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
2759600000012

第12章 重焕生机:明治维新和工业革命(1)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第一节) 倒幕运动

19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这场以推行资本主义新政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新运动,开始于明治年间,所以史称“明治维新”。

日本过去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这个国家号称“神国”,是所谓“诸神保护的国家”。天皇就是神的化身,他对自己的臣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忠君报国”、“效忠天皇”的思想一直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

到了1603年,德川家康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置了幕府,建立了德川家族的一统天下。在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名义上的首脑是天皇,但实权已落在德川家族的手中。当时幕府将军把持着全国最高土地所有权,直辖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是最大的封建领主。并且,还掌握着全国的商业城市和矿山,垄断着对外贸易,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政治上,德川幕府名义上是“大将军”,实际上自称“大君”,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主持政府,大权独揽。最典型的是,幕府并不设在首都,而在江户办公,处理国家大事,往往自作主张,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里。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德川幕府任意掠夺土地,并把掠夺来的土地分封给270家叫“大名”的封建领主。各地大名必须宣誓效忠将军,遵守幕后法规,听从调遣。大名的领地和统治机构叫做“藩”,意即幕府的屏障。并按亲疏关系,把200多个藩分为亲藩、内藩和外藩,将军依靠亲藩、内藩,对边远的外藩大名严加防范。大名又把自己的领地分割成更小的单位分赐给自己的家臣,他们属于将军和大名之下,被称做武士。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杀死平民可以不受惩罚,是幕府将军统治人民的主要工具。

除此之外,幕府将军又按照“士、农、工、商”四民的次序,被划在武士之下,受到等级身份制度的严格限制。另外,还有30多万被称做“非人”和“秽多”的贱民,他们被排斥在士、农、工、商之外,过着悲惨的生活。

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幕府一方面拼命鼓吹迂腐的儒家思想,尤其把宋朝理学家朱熹的学说定为国学,禁锢人民的思想,压制他们的反抗情绪;另一方面,推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不同其他国家建立任何关系,把整个日本严密地封闭起来。

德川幕府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可他们却没有想到,18世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业资本家,他们为了争得政治上的地位,摆脱封建统治,对幕府制度产生强烈的不满。而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堪忍受苦难的生活,反抗的情绪也日趋高涨,接连爆发无数次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这些反抗斗争,严重地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正当幕府惶惶不可终日之时,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日本。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柏利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幕府屈服于列强的炮火,连续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和关税协定,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外货的倾入而纷纷破产,日本人民受到双重的压迫和剥削,处境更加痛苦不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一场推翻封建幕府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迫在眉睫。

幕府在开国问题上屈辱和无能的表现,引发了早已不满幕府专制统治的强藩大名——主要是西南外样大名的反幕活动。他们乘机抬出天皇,围绕缔结通商条约和因将军家定后嗣而引起的继承人问题对幕府施加压力,以图改革幕政、参与中央政权。于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发生了公开的对立。一些主张改革的志士和浪人,也标榜“尊王攘夷”,积极配合强藩大名进行反幕活动。但幕府竭力维护它的专制统治,拒绝实行任何让步。1858年7月,主持幕政的大老井伊直弼一意孤行,未经天皇批准便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同意开港贸易。同时他还决定由血统最近的德川庆福继任将军(就任后改名家茂)。接着就在1859年10日发动“安政大狱”,逮捕了从事反幕活动的志士百余人,将倒幕维新运动的先驱者吉田松阴等处死。主张幕政改革的一些公卿和大名也受到了处罚。为了替被害者复仇,水户和萨摩两藩的18名志士于1860年3月24日在江户的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直弼,给予幕府的专制统治以强烈的冲击。“安政大狱”和“樱田门之变”是幕府专制势力同反幕势力之间公开冲突的开端,从此斗争便日趋激化了。

井伊的后继人久世广周和安藤信正为缓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幕府的统治地位,策划将天皇的妹妹嫁给将军家茂,实现以幕府为中心的“公武合体”(“公”指朝廷,“武”指幕府)。强藩大名也接过“公武合体”口号,以萨摩藩主之父岛津久光为首,积极推进他们自己的公武合体运动。目的是利用天皇的权威,迫使幕府进行改革,建立以将军为首的雄藩联合政权,使整个幕藩领主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克服所面临的内外危机。但因受到坚决维护幕府专制制度的反动势力的阻挠,以雄藩大名为主导的公武合体运动虽曾在1862年7月和1863年底迫使幕府作出一些让步,但终于还是破产了。

在两种对立的“公武合体”运动交错展开的同时,以西南强藩的下级武士为主体、得到“豪农豪商”支持的尊王攘夷运动也迅速兴起。对领导这一运动的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先进分子来说,尊王是借“王政复古”之名,行改革幕府专制制度之实;攘夷已不是盲目的排外运动,而是为了反对列强的殖民侵略政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他们一方面通过尊攘派公卿三条实美等人把孝明天皇争取过来,并利用他的权威迫使将军同意在1863年5月10日开始实行攘夷;另一方面又鼓动天皇“亲征攘夷”,企图借机发动政变,举兵讨幕。5月10日傍晚,长州藩的尊攘派率先实行攘夷,炮击了通过下关海峡的一艘美国商船,随后又炮击了法国和荷兰的军舰。但长州藩很快就遭到美、法两国军舰的报复。1864年9月英、美、法、荷四国组成联合舰队,再次炮击长州藩的下关,史称“下关战争”,长州藩惨败后宣告投降。

在攘夷遭到失败的同时,尊攘派的反幕活动也受到挫折。孝明天皇虽然是个狂热的攘夷分子,但他不愿使封建秩序遭到破坏,暗中把尊攘派的政变计划告诉了幕府。于是幕府便联合公武合体派大名,于1863年8月18日先发制人,用武力把以长州藩下级武士为主体的尊攘派尽行逐出京都,史称“八一八政变”。早在同年7月,长州藩尊攘派的着名领袖高杉晋作便被藩政府起用,负责守卫下关以防西方列强进行报复。他建立一支由下级武士和农民、市民组成的武装队伍——奇兵队,到1864年已发展到4000余人,在经济上得到豪农豪商的有力支持。此外,长州藩还出现了一些效仿奇兵队而建立的名目繁多的武装队伍,泛称为“诸队”。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加,长州藩的尊攘派产生了急躁冒险的情绪。为了报“八一八政变”之仇,他们不顾高杉晋作的反对,于1864年7月向京都发起进攻,在宫门外与幕府军发生激战,结果遭到惨败,史称“禁门之变”。幕府随即联合萨摩藩的公武合体派发动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尊攘派的势力。长州藩的保守派借机重新掌握了藩政实权,并向幕府谢罪投降。幕府在同尊攘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在下关战争、“八一八政变”和“禁门之变”中遭到的挫败,使长州藩尊攘派认识到,在与外国武力悬殊的情况下,实行攘夷是轻率无谋的;只有推翻幕府的反动统治,实行“开国进取”的方针,使日本真正富强起来,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此,必须“联合草莽志士”,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并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倒幕阵线,以实现武力倒幕。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倒幕便取代攘夷成为尊攘派的首要战略目标,尊攘派也就开始转化为倒幕派了。

1865年12月,高杉晋作等人以藩内最大的商业城市下关为据点,依靠豪农豪商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藩政实权。随后,他们就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开港贸易”的近代化方针指导下,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把长州藩建设成为“割据倒幕”的根据地。这时,萨摩藩的实权人物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人也因岛津久光的公武合体路线失败,转化为倒幕派。这就使萨、长两藩开始接近。因此,当幕府打算再次发动征讨长州的战争时,萨摩藩不但表示拒绝参加“私战”,而且经土佐藩坂本龙马从中斡旋,在1866年1月与长州藩结成倒幕的军事联盟。萨长联盟的建立改变了幕府与倒幕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倒幕派开始占据优势。

幕府一意孤行,于1866年6月悍然发动了第二次征长战争。但因萨摩藩拒绝参战,幕府直辖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及长州藩全体军民的奋勇抵抗,幕府遭到失败。在战争进行期间,德川家茂突然去世,德川庆喜继任将军职。1867年初,他接受法国公使的建议,进行军事和财政改革,以图重振幕府的权威。与此同时,萨长两藩也在积极进行讨幕战争的准备。英国看到倒幕势力壮大,决定支持他们倒幕,积极出售武器给他们。不久,安艺藩加入讨幕联盟,土佐藩也约定响应,进一步扩大了倒幕阵营。这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了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根据地关东一带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幕府统治势力薄弱的边远地区斗争更加激烈。这一切使幕府统治发生了根本的动摇。

1866年12月,压制讨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这时,宫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讨幕派方面发展。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

明治天皇虽然年幼,可是却颇有见识,他对幕府把持朝政也十分不满,当即答应与讨幕派联合起来,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就写了一份“讨幕密诏”,交到大久保利通他们手里。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诸侯率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他们簇拥着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大权全归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决定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

德川庆喜连夜逃出京都,退居大阪,集中了全部兵力,杀气腾腾地向京都进犯。他们打着“解救天皇,清除奸臣”的旗号,兵分两路,准备以“钳形”阵势夹击京都。

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寿人以萨摩、长州、安艺诸藩的武装,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优见两地迎击幕府军。明治天皇亲自到阵前督战,大村益次郎率领的5000名装备精良的政府军,早已占据有利地形,架起了巨炮,静等幕府军的到来。

夜半时分,两军相遇,双方展开了大厮杀,只听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幕府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心涣散,士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便四处溃逃。而政府军却斗志旺盛,以一当十越战越勇。

与此同时,改革派还提出“减免租税”、“四民平等”口号,把农民和商人都争取到自己一边,以壮大自己声势。因此,由三井等富商资助的各种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由市民群众送到前线,并有许多市民找出土枪、土炮直接参战。幕府军早已不得人心,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政府军和百姓,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纷纷投降。德川庆喜看到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仓皇撤退,逃到江户。

政府军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跟踪幕府残军,迅即包围江户。德川庆喜看到自己的军队已经瓦解,江户的居民又不拥护自己,再战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决定放下武器,向天皇投降。随后,政府军便开进江户,德川幕府终于垮台了。

占领江户后,政府军继续征讨东北地方的叛乱诸藩,终于平定了这一地区。然后又出兵北海道,攻下幕府残余势力固守的军事要塞五棱部。历时一年半的国内战争以政府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因这场战争发生在农历戊辰年,史称“戊辰战争”。

1868年3、4月间,明治政府先后颁布了《五条誓文》和《政体书》,从而提出推行资本主义新政的基本方针,从1868—1873年,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维新运动。1868年4月,明治政府公布施政纲领《五条誓文》:(1)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2)上下一心,大展经纶;(3)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4)破旧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6月颁布最初的宪法《政体书》,10月举行睦仁天皇即位大典,取中国典籍《易经》“圣人南面听下,向明而治”改年号为“明治”;将江户改称东京,正式定为国都。此后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

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收回封建地主领地、取消封建身份等级制、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破除封建主义旧文化。这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由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

但是由于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的力量较为软弱,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国家的领导权落在中下级武士手中,他们虽然资产阶级化了,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因素,使它日后逐步发展成为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