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东欧
27404800000004

第4章 认识东欧(3)

登上布拉格古城堡便能一览这座城市的全貌。布拉格坐落于拉贝河支流伏尔塔瓦河两岸,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山城。辉煌的宫殿、雄伟的城堡、古老的教堂在金秋季节时与遍地黄叶融为一体,构成了金色的布拉格。流经市区的伏尔塔瓦河像一条绿色的玉带,将城市分为两部分,沿河两岸陡立的山壁,渐渐消失在远方起伏的原野里。横跨在河上的10多座古老的和现代化的大桥,雄伟壮观,将城市两部分协调、巧妙地连为一体。耸立在市区的伯特日娜山乔木葱郁,风景秀丽,是一处环境幽雅的休息之地。市区那些带有尖顶或圆顶的塔式古老建筑物参差罗列着,无论是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还是文艺复兴式,都完好地保存着,其中以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数量最多、最为著名,教堂的塔尖毗连成一片塔林,从镜头上看,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因而布拉格有“百塔之城”之称。因而这里又被称为“金色的布拉格”。

布拉格名称源于德语,当地称之为“布拉哈”,意为“门槛”,其原因是伏尔塔瓦河在这里流经一个暗礁,水流湍急,酷似越过一个门槛。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古时候开始建设城市时,一位建筑师来到这里勘察,他遇见一个老人正在锯木做门槛,异常认真、仔细,建筑师深受感动,城市建成之后便命名为布拉格。布拉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是捷克王国的政治中心,从公元13世纪成为捷克王朝的第一座王城算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13世纪到15世纪是中欧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依山傍水,古迹众多,仅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就多达2000多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老城区每一条大街小巷,几乎都可以找见13世纪以来的各种形式的建筑物,如始建于1344年的著名圣维特教堂,建于1357年的伏尔塔瓦河上的圣像和艺术价值无与伦比的查理大石桥,建于1348年的中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查理大学以及金碧辉煌的布拉格宫和历史悠久的民族剧院等。老城区的一些偏僻、宁静的街巷迄今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模样,街道用石块铺成,街灯是古老的煤气灯,许多房屋的墙上都保留着带有宗教色彩的壁画。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老城区的许多街道已经显得过于狭窄,只准许汽车和电车单行通过。布拉格广场每个国家都有风格各异的中心广场。布拉格广场位于老城中心,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市民集会的主要场所。广场上的老市政厅建于1338年,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广场南面有著名的卡罗利努姆宫,它是查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物。卡罗利努姆宫附近有著名的伯利恒教堂。广场上还有一座建于1410年的钟楼,尽管钟楼的外墙墙皮因年代久远已部分剥落,但它却以精美别致的自鸣钟而闻名于世。凡到布拉格的游人总要前往老城广场观赏这座古老的钟楼,路经钟楼的布拉格市民也常常驻足校对自己的手表。每到整点,钟上的窗门便自动打开,钟声齐鸣,12个圣像如走马灯似的一一在窗口出现,向人们鞠躬。这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自鸣钟,人们很难想象它的制作工艺,相传是15世纪中期由一位钳工用锤子、钳子、锉刀等工具建造的,至今走时准确,成为一件人们观赏的珍品。

新城区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有著名的瓦茨拉夫广场、德沃夏克博物馆等。另外,还有保存着中世纪风貌的小城区,这里有许多以巴洛克式风格为主的宫殿式建筑。城区大多是弯曲狭窄的街道,这里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17世纪至18世纪的圣尼古拉斯教堂,被称为布拉格巴洛克式宗教建筑的典范。

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

首都布拉格和布达佩斯、维也纳一样都是欧洲著名的音乐之城,是艺术爱好者的天堂,无论什么季节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音乐、戏剧表演。其最负盛名的节日要数一年一度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

蜚声世界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始于20世纪的1946年。当时,捷克乐团为庆祝祖国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获得解放和建团五十周年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同时还邀请了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音乐家参加演出。由于这次汇演获得巨大成功,乐团就决定每年都举行这样的盛会,并将它命名为“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同时由于音乐会也是捷克人民为缅怀伟大的音乐家斯美塔那而创办,所以此后每年5月12日斯美塔那逝世纪念日,都要举办“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和各种纪念活动,历时3周。50多年来,众多世界一流乐团和音乐家在这个舞台上一展才华,并使之发展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的音乐盛会。全球的音乐爱好者前来观赏知名音乐家的演出和歌剧、芭蕾舞表演等,表演场地多在国家歌剧院,此外也有露天音乐会和小型戏剧表演。

捷克人受教育程度较高,音乐素养较好,有“每个捷克人都是乐师”的民谚。当我来到这座美丽的音乐城后,漫步在总统府、市政广场上、大教堂里,随处都能听到悦耳的音乐声。布拉格人酷爱艺术,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和舞蹈,因为许多艺人平时就在公共场合演奏捷克名曲,音乐城的气氛几乎可以与音乐之都——维也纳相媲美。艺人们演奏频率最高的是该国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名作《我的祖国》。

斯美塔那是捷克人民引以为荣的音乐家。今天,他的作品不仅在本国家喻户晓,人人喜爱,而且蜚声世界乐坛。

斯美塔那,1824年3月2日生于布拉格以东的利托米什尔镇,从小喜爱音乐,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后又学钢琴,8岁开始作曲,显露出非凡的天资。当时正值捷克民族危难之秋,民族复兴运动方兴未艾,出身平民家庭的斯美塔那深知民族丧失独立的苦难,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信念。他亲身经历了捷克爱国者在布拉格举行的反哈布斯堡王朝异族统治的武装起义,并满腔热情地创作了歌颂起义的《大学生进行曲》等著名作品。他的作品贯穿着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他与著名诗人沙比纳合作写成的捷语歌剧《勃兰登堡人在捷克》在1866年上演时,轰动了布拉格,很多素不相识的观众走出剧院时热烈握手,互相祝贺。这个剧作反映了13世纪末勃兰登堡德意志军队入侵捷克,捷克人民奋起赶走侵略者的故事。作者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奏出了捷克民族当时反对奥匈帝国统治、要求独立的心声。交响组诗《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在耳聋之后、55岁时创作的。按照作者的最初构思,这首交响组诗只包含4个乐章,主题是歌颂捷克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祖国的秀丽风光。后来为了激发人民斗志,鼓舞信心,又补写了2个乐章,以音乐语言再现捷克人民在15世纪胡斯革命运动的峥嵘岁月里,同欧洲十字军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描述当祖国处在危亡时刻铁甲骑士出来拯救的情景。这部交响乐既是歌颂捷克民族光荣历史的不朽史诗,也是召唤人民继续战斗的号角。在斯美塔那坎坷的一生中,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为人民留下了光辉的艺术遗产。在当地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斯美塔那是我们的音乐家。”1884年5月12日,令捷克人民骄傲的斯美塔那因病去世。

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年5月12日举办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卡拉维洼里靠近德国的边境城市卡拉维洼里,是一座著名的温泉城,是来捷克旅游者的首选之地。它位于距布拉格约120公里外的西捷克州西尔河谷地。小城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鲜花如锦,其中星罗棋布的温泉最具特色,共有17个泉眼,每分钟可喷出2000多公升泉水,泉水汇成热水河,河水清澈透明,河面上常年飘散着腾腾蒸汽。传说600年前的捷克国王查理四世发现这里的泉水能治疗疾病,因此小镇取名“卡拉维洼里”。当我来到这里后,看到特殊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在这里悠闲地观光度假,温泉城的确名不虚传。

投资者的天堂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印象颇深的就是开放。无论是总统府还是著名的百利恒教堂、卡罗利努姆宫等著名建筑,都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特别是总统府前每隔一小时的卫兵换岗仪式,成为游人驻足观赏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游人可以随意与总统府前的卫兵合影留念。只要是总统的休息日,总统府都会向游人开放。捷克不仅对旅游开放,而且对来这里的投资者也给予诸多方便。捷克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放开外贸经营权取消进出口商品限制。我在东欧工作的年份,只要取得签证合法入境者,投资者都很容易取得当地的长期居留权,在当地注册公司等手续也相对简单,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为了给外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捷克政府于1992年专门成立了投资局,主要负责向外商介绍国内的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为外商提供较详细的咨询服务。据投资局局长马丁介绍,投资局成立10多年来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66亿美元以上,促成200多个投资项目,其中德国和日本是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国,其投资主要投向汽车(占48%)和电子工业(占21%)。据统计,国家拨给投资局每1个克朗的预算投入,投资局可以吸引428克朗的直接投资,可见该国的投资环境之好。

在这些投资商中,中国的客商也为数不少。目前我国在捷克的中资机构(包括国营和私营企业)有300多家,他们主要从事贸易、餐饮、食品加工和房地产等。在捷的中资机构虽然以私营公司居多,但它们经营灵活,并日趋规范,已经成为带动中国轻纺产品出口捷克的生力军。2005年中捷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40多亿美元。

今天的布拉格已成为中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工业基地,以汽车、飞机、机床、内燃机车、矿山设备等重型机械制造业最为突出。多年来,布拉格在市政建设中,既注意保持古城风貌,又注意提高现代化程度。城区与郊区发展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市内各种公共建筑、机关、工厂、居民住宅、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注意合理配置,强调保护环境卫生,注意保护和增加绿化面积,使之成为东欧著名的旅游城市。捷克人喜饮啤酒,饮啤酒如喝茶水,啤酒厂遍布城乡各地,大街小巷啤酒店随处可见,年人均消费量162公升,居世界首位。

进入捷克的朋友需注意,捷克此前曾对我国持外交、公务两种护照的人员前往该国均可免办签证,但从2001年6月12日起,捷克终止了两国间上述两种护照的免签入境,所以上述护照的持有人应注意提前到捷克驻华使馆办理必要的签证手续。

云谲波诡的萨拉热窝

美丽的欧洲大陆南部,由西向东有三个半岛——伊比利亚、亚平宁和巴尔干,其中巴尔干半岛扼欧、亚两大洲之间的交通要道,是黑海周边国家进出地中海的门户。在它的中西部,有一个领土面积为5.1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家,它就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这里有一个始建于公元1263年的历史名城,这就是它的首都——萨拉热窝。萨拉热窝地处波黑东部一块狭长的谷地之中,苍翠的群山环抱四周,清澈的米梁茨卡河穿越市区。夏季花红柳绿,冬季银装素裹,再加上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各式建筑,把萨拉热窝装点成著名的旅游胜地。

波黑曾是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的一个共和国。1992年3月1日,波黑就国家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波族和克族赞成独立,塞族抵制投票,3月1日投票结果公布,有过半数的波黑公民赞成波黑为“独立主权国家”。夜间,武装的塞尔维亚平民在萨拉热窝附近的公路上设置路障,武装冲突由此开始,波黑三族间爆发了长达3年的武装冲突。直到1995年11月21日,在美国主持下,南联盟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已故)、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和波黑共和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战争给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破坏,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美元。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波黑经济目前仅恢复到战前的1/3。

波黑虽小,然而是目前继纽约和布鲁塞尔之后聚集国际组织最多的地区,据中国国际维和警察刘耀南的《我在波黑维和的日子》中记叙,目前共有97个国家的官员和26个国际组织在这里发挥作用。国际维和部队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他们分别驻扎在波黑的不同地区,负责监督各个民族的军事力量和裁军,防止冲突,建立统一的波黑军队。国际维和警察主要是进行警察队伍重建和司法体制改革。此外,还有联合国移民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机构在此。就国际民事警察(IPTF)而言,目前波黑已有49个国家的近1850名警察在此开展工作。众多国际组织聚集于此,各种政治力量交织,政治气候异常复杂,这与巴尔干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大陆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盟来说,这里是进入西欧的门户,也是其势力东扩的必经之路,因此对这里必须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在世人眼里,美国想称霸世界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波黑战争为其提供了插手欧洲事务最好的机会,这也是欧盟最不情愿的,两家为此明争暗斗。美国把国外的战场当作新武器的试验地和旧武器的倾泻地,因此在战争中动用了大量的贫铀炸弹,其危害之大、蔓延范围之广令人瞠目。而自己避开污染区,却让意大利等国的士兵去该防区,这令北约其他国家对美国十分不满。

同时,地处巴尔干半岛的波黑也是走私、贩毒、贩卖人口、偷渡的猖獗之地,偷渡者多数来自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国,也有一部分来自中国,他们偷渡到巴尔干再转道去西欧或美国。当地媒体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别有用心地宣称在前南地区有近4万中国人准备偷渡,这令欧美国家十分害怕。这次联合国强烈要求我国派遣民事警察参与波黑维和,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波黑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战后执法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更是巴尔干的特区,是偷渡者的乐园,不法者的理想之地。

中国维和警察在波黑

联合国维和部队是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成立于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它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服务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