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15

第15章 古代篇章(13)

吴敬梓既不容于乡里宗族,又南京为豪华的六朝故都,山川秀丽,风物宜人,且为昔日燕歌游乐之地,于是,“余乃身辞乡关,奔驰道路……百里驾此艋艇,一日达于白下”,移居于南京。吴敬梓向来豪爽好客,放荡不羁,移家南京淮水亭(河房)后,常与文士朱草衣、李菇、涂长卿、樊圣谟、程廷祚、吴培元、王溯山、严冬友等往返,又喜与伶工歌者接近,此所谓“寄闲情于丝竹,销壮志于风尘”吧!吴敬梓成了文坛盟主。吴敬梓是清末诗人金和的曾外袓父。金和十分了解家族史,他在跋《儒林外史》时说:“(吴敬梓)尝客金陵,为山水所痼,遂移焉。是时家虽中落,犹如宾客,四方文酒之士走金陵者,胥推先生为盟主。”顾云《盏山志·吴敬梓传》亦说:“先世门生故吏,既半天下……顾夷然不以屑意,日帷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人不知故。向者贵公子也。”雍正十三年(1733)安徽巡抚赵国麟闻吴敬梓大名,召试博学鸿词科,但吴敬梓不赴,决然移居金陵。程晋芳《文木先生传》称:“或冬夜苦寒,不得酒食,邀同汪京门、樊圣谟辈四五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咏呼啸,相为应和。逮明,从水西门入城,各大笑去,夜夜如此,谓之‘暖足’。”可见南京城西的清凉山,不仅地势险要,而且景色优美,素为历代帝王、贵胄、名士、僧侣等所垂青,南朝宋武帝刘裕在此曾建离宫,以寓太子,五代时杨吴在此建兴教寺,南唐帝王在此建避暑行宫,北宋以后,筑有一拂祠、崇正书院、扫叶楼、石头清凉禅寺、清凉大道场、清凉广慧禅寺等等,其中,达官富豪、文人学士所建的苑墅楼台就有很多,如有东晋司徒王导慕河内郭文举文才所置的西园文举书台;东晋义熙八年(412)所建的入汉楼。时为南京文坛盟主的吴敬梓,对清凉山情有独钟,经常来此。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直接写清凉山的就有三处。

在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妇游山,迟衡山朋友议礼”中这样写道又过了几日,娘子因初到南京,要到外面去看看景致。杜少卿道,这个使得。当下叫了几乘轿子,约姚奶奶做陪客,两三个家人婆娘都坐了轿子跟着。厨子挑了酒席,借清凉山一个姚园。这姚园是个极大的园子,进去一座篱门。篱门内是鹅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红栏杆,两边绿树掩映。过去三间厅,便上他卖酒的所在,那日把酒桌子都搬了。过厅便是一路山径,上到山顶,便是一个八角亭子。席摆在亭子上。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局局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坐了一会,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匀’凭在栏杆上’流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岗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姚奶奶和这几个妇女人采了许多桃花插在轿子上,也跟上去了。”文中的杜少卿其实就是作者自己,他把自己的经历感受融和到杜少卿的身上,那种癫狂淋漓尽致也刻画出作者处在那个时代的病理心态。

在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中,吴敬梓又写了王太在清凉山杀夭棋的情景,文中所描写的四位市井奇人王太、荆元、季避年和盖宽都是最受吴敬梓尊敬的人。其中,王太家住三牌楼,袓上以种菜为业,到了父亲手里穷了,只得把菜园地卖了,王太无以为生,每日到清凉山虎踞关一带卖火纸筒过活。有一天正值妙相庵做会,这庵临近乌龙潭,时当初夏,一潭簇新荷叶浮在水面,泛着阵阵清香,庵里路径曲曲折折,有些亭榭点缀在花树之间,倒也觉得幽雅有致。王太随着众人走进庵来,只见几位大老官簇拥着两位道貌岸然的人坐在那边对局。有一个穿宝蓝衫的大老官说:“我们这位马先生,前日在扬州盐台那里下的是一百一十两银子的彩,他前后赢了二千多两银子。”另一个穿玉色的少年道我们这马先生是天下的大国手,只有这卞先生受二子还可以敌得来。”王太凑着身子近前偷看,跟班的见他破衣烂裳的,推他离开,不许他看。坐在下面的主人道:“像你这样的一个人,也懂得围棋·”王太慢悠悠地答称:“略知一二。”看了一会不禁微微笑出声来。那姓马的道:“你既会笑,必定会下,你能下得过我吗?”王太道勉可奉陪。”主人道:“你是何等村野之人,敢同马先生对局?”那姓卞的道他既口出狂言,就叫他出个丑吧,要他知道老爷们下棋,不是他应该多嘴多舌的。”王太很轻松地与马姓下了几着,姓马的觉得王太出手不凡,未可小量。下了半盘,马站起来道:“这棋我输了半子。”众人大惊,硬要拉着王太一道吃酒,王太道:“天下最快意之事莫过于杀夭棋,我今杀了夭棋痛快已极,哪里还顾上吃酒哩!”说毕哈哈大笑,径自去了。

三是荆元琴振清凉山。荆元在三山街开一裁缝铺,在做生意之余,弹琴写字并能作诗,也是个最受吴敬梓尊敬的人,一日饭后无事,荆元独自踱到清凉山来看他的朋友于老者。这于老者率领五个儿子在这里种菜,菜园有二三十亩地的面积,中间有几间茅屋,在隙地上种了许多花草,还堆上几叠假山,几株又高又大的梧桐遮掩着烈日,于老坐在树下,一面品茶,一面观赏满园新绿,心中无限惬意。荆元刚跨进园门,于老一眼瞥见,笑着迎上道:“多日不见,老爹可好?”荆元道:“刚忙过一阵子,今日稍闲,特来看望你老人家。”于老斟了一杯新茶递过去,荆元尝了一口道:“这茶香色味倶佳,不知在哪里取来的好水”于老道:“这里到处都是井泉,有的是甘例的好水。”荆元道:“古人常说桃源避世,我想那里要什么桃源,就像老爹这样清闲自在住在这山林之区,就是活神仙了。”彼此闲活一番,约好次日荆元将琴携来,为于老演奏一曲。次日,荆元抱琴而至,于老焚上一炉好香,沏上一杯清茶。荆元和了琴弦,雄铿锵锵地弹了起来,声振林木,那些鸟雀闻之,都息在枝上窃听,弹了一会,忽变作微音,凄清婉转,于老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

吴敬梓生活的年代,正是康乾盛世。他在南京生活21年,对南京秦淮河、清凉山等十分熟悉,充满深情,所以他对清凉山及周围的景色,描绘得精彩纷呈,人物勾画栩栩如生。他在第五十五回中所描写的四位市井奇人一王太、荆元、季遐年和盖宽,实际上都是吴敬梓的朋友和熟人,都是吴敬梓尊敬的人。吴敬梓这一回的开头就开宗明义:“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了。此时虞博士那一辈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花坛酒社,都没有那些才俊之人乐文章,也不见那些贤人讲究。论出处,不过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论豪侠,不过有余的就是奢华,不足的就见萧索。凭你有李、杜的文章,颜、曾的品行,却是也没有一个人来问你。所以那些大户人家,冠、昏、丧、祭乡绅堂里,坐着几个席头,无非讲的是些升、迁、调、降的官场,就是那贫贱儒生,又不过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哪知市井中间出的几个奇人,则是自食其力、自行其乐、人品清高、灵魂纯洁者,他们较之那些满脑子升官发财、趋炎附势的牛玉圃、赵雪斋、匡超人、辛东之流不知要高尚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