡谲之语。”

此外,人脑在缺氧的状态下也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这是因为在缺氧状态下,人体需要通过打哈欠的深呼吸运动来使血液中的氧气变得更加充足,同时打哈欠的动作还可以使人体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打哈欠具有传染性。如果一个人在打哈欠,那么他周围的人也会受到他的影响而打起哈欠。此外,认知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在打哈欠时其脑部中的活动区域与同情心产生时大脑中的活动区域相一致。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打起哈欠,那么就说明这个人是善良且敏感的人,当然受暗示性也比较强。如果一个人不容易因为他人打哈欠,自己也跟着打起哈欠来,那么就说明这个人是比较冷漠的,不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然这类人的意志力往往也十分坚定。

吞咽口水与舔嘴唇——缓解焦虑

当一个人感觉到焦虑与恐惧时,他的各类腺体的分泌量都会增加。因此当事人常常会感到口渴,于是就会出现吞咽口水的本能性动作。通过吞咽口水的方式来缓解干渴的感觉,实际上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与恐惧感受。因此,吞咽口水的动作可以说明这个人的内心正处在焦虑与恐惧之中。

当一个人还处在婴儿时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舔嘴唇的动作了。当一个婴儿感到饥渴时,他会选择用哭声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成年人无法满足婴儿的食欲,婴儿就会感到焦虑与不安,紧接着就会出现舔嘴唇的动作。

这个舔嘴唇的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进食,让婴儿体会着吃东西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是虚假的,但是却能使婴儿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得到缓解。

对一个成年人而言,如果他有口渴的感觉,通常不会出现舔嘴唇的动作,因为这个动作在成年人眼中是小孩子特有的权利,如果成年人出现了舔嘴唇的动作,那么就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可是,当一个成年人感到焦虑与不安的时候,依然会像婴儿一样不由自主地出现舔嘴唇的动作,并通过这个舔嘴唇的动作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感受。例如一个不善于说谎的成年人说谎了,他的内心就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并产生恐惧与负罪感,他就会出现舔嘴唇的动作。而且这个舔嘴唇的动作不会被当事人觉察到。

在一次心理咨询中,来访者被心理咨询师问及让他感到十分痛苦的事情,于是来访者就向心理咨询师要求喝水。来访者之所以会感到口渴,并不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他需要通过喝水来缓解自己焦虑不安的情绪。

不过,来访者的要求遭到了心理咨询师的拒绝。面对心理咨询师的拒绝,来访者感到很不解:“只是喝水而已,这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你没有权利拒绝。”心理咨询师解释道:“你之所以会感到口渴,并不是真正的生理需求,而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因为我们接下来所谈论的问题对你来说是重要的,所以你因为这个问题感到了紧张和焦虑。”

最后来访者不得不硬着头皮和心理咨询师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尽管来访者喝水的要求遭到了拒绝,但是他却选择了吞咽口水和舔嘴唇的动作来代替喝水。虽然这两个动作并不能解决他的口渴问题,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的焦虑和紧张。

当一个人说谎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的感觉来源于谎言会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这种恐惧感会伴随着紧张和焦虑的感受。具有这种心理感受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口渴的感觉,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吞咽口水来缓解。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突然停止了要说的话题,然后做出了吞咽口水的举动。那么,他接下来所说的话很有可能就是谎话。这种情况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话到嘴边又咽下”。其实所咽下的并不是接下来要说的内容,而是口腔内所产生的唾液。

吞咽口水的动作除了说明当事人的内心处于焦虑状态外,还具有另外一种意义。当一个人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也会出现吞咽口水的举动。

当一个人内心产生一种想法并想要表达出来的时候,他的大脑就会向他的口腔发出命令。在接到大脑的命令后,口腔为了能让当事人无后顾之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自动分泌出许多唾液。

这些唾液可以帮助当事人完成说话的活动。可是当事人却突然出现了通过理智压制说话欲望的想法,也就是压抑自己想要表达出来的想法。这些已经产生的唾液又不会自动回去,所以当事人只有采用吞咽唾液的方式来处理。

如果当事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没有出现理智阻挠的情况,那么这些从口腔内产生的唾液就会在当事人接下来的说话过程中起到它应该有的作用,自然就不会出现吞咽口水的动作。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当一个人在刻意隐瞒某件事情时,他会做出吞咽口水的动作。因为这个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就是一种压抑。

在判断一个人舔嘴唇和吞咽口水的动作是否代表着内心的焦虑与紧张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当一个人真的感觉到口渴的时候,会出现舔嘴唇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并不代表心理意义。当一个人看到美味的食物时,也会出现吞咽口水的动作,并不代表任何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