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时烽火之我是嬴政
2722700000012

第12章 信陵君亡

张泽明心想这李牧当上将军我都还没说啥呢,现在外派了还要让我当一个魏国人的马仔,哪怕这个人曾经救过赵国,但是张泽明想如果是我我也可以。张泽明觉得自己的才能还是很牛掰的,什么信陵君,那是抬举他。没想到他还上脸了,当联军的大将军,哈哈,我看不成,但是也不能忤逆了赵王啊。他可是赵王的铁杆粉。赵王让他当魏无忌的手下一定是有深意的。不过赵王让他当这个副将还真没啥深意,李牧赵王不信他,张泽明最好的一点就是对他这个赵王无比忠诚。所以,赵王才一横心吧张泽明这个杂兵当了副将。王翦已经靠近邯郸,这邯郸周围的上空已经弥漫起一股很重的火药味。这时候就要看谁更棋胜一招了,有时候可能一子落错满盘皆输。或许秦国并不会因为这十万秦军的灰飞烟灭而受到什么大的挫伤,但是想要攻下赵国,魏国却是恐怕要不知几年之后,所以嬴政他不想输。嬴政为此安排好了一切,甚至出了意外的另一个计划。剩下的就是看下面的军队对最高层的指挥的执行力了,嬴政有信心,他对秦军执行力十分有信心,他相信秦军的能力。

他只需坐在这迤逦的宫殿里,等着消息就好。

赵国的军队在魏无忌的远程遥控下不断的向秦军挑衅,希望秦军邯郸发动进攻。却也是做的恰到好处让人觉得是虚张声势,不敢冒进却犹豫不决。如果王翦不知道赵国和魏国已经联军也会犹豫一下,不过时间不会唱,作为一个出色的将领,自然萌感觉到这样做的风险。

王翦随时听着消息。

魏国出动二十万军队以极快的的速度向王翦的秦军部队扑来如果魏国成功打了王翦的部队一个措手不及,那么赵国和魏国对于胜利的果实就唾手可得了。如果不能打一个措手不及的话,魏国军队因为急行军已经是疲师这时候只要十万秦军处理的当可以以少胜多,打败魏国。

信陵君当然知道这么做的风险,这不他的手下副将总是吵吵说不能这么做。信陵君毫不客气的把他“请了出去”。信陵君揉了揉太阳穴,他也很累。

信陵君想休息了,却没想到背后的仆人突然下手,用匕首刺进了信陵君的心脏。

信陵君已死,他的任务完成了。

魏国的那位副将得知魏无忌死了很是高兴,因为他知道魏王不乍见这个弟弟。如今死了会高兴了,他命令魏军停止前进临时驻扎。

赵国得知魏国的信陵君死了沉浸在一股哀伤之中毕竟是曾经的救命恩人。

王翦也知道了,他也得到嬴政的消息开始撤退向蒙骜的方向进军。两师回合准备退守。

赵国邯郸,李牧府上。

“夫人,你可要明白赵将军是死在秦人之手。”这是李牧的声音。

而他旁边的另一个人就是洛神。

“他,死在自己的手上谁也怨不得。哎!”洛神用很轻的声音说道。

“那你真的准备去秦国?为什么?”李牧不解。

“为什么?为什么?或许是命吧。”洛神轻叹。然后继续说道“以后见面可能就是敌人了,也希望你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惜这可能么?”

李牧眼中也是暗淡就现在赵王这样忌贤的样子,赵国还有救么?

嬴政确实已经得到消息,昌平君从武关逃跑了。居然有人接应,根据罗网的查探应该是项燕的人,这样昌平君或许没用太大功劳会起兵造反然后当上楚王。然后楚国就可以陷入这场战争。

嬴政也得之蔡泽出色的完成了使命,他相信燕国这次不会出兵,他有这个胆量。而齐国?只要齐王还在就不会出兵,而且还有那个人在。齐国只有以后投降的份。

信陵君死了的消息也是再后几天中在六国之中传遍了(韩国被灭了,算上秦国六国)这让很多人惊讶,甚至引出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

当然这是后话。

王翦和蒙骜的军队已经会师,正在撤退途中。

兵家大忌,正是如此。

赵国和魏国也是反应过来,合军一处,向秦军扑来。而联军的将领正是赵国的张泽明。不得不说他还懂点要不然怎么当上将领的。

大战一触即发。

而楚国内却是乱了,项燕这个兵马大元帅竟然支持秦国回来的昌平君做楚王,直接兵变,夺取政权,真的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兵马直接就成了。

而当赵国和魏国联军包围王翦部队时秦国也偷偷做出了一些安排。

昌平君当了楚王在七日内大刀阔斧能做的怎样已经是尽他所能了。王翦和蒙骜在和赵国魏国的军队僵持,双方都不敢贸然开战。

联军四十万,秦军二十万,咋都是联军欺负秦军,但是秦军又出动了二十万直驱邯郸。

这二十万秦军没有去救王翦和蒙骜的部队,但是直接围魏救赵让联军撤退。

率领这二十万军队的正是尉缭这个军事大能。

但是尉缭对赵国魏国的将领不熟悉,居然联军耽搁了一天才挥师保邯郸,让尉缭已经逼近邯郸,然后尉缭快速改变目标,王翦和蒙骜也收到命令直接向上党奔袭。联军愣是没反应过来,尉缭的军队和王翦蒙骜的部队已经回合在上党,在上党这一处可以更轻松的接受补给,支援。然而令赵国魏国吃惊的是本来说了不出兵的楚国突然挥师三十万绕过武关直接杀向上党。

说实话昌平君的权谋不错,政治才能也不错就是军事上不行,项燕居然听昌平君的这么做,不过只出兵三十万肯定是是项燕搞的。没事,嬴政已经期待很久了。

这已经出动了九十万秦军如果失败对于秦国真的可能是万劫不复。对于其他国家,这是挫伤秦国,甚至把秦国推向毁灭的最佳时机。

然而他们都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