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11

第11章 古代篇章(9)

他16岁时设法剪除鳌拜党羽后’亲掌朝政。他执政后’以“三藩,指明朝降清的三个武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割据势力)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而悬挂宫中柱上”,以昼夜铭记’念念不忘。当他在击退沙俄入侵、平定三藩、台湾和准葛尔,全国一统大局日渐巩固之后,便集中精力治理黄河,收抚民心,整饬吏治。

康熙曾说:“朕南巡之举,原欲周览民情,察访吏治。”在他看来,走出深宫,实地巡视,要比在宫中单纯看奏章和听臣子们议论强了多少倍。在这方面,他深有体会。早在平定“三藩”之一的吴三桂前,吴三桂听到削藩的风声,便特定给康熙写了一个奏折,表示拥护朝廷的削藩政策,愿意解甲归田。其用意是探听虚实,欺骗康熙,为自己谋反赢得时间。康熙见了吴三桂的奏折后竟喜不自胜,手舞足蹈。但康熙的袓母、皇太后孝庄闻讯后,严厉呵斥康熙说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提醒康熙早作准备。后来,吴三桂果然起兵反清,被康熙一举削平。由此,康熙总结了经验教训,深感到实地巡视对于周览民情、察访吏治的意义。于是,从其二十三年起,把巡视江南作为察访风俗民情、整饬官吏的重要手段。他第一次南巡江宁,于十一月初一抵达,以驻防城内江宁将军署为行宫,第二天即登上鼓楼台座(因当时明朝所建鼓楼早已无存,只留下鼓楼下部的台座和台坪上的石础),远眺江宁景色,随后不计前嫌,以最高礼仪谒祭前朝明太袓朱元璋的陵墓。他登高远望,前瞻钟山,后瞰石城,令其心旷神怡;他谒祭前朝明太袓陵墓,过明故宫,看断壁残垣,感慨万千;他看到江南历来为鱼米之乡,王朝赋税之源,地区富庶,官员极易贪赃枉法,吏治畋坏。于是,他南巡途中,作诗一首《金陵旧紫禁城怀古》:“秣陵旧是图王地,此日鸾旗列队过。一代规模成往迹,千秋兴废逐流波。宫墙断缺迷青琐,野水湾环剩玉河。治理艰勤重殷鉴,斜阳衰草系情多。”诗里反映了康熙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努力工作,把国家治理好的决心。

这次南巡江宁途中,康熙对于名声极佳的江宁知府于成龙进行了实地考察,给予了逾格表彰。他对于成龙说:“朕于京师,即闻尔知府于成龙居官清廉。今临幸此地咨访,与前闻无异。是用赐尔朕亲书手卷一轴!”而对于“莅任以来并无善状,且多不谨处”的漕运总督邵甘,则“传谕申饬”,使邵甘“伏地谢罪”。在这次南巡北返时,他还对两江总督王新命’巡抚汤斌、薛柱斗等曰:“朕闻江南财富之地,今观民风土俗、通衢市镇,似觉充盈,至于乡村之饶,民风之朴,不及北方,皆因粉饰奢华所致,尔等身为大小有司,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务敦本尚实,家给人足,以副朕望老安少怀之至意。”

那天,岁逢上元甲子冬十月,皇上特颁恩诏,东巡省方,渡黄河,历京口,至苏州。十一月壬戌朔,回銮幸江宁,驻跸二日。初四日乙丑,圣驾出石城门御龙舟,天颜甚豫。民人数十万夹岸持香呼送,直达七里洲。其文武大小臣工、绅衿公服分班跪送于七里洲,直达燕子矶,成为亘古未有之盛典。驾过下关,上谕停舟,谕总督王新命、巡抚汤斌、薛柱斗等作了一番“圣谕”,王新命、汤斌、薛柱斗前跪,奏曰:“江南风俗浮华,人心浇漓,诚如圣谕。今皇上巡行,洞悉民隐,天语申饬,仰我皇上无一时一刻不以民生风俗为念,无一事一物不在睿鉴照临之中,即尧仁如天、舜德广远,亦不是过!臣新命等自当钦遵,洁己率属,加意抚绥,祛黜浮华,敦尚朴实,并遍谕百姓,务伎穷陬僻壤士墩礼尚,民尚淳朴,仰副皇上谆谆德教至意。”第二年(1685)为了将康熙“圣谕”“遍谕百姓”,两江总督王新命、江苏巡抚汤斌、安徽巡抚薛柱斗及苏皖两省的布政使、按察使、督粮道和江宁府县等官员,即在原明建鼓楼的台座上立玄俾“圣谕”碑,以此“大书深刻,以垂永久”,并建楼保护,被称为碑楼,至今在此楼的正面中门之上尚留有清代石刻“碑楼”二字)。又因那天康熙登鼓楼台座观赏江宁景色心情极好,故所建此楼又称“畅观楼”。不过,人们并不听从康熙“圣谕”,至今仍称此楼为鼓楼。

如今,康熙“圣谕”碑仍完整无损地立在鼓楼中央。碑高二丈,由碑额、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碑额镌蟠龙,碑身正面刻篆体“圣谕”二字;碑身正面刻碑文。碑文将康熙南巡,告诫官员的动因,王新命的态度等等,都——记载在上,十分周到庄重。

康熙对第一次南巡江宁的作用持十分肯定的态度。二十八年他第二次南巡江宁时,从明孝陵回行宫(今大行宫)时,江宁士民数万人在路旁迎接、献物,并挽留他“从容驻跸于此”。他非常感动,答应再留两日,并作诗纪念:

心勤民隐独咨诹,不为江山作胜游”

白下回銮期已近,黔黎拥道欲何求?

多怜野老堆盘献,勉就舆情两日留”

二十八年宵旰意,岂图远迩慕怀柔!

诗中对他奉行的南巡怀柔政策,表现出由衷的欣慰和情不自禁的感叹。

20.回望扫叶楼看龚贤

扫叶楼

住在南京,到扫叶楼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上了清凉山,沿着山间石道拾级而上,耸树翠竹中显出一楼门,门楣上书有“古扫叶楼”。所书字迹是后人凭吊纪念的文字,但龚贤的书法遗迹在扫叶楼还可看到。

龚贤到此地,是公元1667年。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又字野遗,亦名岂贤,号半亩居士,复号柴丈人等,原籍江苏昆山,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山水画大师。当时这里已荫荫满绿、清幽静谧,他站在高高的山台上,前有乌龙潭美景尽收眼底’西望则是滚滚长江向东流去,北后有石头鬼脸城相伴,后坡还有当年诸葛亮骑马察山的驻马坡遗迹,这样一个风水宝地立刻激起这位明朝遗老的创作欲望,于是他决定长住此山了,他把一座快要倒塌的楼台修葺了一下,作为自己创作的居所,他还精心为自己画了一幅画,一个光头的老头,手持一把扫帚,扫着秋风吹下的落叶,就此自称“扫叶僧”,这楼后来被称之为扫叶楼。

这是龚贤第二次到南京(

第一次到南京是随家人由苏州移居而来,那时的明王朝已摇摇欲坠,家道的中落使得他对朝廷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明崇祯末年,龚贤参加了复社的活动,试图用讲学论艺来挽救民族的危机,从城南到城北,从城东到城西,凡有人群集结的地方,龚贤都去讲学,茶馆则是他和同党最常光顾的场所。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被逼得走投无路,在煤山自杀身亡,而清兵也在大举南下,且来势汹汹。消息传到南京,全城上下一片震惊,随之而来的则是哀伤。龚贤也很伤心,徒步爬上了清凉山。他站在山台上,望着波涛滚滚的长江,思绪万千。

就在此时,福王朱由崧在凤阳总督马士英及阉党阮大铖等人的拥立下,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小朝廷。这个消息一传出,朝野上下,及至全城哗然。

面对这样一个无所事事,只会贪淫酗酒,腐败无能的昏君小朝廷,龚贤感到失望。特别是小朝廷对清兵的大举入关向南挺进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以及屈辱求和的举动,深深剌痛了龚贤。求和是什么?求和就是投降,就是把大明王朝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清朝,这是龚贤和他的反清斗士们的共同认识。

在此之前,复社东林党人和龚贤在一起时常谈起马士英及阉党们的罪行,但龚贤的态度颇为暧昧。这是因为龚贤与马士英关系密切,曾同拜师于董其昌学画,因而俩人时常在一起喝酒谈论书画,只要马士英开口索求字画,龚贤都会满足他。

龚贤本来对马士英抱有幻想,把抗清复明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但在困难当头的关键时候,马士英等和阉党们所拥立的腐败小朝廷根本不能担负起民族的重任,使得龚贤改变了他的态度。

此时的南京城到处都有反清复明的呼声,但又都对福王朱由磁为首的南明弘光小朝廷不认可,期间,南京城内流行着一首歌遥:“……若要天下平,除非杀了马士英。”可见百姓对马士英之流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龚贤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意识到大明王朝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尽管如此,龚贤还是伙同他的那些复社东林党同仁们,在茶馆里,在人们聚集的场合里,慷慨激昂历数福王和阉党荒淫无耻、奢侈糜烂的生活。每每讲到这些令人愤怒的臭事,都会激起听者咬牙切齿的共鸣。复社东林党人的宣扬救国之举,引起朝廷的极大不满,马士英率兵到处捕杀东林党人。好在有全城好心人的救助,龚贤才躲过一劫。

然而,南明弘光小朝廷终究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1645年,清兵终于不费吹灰之力攻克了南京城,福王被捕。马士英及其阉党们四处逃窜。龚贤和他的复社及其东林党人自知不敌强大的清兵,内心十分痛苦。在一个细雨飘飘的日子,龚贤登上了一艘小船,从离石头城不远的江边下水,逃向远方。当他望着逝去的清凉山,心里有多少留恋,又有多少遗恨呢?为此他写下了一首悲壮的诗篇:

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

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

龚贤是在绝望的情绪中离开南京,离开石头城的。国破家亡使他产生了不想再回南京的念头,但在经历了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流离颠沛的生活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南京。

他是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南京的。他在为自己找一处安定的居所而四处奔波。此时龚贤的一位诗友方文得知他重回南京,便拜访了挚友。

方文生于1612年,字尔止,号愈山,安徽桐城人,客居金陵,工诗,有《山集》五十卷,性格豪爽,好结四方名士。其婿王概擅画,乃龚贤之徒。方文与龚贤早有深交,他见到龚贤后兴奋异常,即赋五言长诗一首:“……今年君复归,闾里息尘鞅。我闻则私喜,从此获亲榜。汲汲访君庐,握手道无恙……”笃厚之情溢于言表。

而此时的方文就寓居在清凉山下’他十分急切地i往龚贤初住地钟山之麓,在一起倾谈了近些年各自的经历感受,方文十分恳切地邀请龚贤造访他的家,“非子谁与言,故欲倾家酿”。方文担心龚贤嫌路远而拒之,特别安慰道:“石城路虽远,来往凭拄杖》

康熙四年(1665)寒食节,龚贤接受邀请,拜访了方文,晤面之后,两人兴致勃勃一道登上清凉山“扫公房”。“扫公房”是一寺宇,老僧莲乘之徒“扫叶”也是一位“诗律夙所娴”的方外诗家,都善诗文,因此他们三人之间的交谈,自然飘逸着“花下一杯茗,顿觉开襟颜”的清雅。正是这一次的实地考察,清凉山的环境给龚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站在清凉山山台的时候,已经衣服褴褛,筋疲力尽。此时的他已别无选择,选定此地为他最后的归宿之地。《登眺伤心处》一诗正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

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

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

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

橐驼尔何物,驱入汉家营!

此时的龚贤已无心,也无力再与清政府抗争了。他剃了光头,穿上了僧服,一副僧人的打扮。他看破红尘,似乎又不甘心。于是他潜心赋诗作画攻书,特别是在绘画领域,描写袓国的江山之美,抒发爱国情感。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江山林屋图》是龚贤的早期作品,此画的实景为南京附近的江边林屋。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凉怀翠图》是他的代表作,描绘了清凉山的美丽景色。画中的长江、群山、清凉台及古城墙寄托了画家热爱古城南京的心境。

龚贤定居清凉山以后,许多明朝遗民和诗朋文友都曾前来拜访。明朝遗民诗人周亮工曾写过一首诗,对龚贤的隐居生活作了精炼的概括。诗《过半亩园赠半千》曰:“万累已全息,荒园足自怡。棋边今态好,酒外古心危。妙画殊无意,残书若有思。屑榆亦可饱,努力莫言衷。”

在中国绘画史上,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史上,龚贤的名字是十分响壳的。他自辟溪径,独创一0格,其画都选以江南山水为,以此抒写自己的爱国之情。在绘画技法上,他吸取了董源、米氐父子、吴镇等人的精华,并广泛用宋人的“积墨法”而加以创新,用墨深厚老到,层层溃染,浓郁苍润,笔法秀而苍老,追求一种“奇而安”的境界和引人入胜的气韵。

在中国大匠如林的绘画发展历史中,龚贤占重要的地位,要不怎么会被称为“金陵八家”,而且居之榜首呢!

21.孔尚任在扫叶楼“娓娓闻前言”

孔尚任登上扫叶楼拜访龚贤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

四年前,康熙大帝南巡返京途中来到山东曲阜祭孔,作为孔子。

后代的孔尚任,奉命在康熙面前讲述《论语》。孔尚任精辟的讲解,令康熙大帝龙颜大悦。随后,孔尚任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

时隔不久,康熙帝又委派他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参加淮扬地区的治水工程。在治水的三年中,孔尚任顺便游历了南京、扬州、泰州等地的名胜古迹,了解江南风土人情,搜集民间趣闻轶事。

孔尚任(1648—1H8,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最初认识龚贤是1687年的春夏之交,时已近古稀之年的龚贤应孔尚任邀请,赴扬州参加“春江社”诗会,到会的石涛、王学臣等数十人是当时在扬州和南京名噪一时的诗、画文人。其中很多人是龚贤的老友,正因如此,龚贤不顾年迈体弱欣然成行,与这些老朋友会面孔尚任叙旧。

在诗会上,孔尚任与龚贤一见如故,彼此有着相近的文学艺术修养,对时政也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因此情谊相合。为表达自己的心意一向不轻意赠书画送人的龚贤遂即作画、书诗赠予孔尚任,孔尚任不禁感慨万分,赋诗一首’答谢这位长者朋友’诗《喜晤龚半千兼谢见遗书画》曰:野遗自是古灵光!文彩风流老更强。

幅幅江山临北苑,年年笔砚选中唐。

短歌肯赠将归操,长纸还书急就章。

萍水逢君非偶事,扁舟一夜聚维扬。

龚贤平时极少赠书画与人,即使对朋友,亦是如此,决不浪费自己的笔墨,龚贤的许多朋友中,有一位叫屈大均的诗人,明亡后看破红尘,一度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在“辞家二十年,出游五万里,一至九边,再登五岳,生身南海,问渡江汉”后的1669年回到南京,曾趋“龚柴丈山房”拜访、赋诗,企图博得龚贤的欢心而索画。龚贤很不客气地复函拒绝。在函中,龚贤说屈大均虽诗才横溢,令他倾慕,但其不懂画,加以拒绝。“素无知画之明……倘足下有知画之明,而重余诗,安知非重余画而并重余诗也……仆将令画于足下,足下反欲涸余之馀沈耶。此仆之所以以宁负罪戾,而不敢奉教也。”龚贤言辞直露,毫不谦和,令屈大均哭笑不得,很不高兴。而对孔尚任,他则表现出情深意切。就是这一次会面,孔尚任与龚贤结成万年之交。

在扬州的频繁应酬,使得本来就虚弱的龚贤感觉很累,病倒了,龚贤决定返回南京。孔尚任得知特地去龚贤住所看望,并赠以《龚半千抱病回金陵迭前韵赋送》诗,深情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