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东欧
27404800000008

第8章 认识东欧(7)

基辅素有“花园城市”之美称。市区有67个天然林木公园、数十条林阴大道以及200多个街心花园和草坪,人均绿化面积达210平方米,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整个城市被森林环绕着,全市森林覆盖面占40%以上,环境优美,是欧洲有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此时,我的心情一下子又兴奋了起来。街道上绿树成荫,美女如云,被称为“花园城市”真是实至名归。看到这些,在机场发生的不愉快我也淡忘了。

基辅是一座英雄城市,在二战中,德军入侵苏联,基辅军民抵抗得非常顽强,是德军最难啃的骨头。后逢苏联红军反攻,这里仍成为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城市再度被破坏。现在的基辅都是战后重建的,战争期间,整个地下都挖空了,现在的地铁就是用原来的防空设施修建的,所以基辅是最早拥有地铁列车的城市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地铁就开始运转。市内有三条地铁,红线、蓝线、绿线,纵横交错的地铁线将市区大部分线路贯通,其线路呈女字形,贯通了新城区和旧城区,高峰时最快1分钟一趟,由于目前公共汽车票价成倍上涨,更多的市民选择乘地铁出行。英雄城基辅又因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内容的发生地而成为名城。也许人们还记得,很多年前人类的悲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也发生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电站虽已于2000年彻底关闭,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但恐怖气氛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阴影至今仍挥之不去。

“老毛子”开起了中餐馆

开中餐馆在国人眼里应该是海外华人的“专利”,但走进乌克兰,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凡档次高、规模大的中餐馆并非国人所开,而是乌克兰人在经营,华人称其为“老毛子”,他们大有与华人抗衡的势头。

我首先来到位于市中心主干道上的九龙饭店,该饭店上下两层,内外装修为中国传统风格色彩,以红、黄色为基调,造型以龙为主体,显得古朴典雅。走进饭店,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身着红色中国古典风格服饰的乌克兰女服务员,她们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来自长春的旅乌华人李彪、王明喜开办的,是当地最早也是最大的中国饭店之一。我与两位老板深谈得知,在乌克兰开办中餐馆并不轻松。原因是乌克兰人开中餐馆,无论是实力还是经营都比中国人具有优势。基辅市店面租金贵,比5年前翻了一番,物价也上涨过快,这里有海却不产鱼,鱼产品、海鲜、肉类全靠进口,空运价很高,而百姓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猪肉每公斤6美元,牛肉每公斤5美元,一般的房租即使不临街每平米也要15美元左右,临街的需要30美元。与匈牙利不同的是,这里员工工资低,税低。服务员、洗碗工每月的工资只有100美元到150美元,中国厨师工资为500美元。虽然他的饭店已开办了5年,但经营基本处于维持状况,原因是餐饮业发展快,这里流传着“有事没事开餐馆,一夜之间就开到了家门口,客人走到你的饭店时,不知已经经过了多少家餐馆”的说法。

目前,基辅有大小中餐馆30多家,档次高、规模大的东方、龙王、相府等饭店都是由乌克兰人所开。他们有各种社会关系,有些本身就是国会议员,不仅开连锁店,而且开意大利餐馆、法国餐馆,包括开中餐馆。厨师聘请的都是中国人。到乌克兰人经营的中餐馆就餐,每人的平均消费在30美元到40美元,因此,基辅被列为世界几大高消费城市之一。李彪不无感慨地说,基辅对外贸易政策刚开放时,中国餐馆生意非常好,他一度将快餐店拓展到8个,实行集中配料、配送,一个车间同时加工,使其成本低、利润高,曾引领和带动了当地的中餐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由于当地物价上涨和工资增长不成比例,尽管餐馆发展到一定规模,但问题成堆,利润越来越低,只好逐步收缩成一个大饭店带两个快餐店。如今,各家中餐馆之所以聘请乌克兰人当服务员,主要是费用低,因为中国服务员不仅工资高,而且涉及住宿、身份等一系列问题,无疑会加重饭店负担。李彪回忆,在1998年以前,这里只有一两家中餐馆,消费较高,后来快餐业发展起来后,乌克兰人觉醒了,一个营业面积70平方米的快餐店,投资10万美元,仅半年成本就收回来了,生意相当火爆。好到老外在中餐馆门口排队,甚至许多人开着奔驰车来消费,营业额成倍增长。《美国邮报》驻乌克兰记者还专门作了一个访谈系列报道,以整版并刊登大幅照片加以介绍,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但现在这一切只能成为历史。

黑海明珠奥德萨

来到乌克兰,港口城市奥德萨是必去的地方,它是乌克兰第三大城市,同时又是最大的港口城市,距首都460公里。奥德萨位于黑海海畔,气候宜人,温度与湿度适中。由于天然海港常年不冻,水路运输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黑海明珠”,它同世界60个国家的200多个港口有来往,承担着前苏联50%以上的外贸货运任务。

我在乌克兰华商会会长石雷的热情帮助下,驱车沿高速公路行进4小时后,终于看到了黑海湛蓝的海水。因港口优势,这里不仅有全国最大的东欧货物集散地——7公里批发市场,而且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此时正值旅游旺季,游人如织。虽然城市显得陈旧,但漫步在黑海海滩,身着泳衣在这里休闲度假者比比皆是。港口、市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到这里做贸易生意的中国人日渐增多,此外,市区还有10多家中餐馆,生意普遍不错。当晚,主人请我们在一家叫红日的中餐馆吃火锅,我与在这里打工的留学生聊了起来。他们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这里高校林立,市内有奥德萨大学、奥德萨工业大学、奥德萨音乐学院、奥德萨海运学院、奥德萨食品工业大学、奥德萨气象学院、农业学院、冷冻学院等14所高等院校和25所中等专业学校。我还接触了来自湖北的留学生李丹,她毕业于乌克兰一所名牌大学,现在深圳一家跨国公司驻乌克兰的办事机构工作。她说,出国锻炼很有必要,尤其是国外丰富的生活经历,适应各民族的生活、独立的生活,都是在国内无法得到的。乌克兰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留学生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当地的众多大学都接纳中国留学生,加上学费便宜,在这里上学,一般每学年学费也只在1500美元到2000美元之间,特殊专业最多也只有3000美元,只是生活费比国内稍贵一些。另外选择乌克兰,是基于前苏联的教育基础较好,包括我国过去也曾学他们的教育模式。乌克兰有上万中国留学生,仅港口城市奥德萨就有几千人,因此,乌克兰的华人群体多数是由学生构成的。

我被“请”进警察局近年来,我曾游历了许多国家,很少有机会与当地警察接触,但在乌克兰的港口城市奥德萨7公里批发市场,我被“请”进了警察局,不是去采访,而是接受警察询问,这也是这次乌克兰之行意料之外的事件。

从奥德萨城区驱车向西北行驶7公里,就是当地最大的贸易批发市场——7公里批发市场,因该市场距港口城市有7公里路程,由此而得名。为了实地感受一番,我在匈牙利马氏公司驻乌克兰分公司员工李向东、翻译姜程的陪同下驱车前往。当天是星期一,因该市场星期天晚上整夜交易,白天到市场的人很少。该市场占地40公顷,有1万多个集装箱,4万多人常年在这里经营,由于市场太大,划了若干个区,用集装箱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交易区。在我没来乌克兰之前,一直视匈牙利四虎市场为东欧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并在本书许多章节中提到,但等我到了乌克兰最大的港口城市——奥德萨才如梦初醒,东欧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应属7公里批发市场。规模大、发展快的原因是这里有黑海港口。货物到港后,陆路运输最短,从港口清关到市场只有7公里路程,与匈牙利货物到汉堡港相比,陆路运输优势更为明显。7公里市场内管理也还好,每个区都有警察或保安看管。

我们3人走进市场,当我刚拿起相机拍照时,一名全副武装的警察就走过来,告诉我们不可以拍照。既然来了,不拍总是遗憾,所以我就采取将相机挂在胸前,乘人不备时按动相机底部的按钮拍照,拍了一路也没引起人们注意。但在拍一个集装箱商店时被一位女摊主发现了,她立刻走上前来,不满地质问为什么拍她的摊位,无论怎么说都不放过我们,并坚持要叫警察。无奈,我们只好等警察来处理。过了一会儿,3名警察来到我们面前,先要求我们出示护照,然后要我们到警察局听候处理。当时我的心情不免有些紧张,担心拍摄的画面会被删除或扣留数码相机的储存卡。想到这些,我本能地将储存卡悄悄拿出,换上没有拍摄的新卡,然后乘女摊主不注意,背着手将已拍好的储存卡交给翻译,因我是拍摄者,担心警察会翻我的包或检查。到了警察局,走进院内,首先看到的是院里站满了被抓来的黑人,他们都是因没有身份证而被抓的。

在登记室,警察首先查验了我们3人的护照,看到我的公务护照上没有签证,产生了疑问,我解释两国有协议,属于互免。然后询问我们从哪里来,为啥要照相,并说,你们犯了很严重的违规行为,这里是私人领地。翻译解释是从匈牙利来的中国记者,到市场来采访。询问我们有无证明,我立刻将国内的记者证和匈牙利《新导报》的胸卡呈上,警察拿到另外一个办公室查验,过了一会儿将证件还给我,告诉我们拍摄要办理许可。随后又有一个穿便衣的人走到我们面前,把我们叫到另外一间办公室,后得知是移民局的官员,警察和移民局的官员在一起办公。看完我们的护照,到另外一间办公室登记了名字后,我们终于走出了办公室,几名警官和我们握手告别,虚惊一场,我的心情才放松了下来。此时,几名警官又开始欣赏我的照相机,和刚进来时的气氛反差甚大,总之比我想象的结局要好。走出警察局,警局派了一名警官陪我们到市场办公室办理拍照手续。一位副经理接待了我们,问了情况并查看了我的记者证后,终于同意我们进入市场拍照。随后,我们大大方方地再次走进市场拍了几张想要的场景。在返回奥德萨的路上,小李对我说,今天算正规的,警察现在好了很多,如果在以前,警察不会把你叫到警察局,而是私下跟你要钱,我才明白这里的社会环境并不乐观。

我的感悟

乌克兰之行虽短暂,但我印象颇深、感触颇多。首先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拥有被誉为“黑海明珠”的奥德萨天然良港、雅尔塔会议遗址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加之乌克兰美女如云,是被公认为东欧出美女的国度。国防上,乌克兰接受了前苏联的先进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储备。无论从国防还是社会发展讲,都应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美丽国家,但由于近年来国家政局不稳,导致物价上涨、失业率高、黑社会猖獗等社会问题增多。在总统府前,常年有打着标语抗议示威的人群。首都基辅有一个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最好的车能看到,最差的车也能看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收入明显两极分化的现状。还有,无论是私车还是公车都能在市区像出租车一样随意载客挣钱而无人过问,城市客运管理可见一斑。

此前中国商人主要在首都基辅经商,但因基辅税警以“黑经济”为名,大量查扣中国商人的货物,使许多华商被抓、货物被扣,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倾家荡产。经商环境每况愈下,导致赚钱地走了,没赚钱的也走了,留下的商人纷纷转移到7公里批发市场经营。据说那里由黑社会控制,清关公司直接将货物卸到市场,尽管属灰色清关,但既不查货也不查文件,并受到保护,与基辅相比这里相对安全,因此,数千中国商人都云集到了奥德萨经商。基辅,作为前苏联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但其基础设施显得滞后,市政建设显然“欠账”太多,城市发展任重道远。

从入关难来看,乌克兰当局主要针对的是中国人,凡有出国经历的人都知道,这在东欧比较普遍。一方面,中国人多,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出现各种问题见怪不怪,特别是少数偷渡者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入境者,甚至连持外交、公务护照的人员也难以幸免,我曾和东欧一些国家边检人员交换过意见,就只对中国人的严格检查提出质疑。他们解释,没有办法,因为上级有令,只要是中国人必须严格检查,甚至只要有疑问,即使持有有效签证,也可谢绝入境。

我在本文中提到的留学生李丹,有一次她从国内返回乌克兰,尽管她入境手续没问题、当地语言也没问题,但在机场仍被边检滞留了两天才放行。至于不许入境者更是举不胜举。而外国人到中国,我们给予的是外宾的待遇,有些甚至是上帝的待遇,而为什么中国人到国外就感受不到同等的礼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