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27081900000329

第329章 乐毅率五国联军大破强齐(2)

两个人交谈了一个下午后,乐毅认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眼前的这位燕昭王虽然不是什么实力强横的君主,但绝对值得他委身侍奉。于是乐毅就留在了燕国,担任了燕昭王的亚卿。

在郭隗、剧辛、乐毅等人的辅佐下,燕昭王奋发图强,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得燕国逐渐富强起来。在这期间,燕国还积极向东北扩张势力,扩大生存空间。在将军秦开的率领下,燕军主动出去,一举击破东胡部落,辟地千里,在那里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应该说,到公元前284年,燕国已经做好了向齐国报仇的一切准备。国内兵强马壮,士卒摩拳擦掌;国外反齐统一战线形成,秦、赵等国协调一致;再加上苏秦在齐国潜伏多年,将齐国的军政外交情报源源不断送到蓟城,燕军对齐军的动向已经是了如指掌。

这一年春天,苏秦在给燕昭王的密报中写道:“齐国这些年来南攻楚,西困秦,穷兵黩武,已经是积蓄散尽,人民憔悴,士卒疲敝。现在又举全国之力攻占宋国,还妄图收服泗上十二诸侯。这不过是齐王本人不自量力罢了,齐国已经灯枯油尽,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乐毅伐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征发全国军队出征齐国。赵惠文王也“以相国印授乐毅”,表示乐毅有指挥赵军的权力。秦国派都尉斯离率军与燕、赵两军会合,韩、魏两国也派出部队。于是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统一指挥下,取道灵丘(今山东省高唐)进入齐国。

这个时候,齐闵王终于醒悟了一件事,派人将苏秦抓了起来,拉到临淄大街上,处以车裂之刑。

春秋战国时期的刑罚虽然残酷,但在史料记载中,被判车裂之刑的人不超过十个。因为车裂之刑实在是太残酷了,如果不是罪大恶极之徒,一般都不会使用这一酷刑中的酷刑。

由此可见齐闵王对苏秦的恨。

假如他知道,苏秦做这一切,并非出于对齐国的恨,也不是出于对燕国的同情,更不是为了什么荣华富贵,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为一个纵横家的收山之作,为了让后人在史书上苏秦这个名字前冠以“纵横家”三个字,又会作何感想呢?

他或许会对人世的无常发出一声感叹吧!

就像这片四分五裂的大地一样,苏秦最终走向了四分五裂。对于这一结局,苏秦早有心理准备,他用微笑迎接了逮捕他的士兵,也用微笑面对了成千上万唾骂他的临淄市民。直到五辆马车将他整个身体拉直的时候,他才略带惊慌地说了一句:

“痛!”

是不是痛并快乐着,后人不得而知。

做完这件事后,齐闵王动员全国的兵力,以触子为将,在济水以西布阵,与五国联军对峙。

齐军连年征战,早就疲惫不堪。作为主帅的触子,对这一点是看得很明白的。他命部下在济水沿线构筑防御阵地,寄希望于拖延时间,想等联军出现疲态的时候再伺机出击。

然而,这一正确的作战方略被临淄城内的齐闵王视为懦弱。他不断派出使者,督促触子主动进军。触子坚决不从。齐闵王失去了耐心,派人给触子带话说:“你再不战,我便灭你九族,挖你祖坟!”

这句又狠又傻的话决定了齐国的命运。

触子左右为难,出战必败,不战必死。于是按照齐闵王的旨意出击。两军刚刚接触,触子便在中军鸣金收兵。齐军本来就没有战意,四下逃散,联军趁势掩杀,不费吹灰之力便赢得了济西之战的胜利。

事后乐毅不无遗憾地说:“我本来还想和触子好好打一仗……”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触子还没等战斗结束,就独自驾车离去,不知所终。

济西之战后,秦、赵、韩、魏均撤军回国,只有乐毅率领燕军继续东进,越过齐国长城,进逼临淄。

齐将达子临危受命,收拾残兵败将,退守秦周(临淄以西),企图保卫临淄。

达子向齐闵王提出,齐国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请大王将府库里的钱财全拿出来分给将士们,好让他们感恩戴德,拼死杀敌。

齐闵王一听,脑袋摇得跟个拨浪鼓似的,连声说:“那怎么行?”想了半天又说,“联军不是已经撤走了么?现在只剩下燕国的部队,你难道还对付不了?寡人平时让你们养尊处优,到了关键时刻都派不上用场,莫非都是南郭先生?”

顺便说一句,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而且喜欢听合奏,因此宫里养着三百人的庞大乐队,乐师们个个都享受士族待遇。有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但是混杂其中,每逢演奏就做做样子,不发出声音,居然也混了多年。齐闵王即位后,喜欢听独奏,命乐师一个一个登台献艺。南郭先生一听,赶紧脚底抹油,偷偷溜走了。

因为这件事,中国历史上便多了个“滥竽充数”的成语。齐闵王颇为得意,认为是自己的聪明睿智赶走了南郭先生,从此看人都觉得像南郭先生。稷下学宫在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有学子千余人。在齐闵王看来,也不过是南郭先生聚会,不但削减学宫经费,还禁止学究们议论政治,甚至将那年田甲劫王也归罪于诸子百家鼓动。这样一来,学宫里那些当代精英只好卷铺盖走人,学宫从此凋零。正好燕昭王千金买骨,这伙人便争先恐后去了燕国,反倒成全了燕国的人才战略。

回到正题。齐闵王说出“南郭先生”一词,达子便悲哀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说什么。

接下来的秦周之战,齐军又是惨败,达子战死。

秦周失守后,临淄便再无屏障。燕军长驱直入,攻占了临淄。齐闵王仓皇出逃,齐国宫室中收藏的宝器和多年积聚的财物被燕军一扫而空,统统运回燕国。

这一年,距齐宣王派匡章攻占燕国正好三十年。

燕昭王在国内得到捷报,欣喜若狂,亲自跑到齐国来慰劳部队,并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并没有满足于攻占临淄,继续分兵略地。据《资治通鉴》记载,燕军兵分五路,左军抵达胶东、东莱;前军绕过泰山直抵东海,攻克琅琊;右军沿黄河、济水前进,屯兵阿城、鄄城;后军驻扎在北海之滨,以安抚千乘;中军则镇守临淄。

乐毅绝非只会带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既希望占领齐国的领土,又希望获得齐国的人心,因此严格整饬燕国的纪律,每到一处,都禁止部队骚扰民众,废除齐闵王制定的苛捐杂税,恢复齐宣王时期的宽松政策。同时寻访齐国的隐士高人,以礼相待,请他们出山来帮助治理国家。

昼邑人王歜(chù),在齐国素有贤名。为了表示对王歜的尊重,乐毅下令部队不得进入昼邑三十里以内,然后派使者去请王歜出来做官。王歜道谢不出。使者有点动气,威胁道:“你若不来,我们就要屠灭昼邑全城男女!”

王歜大怒:“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现在国家灭亡,君王逃跑,我想独善其身又不能,那还不如死了的好!”

这位老先生脾气当真倔强,当场把自己的脖子吊在树上。燕国人想等他吊到半死不活的时候再出手相救,没想到他猛然向上一跳,落下来的时候脖子断裂而亡。

经此一事,乐毅更加谨慎。为了挽回影响,他在临淄郊外亲自主持祭祀,公祭四百年前的风云人物齐桓公和管仲,并派人修整王歜的墓地,号哭凭吊。

纪念齐桓公和管仲,一举两得,既安抚了齐国的人心,又动摇了田氏统治的合法性。要知道,齐国原来是姜太公的封地,正是因为齐桓公当年收纳了流亡的陈国公子完,才让田氏得以鸠占鹊巢,窃国为诸侯。纪念齐桓公和管仲,就是提醒齐国人,田氏政权来路不正,不值得为之卖命。

“若要齐国成为燕国的领土,还须得齐人治齐。”乐毅吸取了当年齐宣王占领燕国而不能长久的教训,提请燕昭王同意,封了一百二十多位齐人各等爵位,其中二十余人有封君的称号,而且享有自己的采邑。

如此,齐国从普通民众到上层社会,都感受到了乐毅的恩德。不到半年,燕军便占领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将它们都设置为燕国的郡县。

只有莒县和即墨仍然控制在齐国人手里。

巧施反间计:田单独力救齐

齐闵王从临淄出逃之后,先是去了卫国。

当时卫国的国君卫平侯,对齐闵王一行给予了极其殷勤的接待。卫平侯自称为臣,让齐闵王住进自己的宫殿,供奉酒食,提供用度。

可笑的是,卫平侯的雪中送炭没有使得齐闵王有丝毫愧疚。他不但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卫国人的进献,还不自觉地摆出一副大国元首的架子,对卫平侯竟然颐指气使起来。

然后他就被赶出了卫国。

接着又在鲁国和邹国碰了钉子。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楚顷襄王派将军淖齿率军前来救援齐国(天知道是来救援还是来打劫),于是齐闵王在楚军的护卫之下回到了莒县。

为了感谢楚王的好意,同时也是企图借助楚国的力量复国,齐闵王在莒县任命淖齿当了相国。

然而好景不长,淖齿掂量了一下实力,认为自己不足以与乐毅抗衡,想拿齐闵王与乐毅做一笔交易,便悄悄逮捕了齐闵王,当面列举他几条罪状,拉到一个名叫鼓里的小地方杀掉了。

淖齿还没来得及派人找乐毅勾兑,莒县有位名叫王孙贾的少年贵族,年方十五岁,发现了淖齿的阴谋。他跑到市场上振臂一呼:“淖齿作乱,杀了大王,有谁想跟去讨伐淖齿的,撕下右边的衣袖,跟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