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23

第23章 现代篇章(3)

郑肇经的少年时代正值清朝末年,朝廷的腐败加之列强入侵,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特别是黄河久已失修,疏于管理,经常决口泛滥,民不聊生。现实赋予青年郑肇经坚韧、勇敢、独立、敢于承担责任的性格,激发他勤奋刻苦、治水强国的坚定决心。1912年,郑肇经考入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改考德籍工程师贝伦子新开设的同济大学工科,攻读德文和土木工程。德籍教师,德语教学,学习十分艰难,与他同期入学的有100余人,毕业时只剩郑肇经等5人。1921年,他以“最优等”成绩毕业,被选送德国萨克森工业大学研究院留学。当郑肇经登上远洋客轮,踌躇满志来到德国,校方却不承认同济大学学历,要求中国留学生必须重新考试,合格后方准进修,且考试科目达14门之多。郑肇经慨然应试,其优异的成绩,令德国教授刮目相看。当时德国颇有影响的)建设月刊》专门报道了他的各科成绩,该校8位教授,均为皇家院士)亦联名建议,今后对同济工科毕业留德学生,一律免除复试,这在德国实属罕见。郑肇经成为世界水工泰斗恩格司(HubertEngels,亲自提名的首位中国研究生弟子,从此开始了他”余年的水利科学人生。

留学期间,郑肇经潜心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参加黄河丁I试验,探讨治河原理,数次至欧洲各国考察水利工程,并将)制驭黄河论》携回国内,译成中文发表,引起一时轰动。1923年夏,经巴燕教授特许,郑肇经得以参加萨克森大学修业旅行当时禁止外人参与),前往欧洲多国考察,亲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力建设工程和水利核心技术。12天的行程,40余人步行五百余里,考察了伊莎河!喔衡湖水力工程!明星水力工厂等20余处,郑肇经都一一拍摄并精选其中110余张照片,制成,德国萨克森大学修业旅行摄影册》。每张照片旁边,郑肇经都用工整的中文和德文作了详细说明。可惜的是,这本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影册在“文革”中散失。2008年底,得知此影册出现在拍卖会现场的郑肇经之女郑海扬!陈辉栋夫妇,专程赶往北京某拍卖公司,以不菲的价格将这本影册购得,使这一珍贵的资料重回郑肇经后人手中。

1924年,郑肇经毕业于萨克森工业大学水利!市政工程研究院,获德国国试工程师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河海工科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英士大学等”所大学任教,编写了)河工学》等水利专著。文中他坚持中国必须从实际出发治水治河,提出“国人研究河工者,对于中国固有之治河方策,不可不习,尤应注意中西治法不同之点,研究其利弊,加以改良,而求进益”。1927年河海工科大学并人中央大学工学院后,国内大学都没有单独设置水利系。

1936年,郑肇经提出由水利处拨款,委托中央大学训练水利人才计划。一年后,中央大学正式成立水利工程系,使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绝而复续,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培养高级水利人才的唯一基地,其培养的学生大多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

中央水工试验所“远东第一”

坐落在清凉山麓龙蟠里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其前身就是郑肇经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现代水利科学试验研究机构——中央水工试验所。

1924年,郑肇经婉言谢绝德方的高薪聘用,毅然归国,开始了他的“科学救国”理想之路。他先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首席水工教授,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校内建成我国首个水力实验河槽,为国家培养众多能灵活应用水工模型实验技术的专门人才。但仅仅只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实验室。1933年继江淮大水之后,江汉和黄河又频发大水,黄河在贯台、冯楼等地决口50多处,全国震惊,人们发出了“水利救国”的呼吁。时已担任民国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长的郑肇经,在危难之时主管全国水利建设。在水利萧条的逆境中,郑肇经开展的工作既广泛又具有开拓性,他从无到有,开创了水工、河工、土工、水文、仪器制造、航空测量水道等应用科学领域。1934年2月,他在中央大学内筹建北极阁水工实验室(又名“临时水工实验室”),不久便被全国经济委员会定名为“中央水工试验所”,作为全国水利科技研究中心,并指定郑肇经为筹备主任后任所长),在南京清凉山修建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工试验大厅。10月,中央水工试验所正式奠基于南京清凉山麓,中国第一代水利科学实验队伍由此诞生,其“规模之大,远东第一”,标志着中国水利实验研究粗具维形。中央水工试验所系近代水利科学的发祥地,为我国开展水工模型试验、土工试验和水文测量进行了大量开拓工作,当时水工试验规模已超过埃及。此后,郑肇经相继设立盘溪、石门、武功水工实验室以及土工实验室、河工实验区、黄土防冲试验场、水利航测队、水工仪器制造厂等,进行相关应用科学研究。1940年,他创建水工仪器制造厂,陆续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旋杯式流速仪”、“丙式水准仪”及回声测深仪、求积仪、平板仪等,为国内水工实验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设备保障。

治水除患“义不受禄”

30年代的中国,水利建设落后,江河流域几乎年年发生水患。1931年夏秋之交,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里运河东决口27处,苏北10个县被淹,死亡七八万人之多。郑肇经得知这一消息,寝食难安,作为一名有强烈责任心和承担精神的水利工作者,他觉得自己应义无反顾深入到洪灾第一线。正在他进行相关准备时,江苏耆宿韩国钧急请他去苏北治理淮河洪水。此时郑肇经被任命为江北运河工程善后委员会委员兼主任工程师,他轻车简从赶到盱眙、泗洪、江都、高邮灾区,与工程人员同住简棚”粗茶淡饭”天天头戴草帽,赤脚深入工作一线,指导大家用先进技术堵口复堤、化解难工。由于体力严重透支,以至于回到南京鼓楼家中大病一场。治洪完工后,韩国钧写信致谢:“此次堵口勉成,皆兄之功也”,并欲b予重酬。对此郑肇经复以“为民分忧,义不受禄”婉言谢绝,展现出“科学救国”的崇高理想和无私为民的高尚情怀。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一时间,滔滔浊流席卷豫、皖、苏三省40余县,酿成54000多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成千上万村落、数百万亩庄稼被淹,受灾群众达2000万人以上。此时郑肇经和水工试验室已迁往重庆。闻讯后他心情沉重,数夜难眠。为国为民他又一次临危受命,承担封堵黄河决口的艰巨任务。郑肇经不顾亲友和众师生劝阻,毅然进入敌占区。在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和当地群众协助下,从重庆绕道昆明、河内、香港、上海,历尽艰险进入苏北抗战地区。其间日军飞机飞得很低,时不时扔下炸弹,对地面的人和建筑物进行轰炸。郑肇经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白天轰炸时就坐在船里,眼不见为净,夜间赶测缺口口门数据,进行黄河堵口试验,规划排涝固堤,指导黄灾排水和善后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依托“景星里三号”迎接解放

抗战胜利后,郑肇经从重庆回到南京位于五台山豆菜桥的家。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人们欢欣鼓舞,家家都盼望安宁,人人都希望幸福,百废待兴。郑肇经也是这样,他希望我国的水利科学事业能快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于是,他想方设法修复清凉山下原水工实验大厅l今南京水科院水工大厅重建北极阁南京试验所l今东南大学内h并全力将中央水利实验处及其所属磐溪及石门水工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水文总站、仪器工厂、航空测量队、控制测量队、河工实验区、水利査勘队、水利文献室等分批迁返南京,继续从事相关水利科学研究。他积极筹集资金,对黄河、长江部分区段进行航空测量和控制测量,整理出版)再续行水金鉴》、《中国水道地形图索引》等水利古籍。

地处今五台山下豆菜桥46号的民国小楼,是当年的“景星里三号”。这幢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西式虚三层楼屛”红瓦黄墙”木制门窗,虽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仍然结构牟固’保存完好。1946年中央水利实验处迁返南京,这里就曾作为办公地点。1948年底,国民政府严令中央水利实验处全部技术人员,连同科研设备、文献资料全部迁往广州。南京地下党工委和中央水利实验处的地下党员,正是以这幢小楼为掩护,开展积极的“反搬迁”斗争,才使中央水利实验处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1949年初,在这里召开紧急处务会,宣布目前工作虽难照常进行,如大家团结不散,所有设备资料妥为保护,一伺局势平定,即可恢复工作。会议责成实验室、科研组、制造组、事物组等部门负责人,将所有仪器设备、图纸资料等造册封存,并提名以王志京、祝明纲、叶永毅、赵林等18人,后增至40余人)组成“保管委员会”,全力保护“中实处”和“水工仪器厂”的人员财产安全。“保管委员会”由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这样,中央水利实验处实际上已经控制在共产党员和可靠爱国分子的手中。南京解放后,中央水利实验处全部人员、物资、设备、资料均完好无损地交给华东军政委员会代表接管,从而为新中国保存了一支优秀水利科技队伍和“远东一流”的水利科学试验基地。其实,郑肇经一贯保持开明宽松的作风,在潜心传授专业技术的同时,尊重大家的个人选择,在重庆时就曾经保护过地下党和进步人士,在他们把新华日报说明院南事变真相的传单张贴散发在中央水工试验所门前时未予追究。

情系南“九根鼓楼”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1950年,上海吴淞口及航道淤塞不畅,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得知南京有一位水利专家郑肇经,特别邀请他去沪,主持港口与河道整治工程。郑肇经义无反顾地保证,一定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陈毅市长有意留他在上海长期工作,但他已离不开南京,离不开清凉山下的水利研究所。他向陈毅市长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任务完成后仍要回南京,由此可见这位著名水利科学家对南京的深厚情谊。陈毅有些不舍,但还是尊重郑肇经的决定,笑呵呵地用一口浓重的四川话连声说道:“要得,要得!”

当时,美帝及其同伙极力封锁中国’整治河港急需高标号速凝水泥,为此工程一度停工。郑肇经心急如焚,向陈毅作了反映,在征得支持后,带领专家组紧急赶回南京,来到位于栖霞山脚下的中国水泥厂,参与技术攻关。他利用在国外学到的技术和多年来研究积累的数据资料,在当时条件简陋!设备陈旧的情况下,硬是用短短的十余天,就生产出首批优质水泥,并连夜装车,运往上海,解决了这一难题,保证了工程提前顺利完成。

1952年,郑肇经回到南京,参与筹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并兼任该校教授。在他从事水利!市政工程研究与教学的70多年里,著有)河工学》、《渠工学》、《海港工程学》、《中国水利史》、,中国之水利》、《城市计划学》、《水文学》等大量专著,海外和台湾一些水利专家、学者均出自其门下,如张充和女士(沈从文妻妹,等。1984年,郑肇经九十华诞时,张充和夫妇来电祝贺,华罗庚也专门写来贺词:“八四春节信,今天才见到,昨由美国归,晨昏两颠倒;郑老九十庆,错过时间了,请代致歉意,祝他永不老。”词间充满了敬爱。郑肇经读罢,欣填《清平乐》一首。词曰:“六朝都府,又见含苞吐,往事依依犹可数,风雨同舟一路。今日聚会金陵,千言难表衷情,携手共襄大业,欣逢袓国开平。”

5.赛珍珠情结徐志摩

19世纪末,美国基督教会派了很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一面传教布道,一面创办学校,其中有一位名叫赛珍珠的女孩出生4个月就随父来到中国,先后在江苏镇江和上海读书。17岁时返回美国读书后复回中国。1917年在镇江崇实中学任教时,与美国青年农学师贝克相爱并结婚。1919年底,她与丈夫移居南京,夫妇俩同执教于教会学校金陵大学,贝克执教于金大农学院,赛珍珠执教于金大外语系。教书之余,赛珍珠开始了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她的处女作《放逐》,以及后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等文学作品。1924年后,还发生了她与风流才子徐志摩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

赛珍珠(1892—1973)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父亲为在华传教士,她出生后4个月就被父母带至清江浦今江苏淮安清江),2岁时随父母移居镇江。她的英文名字为“珀尔·赛登斯里克”,含有“珍珠”之意,也有人说她崇拜清末名妓赛金花而取名赛珍珠。

赛珍珠移居南京供职于金陵大学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之时,赛珍珠读过不少有关陈独赛珍珠秀、胡适等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深感他们是“现代中国的一股新生力量”,必将释放出“被压抑了许多世纪的能量”。她谙熟汉语,对中国的古典文学知之颇多,乐意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人物接触。1924年4月的一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印度诗人、名震寰宇的泰戈尔来到南京发表演说,陪同的有风流倜俛、才华横溢,供职于北京大学的新月派诗人、学者徐志摩和英国人李欧纳·安赫斯特。他们头上都有耀眼的光环,有渊博的知识,有不俗的谈吐,自然成了人们视线上的焦点,也成了赛珍珠心目中的“英雄”。在一次欢迎泰戈尔的宴会上,赛珍珠结识了徐志摩,并开始了一段毫不寻常的交往。

徐志摩,真名章塘,字槱森,“志摩”是他自己不经父母同意而“乱取”的别号,20世纪初中国的杰出诗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的沪江大学、天津的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并拜师梁启超。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但他喜欢文学。他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及唯物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创作的新诗很多,如《他的眼里有你》、《爱是灵感》、《明星与夜蛾》、《希望的埋葬》、《悲思》、《再别康桥》等等,有中国的拜伦之称。1922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中央大学教授,

并在一些大学兼职。1931年在济南上空飞机失事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