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27081900000343

第343章 秦赵长平之战(3)

这也难怪,自伊阙之战以来,白起的这面旗帜,就像是死神的宽大长袍一般,只要在战场上一出现,必定是血流成河,人头满地。白起每战必胜,战胜必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长平之战以前,白起已经砍掉了不下百万人的首级。而这些无头的冤魂,大多数又是三晋的子民,所以在三晋地方,只要一提起白起的大名,不只医得小儿夜啼,连大人也不寒而栗。

《孙子兵法》第七篇第五条:“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意思是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其士气;对于敌军的将领,则以扰乱其决心为主。白起在这个时候突然现身,就是要夺赵军之气,夺赵将之心。

很显然,他的目的达到了。

赵括目空一切,自以为兵法天下第一。此次来长平之前,赵孝成王问他胜算几何,他曾经夸下海口:“如若对手是王龁,胜之不费吹灰之力;若是秦王派白起来,倒是要费点工夫。”言下之意,普天之下,也只有白起令他有所顾忌了。

当他真正面对白起的这面大旗的时候,却不仅仅是“有所顾忌”,而是吓得魂飞魄散,一个劲地喊道:“退兵,退兵!”不等手下众将反应过来,自己第一个勒转马头,没命地往回驰去。

大将一跑,全军溃败。半日之间,四十万赵军如同潮水涌到秦军壁垒下,拍碎了几个浪花,连块石头都没有敲掉,便又如同潮水一般匆匆退走。

赵括已经完全忘了自己是“天下第一兵法家”,也没了平日里纸上谈兵那种挥洒自如,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想快点回到自己的壁垒中去。廉颇这老头虽然胆小,但是壁垒还是修得蛮不错的,甚至比秦国人修得还好,至少比秦国人的高,看起来也更结实。只要退回壁垒,把大门关上,把吊桥拉起,即便是一百万敌军也攻不进来。

赵括想得没错,但是他忘了一件事——对手是白起。

四十万赵军刚刚开出自己的壁垒的时候,白起已经得到了情报。他迅速将早已经枕戈待旦的两万五千名精兵派出,抄小路直插赵军后方,占据有利地形,截断了四十万赵军与壁垒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秦军的五千名骑兵埋头疾进,出现在赵军的壁垒之外,将留守壁垒的少数赵军监视和围困起来,防止他们出来接应。

形象地说,白起为赵括准备了一个口袋,秦军壁垒是这个口袋的主体,两万五千名精兵是扎紧口袋的绳索,五千名骑兵则在口袋外防备有人来解开绳索。

在白起之前,也许早就有人用过口袋战术。但是,一个口袋装四十万人,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赵括绝望地发现,他已经回不去了。四十万斗志全无的赵军,根本突不破两万五千名严阵以待的秦军防线,而且秦军的游击部队不断突入赵军中,将赵军分割包围,使得赵军无法形成统一的攻势。赵括做了一个正确但不见得高明的决定——命令全军就地驻扎,修筑防御工事,以待后援。

这个决定的正确之处在于,白起虽然用一个口袋装了四十万赵军,却一时无法消化。只要有足够的后援部队赶到,壁垒中的赵军就能突破五千名秦军骑兵的围困,顺利解开扎口袋的绳索,将赵军主力解放出来。

然而秦国方面已经算到了这一步。秦昭王听说赵军被包围,亲自跑到河内为白起助威,并下令征调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前往长平,断绝赵国对长平的一切救援和粮草供应。

就这样,口袋里的赵军在等待和希望中度过了最初的几天时光。随着携带的粮食越来越少,这种希望渐渐变得渺茫。十天之后,部队开始宰杀马匹,但将士们仍然互相安慰:“大王不会这样抛弃我们的,援军也许正在和秦军激战,很快就会杀到这里。”赵孝成王确实不想抛弃这四十万人。可是,派去的每一拨援兵和运粮车队,最终都被数倍于己的秦军打了回来,连一粒粮食都没送到长平。一个月后,赵括知道援军不可能过来了,他挑选了两万名精兵,让他们饱餐一顿马肉,分成四队轮番向防守袋口的秦军发动进攻,企图撕开一个口子。然而,这一个月中,秦军已经进一步加强了袋口的防线。赵军还没靠近,秦军便箭如蝗飞,顷刻间射倒一大片。几次冲锋下来,两万名赵军死伤殆尽,秦军阵地仍然安然无恙。

到了九月间,赵军被困的第四十六天,赵括亲自率领部队进行了最后一次冲锋,结果被秦军射死在阵前。至此,赵军完全失去了抵抗力,四十万人齐解甲,宣布投降。

《孙子兵法》第三篇第四条:“君之所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赵军遭此惨败,罪魁祸首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是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的赵孝成王。他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赵国原本是山东各国中唯一能够抗衡秦国的国家,经此一役,元气大伤,沦落为与韩、魏等国等量齐观的二流国家。

命运最为悲惨的是那四十万赵国降兵。白起忠实地执行了范雎的“攻人”战略,诈称要淘选精壮,将四十万人赶到长平以东的山地中,全部活埋,只将年龄尚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让他们宣扬秦国的军威,打击赵人的士气。终此一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军高达四十五万。

据《水经》记载,白起活埋赵军之后,又收其头颅,筑台于山边,阴森恐怖,后人称之为“白起台”。而长平附近的丹江,也因血流成河被染成红色,因此得名。

后人评论长平之战,既对白起的用兵如神赞不绝口,也对其残暴屠杀赵国降兵深感愤慨。单从兵法上讲,长平之战确实是前无古人的成功案例。在这场战役中,白起的每一步棋都经过深思熟虑,其着眼点之独到,组织之严密,举世罕见,即便孙武、孙膑、吴起之辈再世,想必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甘拜下风。但是从道义上讲,纵有千种理由,坑杀四十万降兵都是令人发指的行为。为白起此举辩护者,与为南京大屠杀辩护无异。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赵括的母亲。因为她提前给赵孝成王打了预防针,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对于赵孝成王来说,这多少也算是一种后悔的表示罢!

将抗秦进行到底

长平之战后,秦国终于将原本属于韩国的上党十七县占领。白起雄心勃勃,想趁热打铁,一举消灭赵国。他的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山西省翼城);一路由司马梗率领,进攻太原;白起本人则坐镇上党,只待时机成熟,便对邯郸进行最后一击。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如果白起的计划得以实施的话,赵国恐怕很难支持三个月以上。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将大大提前,而当年被派到邯郸去当人质的王孙异人,很有可能当不上秦王。异人的儿子嬴政,也就成不了秦始皇,整个中国的历史将是另一种面貌。

然而没有如果。

正当王龁的部队攻克皮牢的时候,赵孝成王派了一名使者前往咸阳,秘密会见了秦国的相国范雎。

这位使者不是别人,就是苏秦的弟弟苏代。

据《战国策》记载,苏代见到范雎,先是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武安君白起打败了马服君赵括吗?”

范雎回答:“是的。”

第二个问题:“武安君白起准备围攻赵国的首都邯郸吗?”

范雎回答:“是的。”

得到两个肯定的答复之后,苏代便有话说了:“武安君这些年来东征西讨,为秦国攻下了七十余座城池,南收鄢郢,北定上党,又打败赵国四十万大军,即便是周公、召公、姜太公的功绩,也不过如此。如果他再攻破邯郸,灭亡赵国,秦王势必让他位列三公,在您之上。请问,您愿意这种情况出现吗?”

范雎没有当面回答这第三个问题。但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便向秦昭王建议:“经过长平一役,秦军已经十分疲劳,请允许韩、赵两国割地求和,好让将士们得到休息,以待来年。”

范雎所言不虚。长平之战虽然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是数十万秦军长年在外作战,也导致了秦国“国虚民饥”,在短期内很难再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命令白起停止进攻赵国,同时派了使者到赵国,要求赵孝成王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停战的条件。赵孝成王也答应了,但是当秦国停止军事行动之后,赵国君臣在割让城池的问题上,又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据《战国策》记载,当时赵孝成王问大臣楼缓(楼昌的哥哥):“割让城池给秦国,或是不割,哪个有利?”

楼缓就是当年曾经出任秦国相国的那个楼缓。和楼昌一样,楼缓是主和派。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任何时代,当国家在战争中处于劣势的时候,主和派都不好当,一开口便会被人视为卖国求荣。楼缓是个老江湖,没有正面回答赵孝成王的问题,而是推辞道:“哟,哟,这可不是我这个地位的人敢于发表意见的大事,您还是问别人吧!”

赵孝成王坚持:“那你就说说你个人的见解,但说无妨。”

楼缓说:“大王可曾听说鲁国大夫公甫文伯?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房中有两个女人为此伤心得自杀。他母亲听说后,一滴眼泪都没掉。”

赵孝成王“啊”了一声,问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