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溉古镇
27357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今天重庆直辖市的范围以及周边相邻的地区,基本上呈现山地形态为特征的地理地貌。

这一区域,因人类聚居的悠久历史、丰富的物资、优美的山川环境而形成人口聚居密度很大、地域文化独特的一方水土。巴渝地区城镇有如下特点:①区域地理形态呈东西走向,主要沿长江自西向东分布。相对而言,西部区域属深丘和低山地貌特征。东部进入三峡地区,大山居多,故人口的分布多在相对平坦的西部,城镇分布的密度也是西部大于东部。②人类的聚居以水为生命之源,江河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且也是古时的交通要道。巴渝地区河川众多,当地河川的地理构成特点是以长江为干,汇集众多的江河支流,江河穿行于大山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山地人居环境。巴渝城镇的选址,都分布于江河之畔。大江大河的交汇处形成大城市,小江小河的交汇处形成小城镇。以三峡区域为例,城市的密集区大都集中在长江两岸。③历史上古镇的兴衰发展,除交通因素外,还受军事、商贸集市、移民、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伴之以地方居民的生活习俗和风貌特色,形成了各具风采的古镇聚居形态。④古镇形态格局的形成、建筑文化的产生,应该说是源自于两种作用力:

其一,自然生长的作用力,即所谓的“ArchitecturewithoutArchitects”,这主要源自地域文化和生活功能的需要,地方文化在自然环境中逐步探索、适应、淘汰和传承。这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形成古镇的物质与文化风貌。其二,巴渝地域多在明清时期与外界沟通,商贸联系、移民频繁,故周边地域州县聚居文化的相互移植和影响十分明显。古镇往往最能反映聚居文化和地域特征。

应该说,古镇的规模、等级和文化繁荣程度与该地域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交通条件成正比。遗憾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城市和建筑文化的发展延续,大多是在破坏和消除历史传统的条件下进行的。巴渝地域的古镇,也同全国其他区域一样,在城市化发展快的地区,大部分已遭毁灭性破坏,很难见到昔日完整的体系和风貌。目前存留较好的古镇多在偏远山区,因交通不便和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得到被动的保护。

巴渝古镇是大三峡文化、移民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巴渝地域城镇聚居形态和文化发展的历史结晶。因地理环境与平原地区不同,巴渝古镇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涵,同时又受到周边地域文化形态的影响,兼收并蓄。明清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使得巴渝城镇融合了周边地区的大量文化特色和建筑技术,后各地商会、祠堂、货栈等一直与移民原地域文化保持了继承与变异的关系,使其历史文化和建筑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巴渝古镇多运用传统山水环境概念和风水理论在复杂地形觅址建造,大都结合地形和周边的山水风貌,巧借因势,形成聚居格局,如对长江流域的城镇,历史性地确立了临江、组团、带状。充分与环境结合的有机布局方式,也形成了结合山水变化、结合绿化、自由组合、自成肌理的簇群聚居形式。建筑因地制宜,巧妙布局,灵活自然,技术与艺术结合与自然环境结合的建筑簇群。街巷群体随曲就直,不拘一格,或转折,或起伏,形成空间尺度宜人的线性公共活动空间,很多古镇还修建了“廊坊式”的街道空间,商住一体,公共空间与私家门面融为一体,别具生活情趣。巴渝古镇,朴实中透诗意,随意中具匠心,城镇形态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穿斗房、吊脚楼、石板路、戏台、官庙、寺观等,但又因各自的山水环境、用地条件、坡度、坡向而不尽相同,形成丰富的古镇风貌景观,使城镇、建筑、园林融于一个和谐的整体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将个体构成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

巴渝古镇的文化构成和聚居形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类型,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①众多文化人,如作家、画家、诗人、摄影家等,不惜远足,来到巴渝的一些古镇,进行采风、写生、摄影等,对古镇的文化和形态爱不释手,流连忘返。②古镇近年来也是电影、电视等媒体新闻报道、文化采风的热点对象,对古镇文化和物质形态的报道屡见于电视、报纸和杂志上。③古镇成为普通老百姓节假日旅游休闲点,在疲惫于都市生活的喧嚣、拥挤、紧张劳顿后,来到古镇,回归大自然,享受山水的明净、民风的淳朴、生活的真实,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④地方政府和地方人民,面对旅游业给古镇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自发组织,对古镇的发展和保护进行考虑并展开行动。⑤巴渝先民在古镇中进行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乡土文化,遗留下来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建筑、历史、文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研究的对象。

重庆市近年来在古镇保护工作上是积极和卓有成效的,已先后完成龚滩、龙潭、涞滩、双江、安居、宁厂等多个古镇,以及磁器口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工作,包括对古镇历史人文研究、建筑测绘、历史街区和重点建筑的保护规划。同时,涞滩、双江、龙潭、安居、走马等古镇已获得国家级历史古镇地位,并得到相应的保护工作经费。其他古镇的规划保护工作也在积极的进行中。各古镇所在的地方政府积极配合重庆市政府的工作,努力改善交通条件,整治环境,增设旅游设施,争取以旅游等的牵动促进古镇经济的发展。如磁器口等历史街区组织每年的庙会等旅游文化活动,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辖市在区域经济和基础设施发展上,从交通、市政、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积极支持地方政府,使古镇的保护工作形成整体态势,促成良性循环。重庆市在城市规划学会下成立了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专委会,经常组织和开展学术研讨、规划评审、课题咨询等工作,对重庆市的古镇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行政辅助作用和学术研究作用。

本研究丛书中我们列入对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的个例研究,试图通过案例,讨论山地古镇人居环境在其聚居起步、成长、衰落的自然过程,以及今天城镇化发展中所面对的保护和延续问题。巴渝地区的众多古镇,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主要是得江河的交通之便,聚商肆而繁荣,后因新中国成立行政辖区及其职能的改变,以及陆路交通的修建等原因而衰落;近年重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进一步促使了古镇职能的转变和全面城市建设活动对它的吞噬。

我们结合古镇的保护和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对巴渝山地古镇的研究思路:①对地域聚居的研究;②对古镇形态的调查研究;③对传统建筑空间的调查研究;④对建筑装饰艺术的调查研究;⑤对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近年内,我们重庆大学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对重庆的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安居古镇、丰盛古镇、松溉古镇、宁厂古镇、走马古镇等进行了相应的文化形态调查和保护规划的工作。

通过对巴渝传统城镇总体特征及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结合目前各地实际,提出了以下的理论认识:①巴渝传统城镇的保护,首先从宏观上统一认识。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定位于西南山地建筑文化与民族文化,有利于这一地区传统城镇的保护和继承。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迫在眉睫;三峡工程建设与移民安居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巴渝地区传统城镇保护的紧迫性加强。③传统城镇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保护的目的在于发展。通过修复和整治,有条件的进行开发,无条件的首先强调保护。目前各地城镇的盲目开发,不利于传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④对一个地区来说,传统城镇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作。以重庆为例,保护工作应该分层次、全方位进行,既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主城区及直辖市市域,也有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前在许多地区还未开展,由于缺乏中间层次,名镇和传统街区的保护工作受到影响。

在对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框架性工作中,总结和整理山地古镇的人文构成和建筑形态特征,探索城镇化过程中巴渝地区当前仅存不多的传统古镇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一件有意义的学术工作,也是对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个有效支持部分。

赵万民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