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东欧
27404800000011

第11章 走进东欧(3)

2002年年初,我在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工作,当时我作为中国北京电视台驻南联盟的特约记者,在该国开展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新年期间,总统科什图尼察会见各国驻南联盟记者,我应邀和翻译一同前往南联盟政府大厦。进入大厦时,所有记者首先要接受安全检查,包括摄像、摄影器材都要通过设在进门通道上的仪器,然后到一楼大厅记者报到处出示南联盟新闻部颁发的外国新闻机构驻南联盟记者证,经过与新闻部备案的记者名字核对无误后,工作人员将每位记者的记者证押到报到处,然后另发一个采访证戴到胸前。步入大厦内,沿楼梯上到3楼,楼道、楼梯口、门口的众多警卫见到这个证件,均一路绿灯顺利放行。这时已有数十名记者提前到达,大家都在等待总统的到来。当时在贝尔格莱德,有来自全世界共90多个国家的140多名记者常驻采访,包括我国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当时的情景给我的感觉是一场新闻大战。得知总统马上要到中国去访问的消息,我便告诉翻译,作为中国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应该是最权威的,我们一定要提前“下手”。这时,我看见科什图尼察总统满面笑容地步入会见厅,向大家招手致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他首先向各位记者问好并表示非常欢迎各国记者来南工作,同时通报了南联盟目前恢复经济的有关情况。总统的话音刚落,我和翻译便抓住机会,马上走到他面前。科什图尼察总统得知我们是中国记者,第一个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很快要到友好的中国进行访问,心情特别高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非常友好的国家,我们的关系不会改变。2000年10月5日,新政府领导上任以后,我想两国的关系会更好。我去中国访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而且我要带一个代表团访问中国,它由联盟和共和国的官员、有关业务部门人员组成。这是一次重要的访问,将成为与中国友好关系新的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以前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我们也曾有过合作,现在南联盟已经解除了经济制裁,我想我们的合作会更好。这将是我任总统后第一次访问中国,是以总统也是以个人名义访问,对我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南联盟是一个与中国永远友好的国家,现在已经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了友好合作。南联盟人民有兴趣了解一个伟大的具有悠久文化和历史的中国。我想,中国人民也愿意了解我们的情况。我访问中国,要使两国的合作关系不仅在政治方面,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进一步发展。”采访结束后,科什图尼察总统愉快地与我和翻译合影留念,我认识的一位常驻南联盟的越南记者帮我们拍了一张,我担心拍不好,请求总统稍等一下,用我自己的相机由翻译再拍一张,总统愉快地满足了我的要求。随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驻南联盟记者也走到总统面前,就各自需要采访的话题与总统聊了起来。酒会开始后,我看到总统非常随意,端着酒杯与各国记者碰杯交谈。他与本国的记者非常熟悉,甚至主动走到几位年轻女记者面前与她们聊天,气氛非常融洽。

华商给总统的公开信

我在南联盟工作期间,移民局给华商发放的居留签证时间为每3个月一次。在国外经商的人都知道,居留时间短了,不仅回国进货时间紧,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紧张。很多华商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美元甚至更多的投资都在这里,一旦身份延期出现问题,就有离境之忧,这一直是华商最烦恼的问题。南联盟华联会一位副会长在70号商城开了一家诊所,他曾向我咨询,能否就延长华商居留时间这件事写封信给科什图尼察总统。我曾采访过总统,知道总统平易近人,就告诉他这件事完全可以通过公开信的方式反映华人经商遇到的居留困境。但我也提醒这位副会长,写信的口气切忌埋怨,应以两国的传统友谊为主线,客观反映华商所处的困境。

此前,这位副会长曾跟我要了一张在总统府拍摄的科什图尼察总统的照

片,并十分珍惜地摆放在诊所最显眼的地方。公开信写好后,又翻译成塞

语,然后提供给当地的新闻媒体。南联盟最大的报纸《政治报》等多家有影

响的报纸全文刊登了这封中国华商撰写的公开信,并配发了写信者的照

片。没想到见报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不仅在所在国产生了影响,科什图

尼察总统还在报上发表了回信。总统首先肯定两国的传统友谊以及两国

人民的友好,表示愿意就华商反映的问题通过一定途径予以解决。总统在

信中还特别提到,我知道你有一位朋友是记者,他送给你一张我的照片就

挂在你诊所的房间里。当这位副会长将这个信息反馈给我之后,我感到很

惊讶,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统,工作之繁忙谁都能想象得到,怎么还能注意

到一个普通华人诊所里摆放自己照片的细节?这些至少可以说明总统在写

回信时,曾派人做过一番调查。据悉,经过当地华人及外交途径等多方努力,

如今前南联盟华商的居留期已从原来的3个月延至6个月。

在匈牙利和南联盟先后两次见到并采访所在国总统,后来我在贝尔格莱德又采访了时任南联盟总理培世齐德来给莎、塞尔维亚总理金吉奇(后遇害)、旅游部部长和贝尔格莱德市市长等政要,这成为我记者生涯中一段难得的不平凡经历。

我幸运地见到了匈牙利总理和国会主席2005年6月初,我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国会大厦见到了新任总理久尔恰尼。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率团访匈,我作为匈牙利《新导报》的特约记者前往采访。进入国会大厦时,手续非常简单,只出示了邀请信,门口的保安看了一下记者证后就放行了。在会见现场,官方对记者的采访活动也显得较为宽松,我可以近距离拍摄会见现场,警卫人员并没有限制记者必须在一定区域活动或拉绳子指定拍摄地点。

6月25日,我在布达佩斯中国商城采访国内一家知名企业的大型商品展示会时,见到了匈牙利国会主席西莉女士。无论是服装展示还是酒会,首先都没有戒备森严的气氛,我可以近距离为她拍照。其次,在参观展览时,她非常随意地和大家一起观赏各类展品,没有限制任何人靠近她。我作为摄影记者一直紧随其后为她拍摄,因我使用的照相机镜头是16毫米的较大广角,尽管是近距离拍摄,但在镜头里感觉不出来,等放下相机才知离她很近,居然没有保镖干涉,这令我非常吃惊。参观完展览离开时,我因为拍摄需要一直跟随她到轿车旁。上车前,西莉女士除了跟陪同的中国驻匈大使、商城董事长和几位女士握手告别外,还专门走过来与站在侧面的我握手告别,令我又一次感到意外,同时也非常激动。与同行聊起这件事时,他们也有同感,经常出入国会大厦的中国记者,因为和总统、总理经常能遇见,每次都会点头示意或打声招呼。

陆军上尉和他的“牺牲人学会”

在塞尔维亚和黑山首都贝尔格莱德,位于市中心斯拉维亚广场北侧最高的建筑黑大楼里,有一家特别的“牺牲人学会”组织,同时还有专为伤残军人和烈士的后代提供技能培训服务的电脑网络中心,它的倡导者和创办者就是前南斯拉夫军队中一位著名的陆军上尉德拉甘,南联盟网络中心就是由以其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创办的。目前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有100多人,他们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且都是义务在这里工作。

德拉甘基金会创办于1991年9月17日,其初衷是为了救助那些在波黑战争中受伤的儿童和伤员,帮助儿童重返学校。迄今为止,经基金会救助的人已达到7万之多。在1999年3月24日北约开始实施对南联盟空袭后,德拉甘发现一些西方新闻传媒发布的消息有虚假成分,有些甚至捏造事实,歪曲真相,于是他决意创办自己的因特网网页,向世界发布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真实情况。网页创办后,自3月24日以来,得到了众多国家人士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共有40个国家5000万以上人次的访问者。北约称他们轰炸的都是军事目标,但通过网上发布的一幅幅真实的现场照片来看,被炸的都是医院、学校、居民住宅、国际列车、铁路和桥梁,这些难道能和军事目标联系到一起吗?

德拉甘上尉是塞尔维亚族人,6岁时随父母去了澳大利亚定居。由于他从小喜欢军事,喜欢摆弄枪械,长大后考入梦寐以求的军校学习,接受了严格的军事化教育,实现了成为军人的梦想。军校毕业后,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已弃戎从商,先后在澳大利亚创办了多家公司,生意开展得非常顺利,经过多年拼搏,积累了大量资金并有了私人飞机。

1991年南斯拉夫发生国内战争后,为了报效祖国,德拉甘毅然选择了回国,开始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军队当教官。古往今来,有战争就会有牺牲、有伤残。当时前南斯拉夫在国内战争中牺牲的人很多,他回国后被安排到军队安全部工作,看到军队伤亡较大,就用在军校学过的知识,积极向军队建议采用新的战法。德拉甘的安全战术得到作战部队的重视,采纳后效果非常明显,军队的伤亡迅速减少,作战3日内只有4个人受伤,初步展示了他的指挥作战才能,他一跃成为当时南军方有名的军人。军队官兵都很喜欢他,但当时他的军衔只是小小的上尉,人微言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作战仍沿用传统的外国战术,牺牲的人仍很多。看到牺牲和伤残军人给家庭、社会带来了诸多的后遗症,德拉甘非常同情,为了最大限度地解除伤残军人及牺牲军人后代的后顾之忧,他采用澳大利亚军队的办法成立了“牺牲人学会”,把自己在澳大利亚的资产全部捐献出来,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广泛发动各方力量筹集社会资金,最终建立了牺牲人基金。

如今,该学会已经成立10多年了。德拉甘倡导成立的这个特殊的学会曾先后帮助保护家庭7万余人,共花费2700万马克(合1000多万美元)。此外,这个学会还开办了各种专业帮助牺牲者的后代就业,包括培养孩子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4000名小孩在这里得到了奖学金。特别是他创办的网络中心,自己担任经理,为买不起电脑的孩子提供上网服务,24小时为伤残军人免费上网服务,同时还帮助伤残盲人上网。我在翻译和德拉甘经理的陪同下现场参观了伤残人上网的过程,一位盲人给我演示了上网的方法,原来他主要采用声控的办法。此举给盲人带来了福音,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广大伤残军人及牺牲者的家属由衷感谢德拉甘上尉为军队、为社会办了好事。

采访结束时,翻译给我讲述了有关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与德拉甘的故事。科索沃战争期间,前往南联盟实地采访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的3名记者的记者证曾被军方收走,原因是军方指责他们在轰炸现场采访不事先申报,同时在灯火管制期间,这些记者爬上贝尔格莱德一座商业楼的楼顶上开灯作现场报道。按照战时的规定,南军方和外交部认为问题严重,专门起草文件,一度准备将3名记者驱逐出境,此前已经有47名外国记者被驱逐,如果加上这3位中国记者共有50名。后来就是通过德拉甘在军方的影响力才将他们的记者证要了回来,同时也避免了被驱逐出境的被动局面,使国内观众及时收看到了来自南联盟的战地报道,这要感谢德拉甘上尉的真诚帮助。

海外中餐馆的命运

餐饮业是海外华人的普遍职业和谋生的重要手段。在国外,无论是开大饭店,还是经营一家小快餐店,只要正常营业,就能维持生存,经营好了还能赚钱,因此,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几乎每个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中餐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大中小餐馆至少有几百家,其中较著名的有东方宾馆、长江饭店、中国城大酒店、台湾大酒楼、香港饭店、新世纪大酒店、王府酒楼、香江楼饭店、兰州酒店等。丰富的中华美食不仅为海外华人提供了就业生存的机会,而且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瑙河上的明珠——中国大酒楼

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现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由于政局不稳,加之长期遭受西方经济制裁、战争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华人在这里的投资信心,因此中餐馆很少,成功在这里投资开餐馆的人寥寥无几,称得上有规模的屈指可数。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位于美丽多瑙河河畔的中国大酒楼。

中国大酒楼与众不同地建在多瑙河上的一条大型游船上,属当地最具实力的一家中餐馆。不仅规模最大,而且外形采用了我国古老而又著名的天安门城楼的模样,使当地人耳目一新。中外嘉宾在这里既能品尝到丰富的中华美食,又能欣赏到中国古老的宏伟建筑,它成为多瑙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在1996年开业时,当地多家媒体曾描绘:“在美丽的多瑙河畔有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那就是——中国大酒楼。”据了解,在整个欧洲,属华人开办并将餐馆建在水上的目前只有两家,除了中国大酒楼外,还有一家在荷兰。酒楼的创办者是旅南华人杨战军,这位今年只有30多岁的东北汉子,可以说是前南众多的华商中一位起点较高、颇有经营思路的成功者,同时也是较早实现出国经商理想的幸运者,有关他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从普通职员到海外经商之路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门还没有完全开放,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出国几乎就是梦想,然而机会偏偏就降临在这个幸运的年轻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