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27081900000334

第334章 阏与之战:秦军最惨痛的大败(2)

秦昭王没想到赵国这么爽快,十分高兴,拿着玉璧看了又看。原来这块和氏之璧,乍一看普普通通,然而拿在手里,感觉异常温润,似有涓涓细流自指缝间滑过,宛如早春雪融时一般激灵,又如深夏林间山泉一般透彻心扉。古代贵族玉不离身,秦昭王自幼配玉,当上国君之后更是名玉傍身,但是像和氏之璧这样珍奇的玉石,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一边啧啧称奇,一边将玉璧传给身边的几个美人:“此乃稀世珍宝,你们也看看。小心啰,谁要是摔坏了,休怪寡人不客气。”旋即,女人间发出一阵由衷的赞叹。女人们看完,秦昭王又让左右几位亲信大臣上前来观看。大臣们看了,都跪在地上山呼万岁,向秦昭王表示祝贺。

蔺相如站在堂下,冷冷地看着秦国人演戏。等他们热闹完了,才上前说道:“玉璧其实还是有点瑕疵,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请让下臣告诉大王在哪。”

秦昭王一听,赶紧将玉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来,后退了几步,背靠着一根柱子,头上的帽子突然冲起,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怒发冲冠),对秦昭王说:“大王想要和氏之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国的大臣都说秦国贪婪,言而无信,劝赵王不要答应大王的要求。赵王问下臣的意见,下臣以为,布衣之间尚不相欺,何况是像秦国这样的大国。而且为了区区一块玉璧闹得两国之间不愉快,这又是何必呢?于是赵王郑重其事地斋戒沐浴五日,将和氏之璧交给下臣带到咸阳来,恭恭敬敬地奉献给大王,以表赵国对秦国的尊敬。可是,我到了咸阳之后,您却在偏殿之上接见我,表现得十分傲慢,还让一群妖里妖气的女人来围观玉璧,这分明是没把赵国放在眼里。我看您八成是不想给赵国城池了吧!所以我就使了个小小手段,把玉璧又要回来了。您不要逼我,谁敢上前一步,我马上将这玉璧摔碎,然后一头撞死!”说着将玉璧高高举起,作势欲摔。

秦昭王没料到蔺相如会来这么一手,连声道:“且慢!”命人将地图取出铺在地上,用手指着地图上的一片地区说,寡人没有任何要欺骗赵王的意思,从这里到那里,十五座城池,已经计划好要划给赵国的啦。

蔺相如斜着眼睛瞟了一眼,说:“那敢情好。只不过和氏之璧是天下至宝,赵王迫于大王的威力,才不得不献给大王。赵王还专门斋戒沐浴五天,才将它交给下臣。为了表示您的诚意,请您也斋戒沐浴五天,然后以九宾之礼相迎,我才会将它献给您。”

秦昭王又气又怒,又没办法,只得答应蔺相如的要求,承诺斋戒沐浴五天,并安排蔺相如先到宾馆住下。

蔺相如一到宾馆,就命随从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怀里揣着和氏之璧,抄小路将它送回了赵国。

五天之后,秦昭王在宫中举行盛大的仪式,派傧相引导着蔺相如进入大殿,把该行的礼都行完了,该表的态也表了,就等着蔺相如献璧。蔺相如如实相告:“和氏之璧已经送回赵国,您上当了。但这事也怨不得我。秦国自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任国君,没有一位是信守承诺的。太远的事我就不说了,楚怀王的事就给了天下诸侯深刻的教训,在和秦国打交道的时候,不得不多留一个心眼。大王如果实在是有诚意,请先将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我保证和氏之璧马上送到。当然,大王如果要治我的欺君之罪,我也无话可说,甘愿下油锅。”

秦国君臣听了,面面相觑。蔺相如说秦国自从穆公开始就不守信用,显然是夸大其辞,至少秦穆公不是无信之人。事实是,秦国自打秦惠王年间重用张仪以来,在国际上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没想到今天反倒上了蔺相如的当,让他当猴给耍了。

大殿上一时沉默。突然间,相国魏厓爆发出一声怒吼:“你想下油锅?没那么便宜!来人啊,将这厮拉出去,立即处以车裂之刑。”

武士们一拥而上,将蔺相如绑了起来。群臣们情绪激动,都举着拳头喊道:“处死他,处死他!”

蔺相如淡然而笑,没有作任何挣扎。反倒是秦昭王突然站起来,挥挥手,平息了大伙的喧闹,说道:“即便杀了他也于事无补,反倒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我相信赵王不会为了区区一块和氏之璧就欺骗我们秦国。”下令放了蔺相如,依旧以九宾之礼接待他,典礼结束之后便放他回去了。

回想当年,孟尝君曾派公孙弘观察秦昭王气象,赵武灵王也曾亲自乔装改扮到咸阳窥探秦昭王,都认为他气度不凡。从现在发生的这件事上看,秦昭王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

蔺相如平安回到赵国。赵惠文王对他在秦国的表现相当满意,认为他“不辱于诸侯”,因而封他为上大夫。

廉颇负荆请罪

以城易璧的计谋失败后,秦昭王正式向赵惠文王发出邀请,请他到西河外的渑(miǎn)池(今河南省三门峡)来会晤,商谈两国和平友好的大事。

因为有楚怀王的前车之鉴,赵惠文王不打算接受秦昭王的邀请。但是廉颇和蔺相如等文武大臣都说,如果不去,等于向天下人宣告赵国怕秦国了,脸面上是万万过不去的。赵惠文王不觉苦笑,那就是一定要去啰?罢,罢,罢,为了国家的面子,寡人我就做一回弥天大勇,去赴那渑池之会吧!

当然,赵国方面也作了充足的准备。陪同赵惠文王赴会的,是不辱于诸侯的蔺相如;同时由廉颇统帅大军,驻扎在秦、赵两国的边境线上,一旦发生事变,则可挥师相救。饶是如此,廉颇还是做了最坏的准备,对赵惠文王说:“大王此去,路上行程加上会期估计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过了三十天还没见到您回来,请允许我等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人的念想。”

赵惠文王默默点头。说这样的话虽然不吉利,但是形势逼人,也只能抱着最坏的打算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了。他几乎是带着英勇就义的悲壮感来到渑池,却没有遇到想象中的刀斧手一拥而上的场面,反而受到了秦国方面的热情接待。这是公元前279年春天发生的事。

“也许是我们多虑了。”赵惠文王暗中对蔺相如说。

“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蔺相如说。

到了正式会面那天,秦国文武百官齐聚,各国使臣也受邀参加,场面搞得十分隆重。席间秦昭王频频举杯为赵惠文王敬酒,赵惠文王也频频回敬,很快就酒酣耳热了。

秦昭王借着醉意说道:“寡人早就听说赵王善于鼓瑟,今日两国为兄弟之会,请赵王为我们演奏一曲如何?”

赵惠文王也在兴头上,马上说:“好!”于是当着大伙的面,演奏了一曲《伏羲乐》。奏毕,秦昭王击掌称赞,赵惠文王也就谦虚了几句。这时秦国御史(史官)快步上前,高声宣布:“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记入史册。”

赵惠文王一听就愣了,闹了半天,敢情在这等着我呐!正在闷闷不乐,只见蔺相如从案几上拿起一只陶缶(fǒu),双手捧着,快步走到秦昭王面前跪下:“请大王击缶助兴。”

缶是古代盛酒的器皿。秦人风俗粗犷,每逢宴饮,喝到半醉,便敲打着陶缶,拍着大腿唱歌。因此,缶在秦国又是一种乐器。

秦昭王把脸偏到一边,装作没看见。

蔺相如又说道:“请大王击缶!”这一次嗓门粗了许多,全场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秦昭王脸色大变,席间的空气骤然紧张。蔺相如仍然不依不饶,又向前跪行了两步,对秦昭王说:“现在您和我相距不过五步,我可是做好了将一腔热血洒到您身上的准备。”言下之意,再不答应,就准备同归于尽了。

秦昭王的左右听到这话,立刻围了上来,有人已经把佩剑拔出,偷偷绕到蔺相如身后准备动手。蔺相如怒目圆睁,高举陶缶,大喝一声,将这些人都镇住。

秦昭王被逼无奈,只好拿起一根筷子,勉强敲了一下。蔺相如立刻站起来召唤赵国的御史:“请记好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群臣都觉得脸上无光,为了挽回一点面子,齐声道:“请赵王献十五座城池给秦王做贺礼吧!”

蔺相如笑道:“那请秦王也把咸阳送给赵王做贺礼吧。”

直到宴会结束,秦昭王始终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再加上廉颇大军在边境上待命,秦军也不敢轻易动手。

从渑池平安回来后,赵惠文王立即封蔺相如为上卿,且排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乐意了。我廉颇在沙场上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不过是个上卿;他蔺相如动动嘴皮子,也是个上卿。敢情这赵国的上卿,张三李四王五麻子都能当啊!再说了,蔺相如本来不过是一介平民,不知道哪一天突然走了狗屎运,居然混到了贵族队伍中,而且排在我前面。我一把年纪了,受不了这个侮辱。

廉颇宣称:“如果让我在大街上看到蔺相如,一定要公开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话,只是笑了笑。从此,每次上朝的时候,他都避让着廉颇。后来发展到只要廉颇上朝,蔺相如就不上。有一次蔺相如出行,远远看到廉颇的队伍,赶紧下令绕道而行,唯恐避之不及。

连蔺相如的门客都看不下去了,他们对蔺相如说:“我们背井离乡来跟随您,就是因为仰慕您的为人。现在您和廉颇同朝为臣,地位比他高。他口出狂言,处处跟您过不去,您却一味畏缩,见到他就像老鼠见到猫。这样的侮辱,平常人都受不了,何况是身为国家的将相?我们水平有限,达不到您的境界,请让我们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