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黑雨
27084000000008

第8章 昏黑的夜色中,傅崇碧和徐信亲自到临津江边探查水情(2)

“糟了,我们的车厢没有车头了!”作战科副科长余震急匆匆跑来向杨得志和李志民报告。

杨得志不由一惊,一手扶着靠背透过车窗向前后观察,果然列车无头,正顺着山势由高向低急速滑下,有如脱缰的野马!

“拉制动!”李志民喊道。

几个人奔向车厢一头的制动闸,使劲扳拉,但是坡度大,车速快,制动闸已无济于事了。

车窗外,山崖、树木倏然而退,车厢风驰电掣一般飞滑,势不可当!而车厢里,除了兵团负责同志之外,还有指挥机关的全部人马!

“怎么办?”李志民望着杨得志和郑维山。

“跳车!组织跳车!”郑维山回答得十分干脆。

“不行,车太快了!”杨得志赶忙制止。

很快,车厢便驰到了定州车站。远处迎面停着一辆货车。一旦相撞,必是车毁人亡!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从月台上箭一般奔来一个男孩子,迅速扳开了道岔。

几节车厢掠过货车,缓缓停到另一条铁轨上。杨得志、郑维山跑下车,向小男孩道谢。

那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穿着破烂,小脸和小手冻得通红。胸前斜挎着一支比他本人矮不了多少的冲锋枪。战争使得孩子早熟,他的面孔完全是成年人的神态。

双方语言不通,互相打着手势。幸好过来一位会些汉语的朝鲜老汉,告诉杨得志:这里的成年人都上前线了,这个孩子是替哥哥在这里当扳道工,还兼车站的警卫……老汉一番话,说得杨得志对这老练、机智的孩子肃然起敬。他让警卫员给孩子拿来一些饼干、罐头,孩子大大方方地收下了,对老汉说了句什么。老汉向杨得志翻译:“孩子说,谢谢志愿军东木(同志)!”

顿时,杨得志感到眼眶里一阵潮湿:孩子救了一个兵团的指挥部,还要说谢谢……

杨得志一把将孩子揽到自己的怀中!

事后得知,车厢滑动是因为机车挂钩时没挂上,反把车厢撞击了一下,使得车厢顺山势滑跑了。

以后每当提起这件事,杨得志都感到后怕:倘若这次真的与货车相撞,那就等于敌人不费一枪一弹端了十九兵团指挥部的“老窝儿”。

从入朝第二天的“险情”开始,直到现在,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危险一直伴随着他。为此,在兵团领导同志乘车开进时,杨得志和兵团其他领导同志从来不同乘一辆车,免得遭遇轰炸时一同“光荣”。就在十多天前,他和李志民去君子里参加志司召开的党委会,返回时,因遇敌机轰炸,司机闭灯抢行,与迎面而来的一辆大卡车相撞,使他的吉普车被撞翻,他本人被甩出十多米,摔昏过去。那次撞伤的腿,直到现在还隐隐作痛……

让杨得志感到欣慰的是:大仗终于来临。几个月来的紧张准备为的就是这一仗,如果仗还没打就因意外事故而“光荣”了,那才真让人死不瞑目呢!想想去年十二月部队由西北开赴山东兖州集结时,朱德总司令亲自到兖州来慰问、送行,并给兵团每个师的干部赠送一册刘伯承翻译的苏沃洛夫的名著《兵团战术概述》时的情景,想想部队北上在天津停留时,他和李志民奉令进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非常信任地对杨得志说:“你们十九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拿出去,叫做‘三杨开泰’!”那热情鼓励的话语,直到现在仍回响在他的耳边……想想千千万万祖国亲人的嘱托和希望,再想想入朝第一天遇到的那个扳道岔的男孩子……杨得志感到胸中热血在涌动:这一仗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杨司令员!”理发的刘师傅一声唤,将杨得志从沉思中唤回,“我以为你睡着了,小心让风吹着……”

“老刘,”杨得志问道,“你可知道‘三杨开泰”是什么意思?”

“三羊开泰?”理发员摇摇头,“说不准,大概是个吉利话儿吧?司令员,你问这个有啥用?”

杨得志一笑,随口附和道:“对,就是个吉利话儿……”

刘师傅见司令员很有兴致,也打开了话匣子:“司令员,我给你说个新鲜事儿--我前天收到军邮送来一封信,是我媳妇找人代写的,她不识字……她信里告诉我,我们老家河北唐县小官屯出了个新鲜事儿:五姐妹报名参加志愿军。五姐妹,五个仙女呀,怕不让上朝鲜打仗,都剃光了头,女扮男装……真乃当今花木兰啦!”

“我也给你讲个新鲜事,”杨得志想起前些天收到爱人申戈军从后方写来的信,“在丹东后方留守处,我爱人申戈军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留守处来了两个牵马的人,一个四十多岁,一个二十多岁,都是皮帽长袍马靴,马背上还驮着鼓鼓囊囊的包裹。我爱人问了半天,才弄明白这两人是从内蒙大草原来的,是来报名参加志愿军的。说他们那个牧区有六十名青年骑手参加了志愿军,他们叔侄二人外出放牧没有赶上,是骑马从内蒙追来的……你说说,人民群众抗美援朝的积极性有多高?”

“司令员,”刘师傅边理发边说着,“听说全国正在给咱志愿军捐钱买飞机大炮,只要咱飞机大炮和坦克上了前线,那美国鬼子就该卷铺盖卷儿回美利坚老家了!”

“是呀,”杨得志说,“我的老战友、天津市市长黄敬来信说,天津很多作家、教授捐献了他们的稿费版税,有一位家庭妇女刘凤英把女儿做陪嫁的一百二十两银子捐了……我还听彭总和杜主任讲,内蒙一位僧人一下子捐了八千块银元;喇嘛库仑庙捐献了一百个元宝;新疆有位一百零三岁的维族老人,把拾麦穗和纺线换的钱全部捐献……”

“祖国人民都是盼咱们打败美国鬼子呀!”刘师傅动作熟练地给司令员理完头发,正用毛刷清理司令员脖子上的碎发屑。

“老刘,你说说看,这临津江,咱们能不能迅速突破?”

“只要你司令员一下令,没问题!”刘师傅说,“谁不知道你就是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团长,小小的临津江何足挂齿!”

“唉,好汉不提当年勇嘛!”杨得志笑道,“突破临津江,要靠下级指挥员的英勇机智,靠战士们的勇敢冲锋……好,搞完了卫生,清清爽爽,晚上兵团指挥部前移!”

四月二十日夜里,在临津江北岸的崎岖山路上,一行人匆匆奔向江边。六十三军军长傅崇碧带领担任突击任务的一八七师师长徐信和几个团长前去江边勘察水情。

星光稀薄,夜路黑黝黝的。谷雨时节的风从临津江上吹来,清凉而咸腥。傅崇碧跟在一个带路的朝鲜老汉后边走着,迈动着一双长腿,显得干练而敏捷。

突击的任务交给了一八七师,他是放心的。师长徐信虽说刚提拔不久,但这个人指挥作战爱动脑筋、想办法,有勇有谋,是个将才,又加上四次战役末尾让一八七师赶上了--这个师在临津江以北阻敌二十天,初步熟悉了美军的作战特点。可以说,这二十天的防御战让一八七师练了兵,对马上开始的攻击作战大有好处。

本来,按彭德怀原定的计划,六十三军的防线在临津江以南。二月下旬,六十三军在开进途中,遇到彭德怀司令员,彭总是准备回国向毛主席汇报朝鲜战事的,途中与六十三军相遇。当时,彭总命傅崇碧带领六十三军在议政府、东豆川一带设防,以加强二线纵深配备,准备迎击敌人。接受任务后,傅崇碧带着各师师长,乘车先行,到议政府一带去看地形。议政府一带是朝鲜人民军一军团的防区,傅崇碧准备先与一军团取得联系。那天,他带着几个参谋乘着吉普车向汉城方向前进,一路寻找一军团指挥部。正行进间,突然传来隆隆的坦克声,南方卷起滚滚烟尘,空中有十几架敌机超低空扑来,傅崇碧大吃一惊。这时,恰好遇到几个朝鲜人民军一军团的战士,傅崇碧让翻译小金上前询问,才知道情况有变,一军团已经撤退了,敌人正在反扑。说话间,烟尘滚滚,敌人坦克已快到近前了,傅崇碧等人处境十分危险,只好当机立断,跳下车来,由一军团战士领路,由小路上山,安全转移,弃车脱险……由于敌人迅速向北推进,六十三军未及时赶到预定防御地,于是就在临津江以北、市边里一带集结,日夜紧张构筑阵地,阻住了北进的敌人。敌人发现了我新入朝部队主力,随即停止进攻,在临津江以南就地防御……

现在,大反击即将开始,六十三军担任右翼十九兵团的突击任务。这次要给敌人一个突然反扑,以报上次险入虎口、不得不弃车而逃的一箭之仇,打出六十三军的威风来。

夜空寂静。江岸方向传来一阵阵的浪涛喧哗。一行人的脚步声在山路上“嚓嚓”作响。

转过一道山弯,临津江宛如一条银色绦带出现在眼前。江风更猛烈了。

傅崇碧等人隐蔽接近江边,在茂密的苇草中向对岸观察。

江北岸山势险峻。江流湍急。淡淡的星光下,江流似银色的液体旋转着流动。傅崇碧觉得这一地段恐怕难以徒涉,一旦部队被深流阻于江中,对岸隐蔽的敌人火力点可就逞威风了。

朝鲜老汉非常肯定地告诉傅崇碧:“这一段江水浅,没问题,最深也就是一米多些……看着有浪,实际上不深……”

“军长,我带人趟一遍!”徐信说着,带着几个团长和参谋猫腰接近江水。

朝鲜向导提供的情况相当准确。经过实地探查,这一地段几百米内均可徒涉。

一个小时后,实地探查圆满结束。对岸敌人毫无察觉。当徐信几人一身水淋淋地站在傅崇碧面前时,后者大为感动:有这些身先士卒的指挥员,敌阵何愁不破?

“标记做好了吗?”傅崇碧问。

“没问题,”徐信答,“东边从那棵老槐树起,西边到一个山豁口止,这一段都能徒涉。”

“要争取在总攻开始前,让连、排指挥员都实地蹚一遍,熟悉地形和水流……还有,朝鲜老乡说,后半夜江水会涨,江面会宽出几倍,总攻发起后,要不惜代价,迅速突破,抢占滩头阵地。”傅崇碧叮嘱道。

“我保证十分钟突破临津江!”徐信向军长保证,“我想,在总攻发起前,就让突击团隐蔽埋伏在江北岸,缩短渡江时间,增强攻击的突然性……”

“好!”傅崇碧望着徐信那刚毅的脸庞,赞同地说,“这个办法好,要注意不被敌人发现,夜里埋伏在江边,白天隐蔽好……你们师的行动至关重要,兵团首长把突击任务交给咱们军,军里又把突击任务交给你们师,成败攸关啦!”

“请军长放心!”徐信和几个团长异口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