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们,通常抱怨是外部事物的诱惑导致他们内心的痛苦。奥勒留告诉人们,这是不确切的,是逃避人生的托词。如果生活使你感到痛苦,那你就反省并去除自己的意见,是它们令你痛苦的,而不是外部事物使你无法承受。由于有了这种想法,奥勒留便不用去寻找隐逸的森林,他在自己内心已找到了归宿。他的生活态度既积极又消极:尽人事而听天命。
奥勒留的终极关怀即心灵的关怀。他接受一切顺境和逆境,面对自己的命运只要不是公众的根本利益,他对任何的思想或行动都不屑一顾,他只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奥勒留认为回归心灵的道路和回归宇宙之神的道路是一样的,因此,心灵所要回归的是自然。他把死亡当成一件好事,因为它是自然的事业。
《沉思录》充满着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感叹,强调存在的无意义和无价值,但是从宇宙统一体的角度出发,他又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有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渺小的、变化的、不稳定的。奥勒留既认为万物是等值的,又认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境遇中没有实质上的增减。一块石头抛上去或掷下来,对石头的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他还要求人不要挂念自己的善行,要像蜜蜂一样默默无闻。
作为一个斯多葛派的哲人,奥勒留也许没有太多称得上个人创识的哲学主张,但是他是一个哲学的实践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问家。在奥勒留的生活中,内圣外王之道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尽管奥勒留统治时期也有战争和自然灾害发生,但历史学家认为这个时期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年代之一,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他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期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培根犯过受贿罪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谁都不会想到,就在1621年,他因受贿罪被国家高级法院判处罚金四万英镑,囚禁在伦敦塔中,驱逐出宫廷,终生不被录用。至此,培根身败名裂。当时的培根身处大法官的高位,他的薪资不能说不高:在1608年,他的年薪是5000英镑,而十年之后,他的年薪竟增到16000英镑。据说,培根很注重感官方面的舒适,不仅自己身着华丽,并且家中的40名男女佣人也一律穿用西班牙皮革制成的靴子,甚至有灯红酒绿的“雅好”,致使他时常入不敷出,债台高筑。
培根在被指控期间,曾经以社会风气不好为自己的罪行辩解。他在致白金汉公爵的一封信里说道:“我觉得我的双手是干净的,良心是清白的,可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任职大法官的使徒约伯或者是任何人,他们都有可能随时被指控犯下最丑恶的罪名。原因是在这个时代,不但犯罪是一种时髦,就连诬陷也成为了时尚。”培根甚至还在议会中如此说:“请各位注意,犯这种罪的不但是我,还是这个时代。”他想借此来开脱或减轻自己的处罚。
事实上,培根受贿一案,就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斗争,原因在于培根入狱没多长时间,便在国王的关照之下被释放了,四万英镑的处罚金也被免掉了,但是,培根的政治生涯也因此结束了。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曾经写道:“在那个年代,法律界的道德是有些废弛和堕落的,差不多每位法官都会受贿,并且通常双方都收,而培根有罪是一场党派风波,并不是他另外有罪。
卢梭是个痴情种吗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卢梭的“天赋人权”理论,成为了后世政治家们构建民主政体的理论支撑。现代欧美各国的政体大都是以孟德斯鸠和卢梭等设计的三权分立和代议制民主为蓝图而发展的。
卢梭是个痴情种吗?这么多光环笼罩在他头上,如果他是一个痴情的人,会有多少女子为他神魂颠倒。只可惜,他却是一个薄情的人。
卢梭16岁时走投无路,后来经人介绍给当时28岁美丽多情的华伦夫人做了养子,他在见到这位丰腴少妇的第一眼时,就被她的“风韵十足的面庞,一双柔情美丽的大蓝眼睛,光彩闪耀的肤色”给迷住了,就这样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三年后,华伦夫人也投入了这个比自己小很多的男人的怀抱。
根据卢梭多年后在他的《忏悔录》中的说法,“她之所以献身自荐是和****的快乐没有丝毫关系的。我完全确信,她只是由于想使我摆脱掉那些几乎不可避免的危险,使我能够保全自己和守住本分,才不惜违背了她自己所应遵守的本分。”卢梭还深情地写道:“她只知道生活中有一种真正的快乐,那就是让她所爱的人快乐。”华伦夫人不惜一切给他帮助,并且让这个自卑的少年成功地完成了从男孩到一个真正的男人的蜕变,然而在多年后华伦夫人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卢梭却转身抛弃了她。
卢梭就是如此对待自己曾经的养母以及旧情人的,他的薄情一如他当初的一往情深。不可否认的是,卢梭的确是一个极有魅力的男人,他的魅力足以让任何一个女人为他神魂颠倒,因此,在离开华伦夫人以后他的身边从未缺过女人。
根据《忏悔录》的记载,卢梭在日内瓦居住期间,华伦夫人到沙伯莱作了一次旅行,并且到了格兰日河去看望自己不惜一切给予帮助的爱人,然而那时她没有钱完成自己的旅程,卢梭在书中不无辩解地写道:“当时我身上又没有那么多钱,一小时后我叫戴莱斯拿去给她。”送钱的人是卢梭年轻貌美的新欢,华伦夫人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取下自己剩下的最后一件首饰——一个小戒指,戴在了戴莱斯的手指上。
虽然《忏悔录》中卢梭对自己遗弃华伦夫人的行为进行了反省,但这对他曾经薄情和忘恩负义的行为于事无补,他也因此抱憾终生,因此,虽然卢梭极力表现他的痴情,但他并非是一个痴情的人。
牛顿当过造币厂厂长
提起伊萨克·牛顿,我们都知道他是响当当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自然哲学家,以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着称于世。可你知道吗?牛顿还担任过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厂长,为英国经济做出过巨大贡献。
牛顿在造币厂任职期间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采取了英国金币制造的标准化措施。在当时,皇家造币厂生产的金币重量不一致,造币厂每年都要通过称重来确定这些金币偏离规定标准的程度。这么做十分必要,若金币重量超过自身面值,民间的金匠们就会大量购进皇家金币,将其熔毁后再按照重量卖给皇家造币厂,从中赚取大量利润。为此,牛顿对金币生产技术进行了改进,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历史记录记载牛顿是怎么做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的数学家阿里·贝伦基认为,牛顿是利用了他提出的“冷却定律”,有效减缓硬币的冷却速度并降低可变性。不过,不管牛顿是怎么做的,他的改进措施为英国经济节省了相当于1000万英镑的资金。
牛顿在任职期间还积极查处了伪币制造。在当时,英国市场上流通的硬币约有20%是伪币,为查找伪币源头,牛顿搜集了许多证据,于1698-1699年对200多名证人、告密者和嫌疑犯进行了交叉讯问,最终将罪犯们绳之以法,有力打击了假币生产及流通渠道,为英国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伏尔泰擅长投资赚钱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的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老实人》等。
伏尔泰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一位法律公证人,后来担任审计院司务,而母亲出身贵族家庭。高中时期,伏尔泰就掌握了拉丁文与希腊文,之后又通晓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与英语。伏尔泰一生被流放过两次,第二次的英国流亡生活,开启了他新的人生。在此期间,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不断成熟,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英国的现实社会中,他明白了金钱与财富能够保障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若想要在思想方面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存在相匹配的物质基础。伏尔泰本身就具有致富条件与资本,他遗传了父亲精于算计的头脑,和早年在律师事务所中所学到的道德法律与经济知识,还有父亲的遗产、政府的年金与朋友对《亨利亚特》的赞助以及它出版之后所得的钞票。
伏尔泰刚回法国的几个月里,还一时找不到从商的门路,就想买彩票试试运气,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连中几次大奖,轻而易举便赚了50万法郎。之后他更谨慎、更稳重、更注重财富增加的选择方式。很快,他便认识了银行家巴利斯兄弟,在他们的帮助下,投机作军粮生意与对美通商贸易,又大赚了至少60万法郎,在他的皮包里满是合同、汇票、期票和国债等,他的财富增至一个文人从没有过的地步,这也正是他摆脱经济困扰,步入成功事业的第一步,让他日后无须依附任何人,将主要精力投到思想启蒙与文学创作中。
休谟为什么终身未婚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人们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主要着作有《人性论》《大不列颠史》。他所着的《大不列颠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着作长达60余年。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有宗教观,提出了因果问题,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但是两件事情之间不是必然有某种关联。他也提出了归纳思想和自我理论,自我理论中指出在时间的变动里,人这个本体并未改变,但是思想与感觉却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他也提出了实践理性,主张一个行为的合理与否,应该是取决于这个行为能否达成其预定的目标和欲望,无论这些目标欲望为何。
休谟曾经为自己订下了自己的生涯计划,决心要“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文学天分以外的事物。”这是休谟终生未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哲学研究,想要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不在爱情和婚姻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与物力,以自我的思想为中心、尊重自我的个性和自由。
哲学家通常认为,幸福和快乐是用情感的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可以在趣味中寻找到愉快的能力,那么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因此,休谟作为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哲学文学中获得的欢乐与愉悦,要比沉迷于爱情收获得更多,也更有价值和意义,让他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与众不同。
哲学家对感情的看法通常与普通人有差异,即便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也都保持自我的个性,正如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宣言:“我们永远挚爱对方,但是永远不结婚,同样,永远不欺骗对方,永远不干涉对方和其他人的其他爱情。”爱情绝对不是为了完全拥有,而是为了彼此的快乐和自由。
奥卡姆剃刀哲学是什么
奥卡姆剃刀哲学又称作“奥卡姆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的逻辑学家、圣方济会修士奥卡姆提出来的。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也正如他在《箴言书注》所说的那样,“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事情。”
奥卡姆剃刀其实只是一个隐喻,它所指的是如无必要,勿增加实体。这是一个思维经济原则,目的在于消除冗余概念。这里所说的“剃刀”只是一个隐喻,表示剔除多余的概念,避繁逐简,避虚就实,避重趋轻。
奥卡姆对当时人们无休无止地关于“共相”“本质”之类问题争吵感到十分厌倦,于是决定着书立说,宣传唯名论,他主张人们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应该认为那些空洞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种主张称为“奥卡姆剃刀哲学”。
奥卡姆剃刀哲学促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从而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与此同时,这把剃刀也曾经使很多人有了威胁感,很多商品和奢侈品因为他的理论而滞销,因此这种理论被人们认为是异端邪说,奥卡姆本人也受到了极大的迫害。
事实上,奥卡姆剃刀哲学还有一种表述形式:当两个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这个原理最早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亚里士多德相信在实验和观测上并没必要走得太远。奥卡姆剃刀始终追寻高效简洁的方法,600多年来,这一原理在科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科学思维理念。
康德的眼镜有何哲学内涵
康德曾经提出著名的眼镜空间理论,被称为“康德的眼镜”,其哲学内涵是外部世界只造成人们感觉的一种素材,人们自己的精神把这种素材整列在空间和时间中,并且作为一个一个的物体,供给人们借以理解经验的种种概念。物体概念作为人们的感觉的原因和对象,是完全不可认识的,因为物体本身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它不是一种实体,也不能用“范畴”的一般概念来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