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27053600000049

第49章 吴乐书

吴乐书(1924.5—2010.9),江苏泗洪人,国营枫阳机械厂(现贵州枫阳液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枫阳)首任厂长、党委书记。1942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任泗洪县龙南乡农会副主任。1944年8月起历任泗宁睢县张楼乡政治指导员、县委工作队长、长沟区区联主任。1946年8月,任七兵团后勤部政治指导员。1949年10月起历任浙江省委工作团党支部书记,浙江诸暨县江东区区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副县长。1954年4月,任金华地委农村工作部生产科长。1957年7月,调国营松陵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沈飞)任科长、处长、副厂长。1962年8月,调保定国营惠阳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惠阳)任副厂长。1964年12月,调贵阳011基地任处长。1971年1月,调国营枫阳机械厂任厂长、党委书记。1977年12月,调成都国营峨嵋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成飞)任副厂长。1981年,任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驻约旦王国分公司经理、党委副书记。1983年回国,任成都国营峨嵋机械厂副厂长。1984年离休。1988年,获航空工业部颁发的“献身航空工业三十年”荣誉证书。1990年,荣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先进离休老干部”称号。2010年9月去世。

1967年初,根据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方针和航空工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规划,为实现三线地区辅机成套,保证既定的“三五”主机配套任务,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在贵州航空三线基地建设一个航空电磁开关厂。1月26日,第三机械工业部下发了《关于编制贵州航空电磁开关厂工艺设计方案的通知》,该厂以歼7飞机配套的电磁开关为代表产品,并考虑生产歼8、歼9等飞机配套的电磁开关所需的特殊条件。4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对“三五”辅机建设规划做了调整,决定扩大电磁开关厂生产规模,由原定的80~90万工时增到130万工时。

1967年初至1970年底,是电磁开关厂的筹建时期。在这段时期,工厂先后更换了三个厂址,最后根据当时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的指示和011基地军管会调整工厂布局的决定,于1970年5月搬进了第四个厂址———原180厂旧址,开始进行改建。在决定利用原180厂厂址改建的同时,第四设计院对工厂已形成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为了照顾所在地区人们的历史继承性,报经三机部认可,工厂的第二厂名沿用了原180厂的第二厂名———枫阳机械厂。

1971年1月,吴乐书奉命调国营枫阳机械厂任厂长、党委书记。1971年至1976年,是形成生产能力、维持艰难局面的一个阶段。1970年底,180厂撤销时留给枫阳机械厂固定资产915.98万元,金属切削设备52台,人员506名,加上先后从各方面汇集而来的人员,以及订货设备的逐渐到厂,到1971年,工厂初具规模,具有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开始接受国家批生产计划。

吴乐书和工厂领导班子组织各部门先后制定、颁布了关于质量、技术、生产、设备、材料、劳动保护、生活、车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规定和办法,并逐步进行充实和完善。这一时期,管理机构也得到了建立和健全,分别于1973年8月、1974年12月、1973年5月组建了工厂第一届党委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和第一届团委会,同时建立了基层党支部、分会和团支部。吴乐书当选第一任党委书记。

吴乐书带领全厂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工厂初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自己动手仅用了46天完成了20号厂房2690米2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任务,节约投资近6万元。为歼6、歼7飞机配套的电磁开关生产,在吴乐书等领导的直接组织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1年初,工厂全线开工,进入了歼6系列产品复制试生产,并陆续投入批生产,逐项接受订货。1972年底,全部完成了歼6机型11项电磁液压系列产品的试生产定型;从1973年开始,全面开展了批生产;1975年,工厂基本完善了电磁阀套配偶式液压产品的生产线,具有一定应变能力的综合生产规模基本形成。

1972年,工厂开始了歼7产品(YDF-13、RDF-6A、RDF-9)的生产准备和试制生产工作,并主动争取列入了基地生产计划;工厂派人到三机部接受“708”工程的3项产品的研制任务,到年底全部完成了歼6-Ⅲ10项液压附件产品的生产定型工作。1974年,成立了科研样品工段,开始研制“708”工程3项产品。1975年,工厂开始研制精密滚子叶片液压伺服马达新产品,历时2年,于1977年1月研制成功,投入小批生产,并获得贵州省科技大会成果奖。1976年9月,工厂接受了直8型机10项附件研制任务;10月,开始研制新产品RDK-8;同年,工厂开始试生产歼7附件产品YYF-2、YYF-4。

1977年12月,吴乐书调离国营枫阳机械厂,先后在成都国营峨嵋机械厂、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工作,1984年离休。2010年9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