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34

第34章 当代篇章(3)

1925年5月,上海工人顾正红在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工人的斗争中被枪杀,随后引发了5月30日上海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工人运动,遭到英帝国主义的镇压枪杀。“五卅”惨案的发生立刻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南京也不例外,6月3日,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市大中学校师生、各界爱国团体共3万人在体育场召开市民大会。万余学生又到英、日领事署示威,并一路游行至下关。其时,胡风和巴金都在游行队伍里。在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胡风是最活跃、最坚定的参加者。根据这场反帝斗争,巴金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胡风等一批革命进步青年的爱国思想,后来以胡风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作品中塑造了方国亮这个人物”几十年后,巴金在《怀念胡风》一文中,还重提旧事,可见那场斗争在他脑中记忆尤深”

在《死去的太阳》中,巴金着重描写了“五卅”在东南大学和南京各界,包括东南大学大学部和他所在的中学部的师生及其他学校的学生在下关的游行和演讲,还描写了“英商益记工厂”工人的罢工、复工等情节,透露出巴金当时昂扬的斗争热情和饱满的爱国精神。

巴金毕业之后再次来南京是1932年冬季。当时正值“一·二八”事变,他客居在鼓楼的一家小客栈里,关注着上海战事的发展状况。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他的心情既沉重又激奋。他将这几天在南京的见闻都写在《从南京回上海》一文中:“早晨我到舱外去看,只看见一片白色。下关被雪覆盖了;紫色的山横在一边,现在积了雪,白白地发亮。依旧刮着北风,依旧漫天地飞着雪花。我立在甲板上向西望去,我几乎认不出来我昨天分别的南京了。”就这样,他带着一颗惦念南京的心,带着小说《海的梦》的七页手稿回到战火中的上海。

巴金对南京的感情依旧那样浓厚,四十二年后的1974年。那时“文革”还在继续当中,巴金有幸走出“牛棚”,在还没有完全被“解放”的情况下,他以李尧棠的名字悄悄地订了一份南京师范大学编印的《文教资料简报》。这是他获得相对自由后订阅的第一份刊物。从此他成为《简报》的一个热心读者和作者。后来他在倾注全力翻译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回想》的同时,仍然热情支持这个小刊物。他还特地把他的《随想录》第一辑首先交给《简报》发表,扩大了刊物在读者中的影响。

1982年是南师大附中80周年校庆,巴金很想来南京参加庆典,可因身体不好,无法成行。但他还是亲笔写了一封信,祝贺母校的生日,并捐赠了一批自己的文集和其他书籍。在所赠的每一本书的扉页上,他还亲自盖上自己的印章。

6.吴贻芳办学传佳话

金陵女子大学的旧址在随园的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内’这所被海内外誉为“东方最美丽的高等学府”的校舍是宫殿式的木屋建筑,校舍之间有回廊连接’校园内树木葱茏。春天,花儿争相开放;夏季,池塘里的荷花芳香诱人,蛙声一片;秋天,银杏果熟了,

树叶构成金黄色的世界;冬天,雪后玉树琼楼分外妖娆。四季里的任何一天,置身在这美丽的校园里,都能使人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无限风光。

1928年11月3日,吴贻芳回到金陵女子大学,这是她的母校。吴贻芳(1893—1985)别号冬生,原籍江苏泰兴,生于湖北武昌,长于浙江杭州。12年前,也就是1916年2月,吴贻芳以特别生身份插入金陵女子大学学习。1919年6月,她和另外四位同学作为首届毕业生,拿到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这五位姑娘,如同五朵金花,把她们的美丽与芳香,更把她们的知识与才志展示给国人。吴贻芳此次回校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为了办学来掌舵的。

北伐战争胜利后,中国提出收回教育主权。作为美国教会创办的金陵女大,被收回国有。当时学校一时无人主持,谁能胜任校长一职成了紧急事务。后经校董事会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华人的问题应由华人自己解决,并达成共识,请吴贻芳出任校长一职。其时,吴贻芳正在美国执安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已进入最后一年,正准备毕业论文和毕业考试。若请她立即回国,怕误了她的前途,校董事会写信征求她的意见。吴贻芳回信说,假使母校急需她回国维持!她与母校有存之的关系!虽论文未毕!可先行回来!襄助一切”校董事会被感动了,金陵女子大学被感动了’中国也被感动了”几个月后,吴贻芳致电给母校,“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由此可见吴贻芳一颗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

为能顺利地进入角色,吴贻芳早早地做了准备。这一天她穿着礼服,戴着方帽,美丽动人。她站在主席台上,对着全校师生说道:“金陵女子大学开办的目的是应光复后时势的需要,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现在办学,亦是培养人才,从事于中国的各种工作……学校于国学)科学同时并重,既培养了中国学者的思想,又能得到科学家的方法,然后到社会上,才能应各种新需要,运用自己所学,贡献给各种工作。”(《金女大校刊》十一期,第五十九页)而在1915年美国人创办金陵女子大学时的宪章中,明确其办学宗旨:“为伸展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的缘故,及为着教育的延伸,学校必须提供领袖训练,教育基督徒妇女,以装备她们为基督服务。”(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资料)

吴贻芳的就职讲话,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基督教办学的教会学校改造成为国家培养急需妇女人才的场所,把基督教育中培养高尚人格,牺牲服务精神转化为培养建设中国所需人才的品格训练。这是吴贻芳对金陵女子大学的伟大贡献。

在要求学生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吴贻芳还要求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军侵占东北三省的消息传到南京时,金陵女大的师生们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全市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吴贻芳带头把自己的日货衣物全部交出并毫不吝啬地销毁。校长的这一举动更激发了同学们的抗日爱国热情,师生们组成小组走到街道商店检査日货,他们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

中国军民经过漫长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吴贻芳为此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她带领金陵女大的师生从成都搬回南京,望着满目疮痍的校园,她不禁一阵阵心酸。好在她的理想还在,她的动力还有,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很快恢复上课。但是好景不长,内战爆发,学校又没有了一个安定读书的环境。

1947年5月20日,南京的高校学生终于忍无可忍,金陵女大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打着横幅,举着小旗子,高呼着“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口号,走上街头。但学生们的正义行动遭到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残酷镇压,许多学生被打伤,吴贻芳毫不犹豫地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学生,并当面向蒋介石抗议反动军警镇压学生的罪行。吴贻芳如此大胆的举动,这在当时的中国确不多见,可见她一腔热血为教育。正因如此,国民党政府两次派人说服吴贻芳出任教育部部长一职,都被她拒绝了。吴贻芳感慨地说我已离不开金陵女大了……”

吴贻芳爱憎分明,此时她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政府已无能为力搞好中国了,要想搞好中国,办好教育,只有靠共产党,靠新中国了。1949年,她拒绝了宋美龄派人送来的飞往台湾的机票,毅然留在了大陆。

南京解放的那一天,吴贻芳带领全校师生,走上街头,一起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到来。从此,在她领导下的金陵女子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从京剧获得灵感的绘画大家陈之佛

陈之佛是集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工笔花鸟画于一身的大画家。

陈之佛(1896—1962)原名绍本,学名之伟、杰,号雪翁。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浒山镇(今浙江省慈溪市,一个富商家庭。经商之余,陈之佛的父母教子颇为严格。他6岁进私塾,聪慧过人。8岁进入新式学堂——三山蒙学堂,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深受学知渊博、思想先进的马宗汉先生的影响。12岁考入县立高小,结识了酷爱铅笔画的高年级同学胡长庚!胡长庚成为他走上绘画道路的领路人”他曾一度在四叔家伴读,每日学习古文)诗词和书法,偶得一本《芥子园画传》,如获至宝,每晚悉心临摹,画兴日渐见浓”

从1932年他应聘为中央大学教授起,便在鼓楼区这块土地上开始了他的美术教育的旅程。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等职。

陈之佛在课余十分喜欢听京剧,那时他家里有一架留声机,常常打开它,放上老唱片,高兴时,还击节而歌,怡然自得。通常,人们听京剧无非是艺术欣赏,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陶冶情操。而陈自佛在艺术欣赏的同时,更多的是以京剧为自己绘画获取创作灵感和艺术借鉴。

他曾对他的学生苏茂邦说过:“我喜欢京戏,不仅是其唱、念、做、打,和各家流派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启发灵感,促使我挥毫作画。因为京戏是高尚的综合艺术,包括戏剧诗歌、词、曲、舞蹈、声乐、器乐、武术、美术等,可作多方面的借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唐朝大书法家张旭,听到鼓吹的声音,就体会到书法用笔的诀窍;看见公孙大娘作“西河剑器浑脱舞”,领悟到写字也要像舞蹈一样,全神贯注,豪荡激昂、淋漓顿挫,从此张旭的草书飞速进步,被后代人尊称为‘草圣’。足见各种艺术之间,蕴藏着共同的奥秘,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可以彼此转化,相互裨益,达到出神入化的理想境界。”

陈之佛的美术理论中有他自己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作画有工笔和写意两种主要的表现方法,如同京剧的表演。他列举了《拾玉镯》中孙玉娇纳鞋底、搓线、放鸡、撒米、数鸡、拾镯一系列动作,演员表演细致入微,其身段、手势、眼神、唱、念,紧密配合文、武场的伴奏,使观众觉得富有真实感,有浓郁的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如同作工笔画,在绢或宣纸上,以细线条,用墨和色,细细写实描绘,笔笔准确精到,传神入化,惟妙惟肖,若合一契。

陈之佛把他的理论,付诸他的工笔画实践当中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些能够反映他唯美理论的代表作,如《榴花群鸽》等。1959年夏季’为给建国十周年献礼’陈之佛冒着高温酷暑’挥笔流汗’画成《松龄鹤寿》、《春江水暖》等许多工笔画”这些画线条细腻入微’物体出神入化,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中国工笔画中不可多得的经典”

“始于元,盛于明清”的南京云锦,已有七百多年的织造史,这种专供皇室使用的锦缎,用料考究、织造精细、纹彩华丽、美如云霞,是南京,也是中国织造业的民间工艺瑰宝”上世纪五十年代,云锦工艺面临灭绝的境地,云锦的图案与工笔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之佛从中感悟到,这种中国灿烂的工艺文化应当发扬光大,于是他多次在省人大会议上呼吁拯救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并为之四处调査状况,收集了许多第一手文献资料”后在省、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958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由此开始了保护发扬云锦这一工艺瑰宝的工作历程,并使之再现辉煌。

与此同时,在他的鼎力支持下,苏州剌绣研究所也随之成立。剌绣与工笔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剌绣画稿奇缺,陈之佛把自己的工笔花鸟画无偿地提供给研究所作绣稿,就《松龄鹤寿》这幅代表作画,被绣成百余幅双面绣,成为中国绘画与传统刺绣珠联璧合的工艺品佳作走出国门,被誉为“东方明珠”,博得世界极高的声誉。

除了用留声机听唱片里的京剧,陈之佛还经常到南京淮海路中华剧场去看戏。他对京剧脸谱的图案特别感兴趣。他认为京剧里的许多脸谱,不但是美好的图案画,而且还能符合剧情需要,把剧中人物特定的忠贞、勇猛、奸诈、阴险等性格,恰如其分地表露无遗,大大有助于图案画设计的目的性。

1923年,陈之佛在日本攻读工艺图案学回国后,便对图案工艺情有独钟,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学馆一尚美图案馆,培养了许多人才。虽然尚美学馆仅办了四年,但影响很大,使不少艺术专门学校增开了图案课程,添设图案专业或系科,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早期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教学的需要,陈之佛于1930年编写了《图案法ABC》,后来又陆续写出了《表号图案》、《图案教材》。其中《图案法ABC》是我国最早的一本正式出版的图案技法理论专著。纵观他所勾画的工艺图案和他给一些杂志、书刊所画的工艺美术画!似乎都能透出他所借鉴的京剧脸谱图案的影子”

唐圭谭(1901—1990)字季特,满族人,是我国著名的又学冢、词学家,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几十年,学术成果辉煌。

早年,他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师从我国曲学大师吴梅先生,

专攻宋词。1941年他出版了《宋词三百首笺》和《南唐二主词记笺》。1937年,他的巨著《全宋词》在南京出版。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由一时馆阁词臣担任,花了十年工夫才编完,而唐圭璋却以一人的精力,仅用六年就编成了《全宋词》,真可谓人所不敢为。此书的出版,立即受到词学界的一致好评,其名被载入《民国名人图鉴》。

新中国成立之后,唐圭璋执教于南京师范学院,他时常把毛泽东的词作为教材来给学生们讲授,有时是用《cd二笑》专场的形式。当年毛主席《沁园春·

雪》一词的发表而引发的轰动,他记忆犹新。他常常给学生们讲解《沁园春·雪》,诗中描绘了北方雄浑壮丽的雪景,表达了对袓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批判了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赞扬了当代英雄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恢宏境界。

唐圭璋初读毛泽东词,是在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之时。1945年8月25日,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由延安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会见了宋庆龄、冯玉祥、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其间,毛主席多次与柳亚子会面,并倾心长谈。毛主席对柳亚子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柳亚子十分尊重毛主席,向主席索句把长征诗写给他。

8.冰雪自持词学大师唐圭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