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27053600000007

第7章 陈绍力

陈绍力(1920.2—2005.9),江苏无锡人,国营金江机械厂(现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力源液压)首任厂长。1938年2月在陕甘宁边区历任工人、技术协助员、工务员、工务股副股长;194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1月在渤海军工六厂任工务室副主任,厂务室主任。1949年2月任中南兵工局徐州西关修械厂工务室主任,徐州铁工厂工务科副科长、生产管理科科长。1950年9月任第三兵工厂技术科长、湖南株洲兵工厂(现中航工业南方)技术科长、施工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艺师、生产副厂长。1955年8月任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现中航工业黎明)副总工程师。1957年9月—1960年8月在石家庄工业干校、北京机械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学习。1960年9月在西安国营红旗机械厂(现中航工业西航)任副总工程师、生产副厂长。1962年9月在南京金城机械厂任总工程师。1965年9月—1978年12月,任贵州国营金江机械厂(现中航工业力源液压)厂长、国营红林机械厂(现中航工业红林)生产组副组长、011基地发动机组组长、基地副主任。1979年1月—1979年11月任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兼上海长征机械厂党委书记、厂长,1979年12月—1985年9月任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10月离休,2005年9月去世。

陈绍力于1965年9月,怀着航空报国,建设祖国三线企业的理想,离开条件优越的城市,奉命来到贵州省大方县的大山深处,组织筹建三线企业国营金江机械厂,并任厂长。

金江机械厂厂址选定在距贵阳市178千米的大方县理化区羊场坝(原国民党军用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主厂房建在一个名叫乌鸦洞的山洞里。工厂管理部门及辅助单位布置在与山洞相邻的狭长山沟里,职工上下班则要翻过一个陡坡下到沟底进洞上班,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陈绍力带领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的第一批创业者,开始了以荒山为伍,和清贫作伴的艰苦创业历程。

为了使工厂早日具备研制生产条件,1966年7月,陈绍力身体力行,组织带领干部职工进行了主厂房乌鸦洞通风尾洞的开凿,创造了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条件下的人工开凿隧道工程的纪录。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三班轮流开凿作业,硬是用钢钎铁锤开凿出一条长240米、宽4米、高5米的通风尾洞,为主厂房施工建设创造了条件。

在远离城市的荒郊野岭里建设厂房,水电供应是最困难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条件。1966年4月,贵州省为解决金江机械厂和邻近的三线企业的供电问题,决定由金江机械厂负责建设施工距工厂28千米远的六龙曙光火力发电站。工厂在建设电站的同时,要架设一条由工厂所在地羊场坝至六龙曙光发电站相距11千米长的3.5万伏高压线路。这条高压线的架设经过之处,山峰险要,杂草丛生,坡陡崖深,峡谷纵横。时值冬季,天气寒冷,细雨绵绵,道路泥泞。陈绍力与工厂其他领导组织200余名干部职工翻山越岭,开辟施工便道,用铁锤钢钎开山放炮挖洞,将270根上千斤重,十几米长的水泥电杆用人力抬到几千米外的架设安装现场,竖杆、埋实。然后分成两支队伍分别从厂区和六龙电站相向架设,每两组电线杆之间相距200~300米,放3根钢绞裸铝线,每根重两吨,需要40个人拉牵,工作异常艰难。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顽强拼搏,终于完成了3.5万伏高压线路的飞架任务。

工厂创建初期,正值“**********”****时期,工厂的建设进程受到严重干扰,包括陈绍力在内的工厂领导班子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但在以陈绍力为代表的工厂各级干部领导下,全厂职工紧紧把握三线建设的大方向,排除各种干扰,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工厂一号洞主厂房和厂区辅助厂房设施的建设任务。1970年2月,工厂组织动员全体职工积极投入到设备进洞、安装投产的战斗中,并提出“抢时间、争速度、力争早日投产”的口号。陈绍力等工厂领导亲自到工作现场参加设备的搬运工作,鼓舞士气。职工们发扬大庆王进喜同志的铁人精神,自觉实行“八进八出”的工作程序,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硬是运用人拉、身背、肩扛的原始方法,仅用了50余天时间就将近千台机床、动力设备、通风设备,办公用具搬运进洞内,吊往楼上,逐台逐件安装调试到位,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设备安装任务,确保了工厂1970年3月25日正式开工投产。

投产后,陈绍力与全厂职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国家军品生产任务的工作之中。在试生产的日子里,设在一号洞的生产4个产品的机加车间和装配车间、工具车间,彻夜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可是要在深山峡谷中的乌鸦洞里生产出高精度的航空产品,困难之多、难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但是,陈绍力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与技术、质量、生产管理和生产车间的同志,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开展积极有效的技术攻关,攻克了在高原高寒山区的潮湿山洞中研制生产高度精密的航空液压柱塞泵的各种技术难题,只用了半年时间就研制出了为歼7飞机配套的两型产品,向国庆21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并为1971年两型产品定型,投入批生产,装备部队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1971年,按照第三机械工业部的要求,又成功完成了另一型航空液压柱塞泵的试制定型。并且,三型液压柱塞泵试生产成功定型后,经过对工艺装备、技术资料和加工操作的考验与锻炼,三型产品先后转入批生产,保质保量地交付部队使用,及时满足了部队需要,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陈绍力于1979年1月调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工作,1985年10月离休,2005年9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