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27650800000014

第14章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文章开头策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诗作文也是如此。清朝乾隆五1一六年(公元1791),76岁的诗人袁枚在他的随园书屋内挥笔写下一首题为《遣兴》的小诗: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笋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枚是清代的着名诗人,被誉为诗坛的“才子”。诗歌如何开头,对于久负盛名的袁枚来说,应是易如反掌的事,可他到了76岁的高龄,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倾吐作诗开头“落笔难”的肺腑之言,实在让人钦佩万分。究竟怎样对待诗歌开头“落笔难”的问题呢?他的经验之谈是“一诗千改始心安”。这里,袁枚将“一诗”与“千改”两相对照,足见其写好诗歌的良苦用心。“阿婆”句中的“异(ji),古代束发用的答子,女孩一旦到了15岁,就要行笋礼,即改变发式,并插上答子;“初笋”,表示女孩已成年。这一句是说,诗歌的开头如同已经成年的爱美女子初次束发一样,千万马虎不得。而“头未梳成不许看”句,则一语双关,字面的意思是指妙龄女子的发式梳扮不好,就绝不见人;实际是指诗歌的开头写不好,就绝不拿出来让人欣赏。袁枚的这首《遣兴》诗,道出了诗人重视诗歌开头的良苦用心。

作诗,要求把开头写得很美;作文,同样要求把开头写得很美。

元人乔梦符对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提过“凤头、猪肚、豹尾”的要求。这里的“凤头”,指开头要写得像凤头那样漂亮、俊秀。明人谢棒也对文章的开头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即开头不要拖泥带水,毫无生气,而要像燃放炮竹一样,骤然而响,使人耳目为之一震,从而兴致勃勃地将文章看下去。乔梦符、谢棒,均强调了开头在文章结构中的突出地位。

文章的开头,犹如戏剧的序幕,音乐的定调,直接影响着欣赏者的心理和兴趣。如果戏剧的序幕不精彩,音乐的调子定走了样,那么还有谁喜欢观看和欣赏呢?同样,文章的开头写不好,将“凤头”写成了“鸡头”,不但影响文章的中心表达,而且也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然文章的开头这么重要,那么如何把开头写得像“凤头”一样美,让读者百读不厌;又如何让开头“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让读者耳目为之一震呢?除了做到袁枚所说的“一诗千改始心安”之外,还必须掌握住几种较好的开头方法。

一、单刀直人,开门见山。

这种开头,或揭示全文内容,或交待写作动机,或展现主要人物,或述说所记事情,或提出中心论点等等,均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比如,写人,你就在开头明确地告诉读者,是谁?他是怎样的人?记事,你就在开头写出什么事?你对这件事的感受如何?议论,你就在开头明快地提出中心论点,绝不模棱两可,举棋不定。这种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方法,能够一下子把读者引入文章的中心问题或主旨中去。例如,高巍如同学在《我只有爸爸》一文中单刀直入,将“我只有爸爸”五个字单成一节,作为文章的开头,开得妙不可言。

这个开头,除了开门见山点题之外,还能够吸引读者产生如下兴趣:小作者何故只有爸爸而没有妈妈?他的妈妈哪儿去了?并带着这样的兴趣读下去。原来,小作者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便被粗暴的爸爸赶走了。这样,家中就剩下了“父与子”。小作者长大之后,担心自己也会被爸爸遗弃。所以,成天忧心忡忡。然而一天,爸爸的朋友约爸爸外出经商,却被爸爸毅然拒绝了。理由是:“我去了,孩子怎么办……”听到这句话,小作者不仅流了泪,而且“一瞬间,幸福和骄傲充斥着我的心,我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因为文章的开头好,于是许多读者带着浓厚的兴趣读完了这篇文章。不过,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方法容易犯两种毛病:

一种是不开门就见山。所谓“不开门就见山”,就是错误地理解开头越简略越好。因此,连应该交待的内容也未交待清楚,读了这种开头,不是让人不知所云,就是让人产生误解。有个小作者在《李大爷二三事》一文的开头中这样写道:

一大早,李大爷起床后,不问青红皂白,便朝小红的屁股上狠狠打了一巴掌,打得小红直旭蹶子。

这“小红”究竟是何人?是李大爷的女儿,还是他的孙女,亦或他的其他亲人?如果是李大爷的家中亲人,为什么李大爷打其屁股时,还会“尬撅子”?真是让人费解。读了下文,才知道李大爷所打的,原来是一匹枣红马,“小红”竟是李大爷送给它的爱称。这个开头,由于没有对“小红”进行必要的交待,犯了“不开门,就见山”的毛病,因而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次,李大爷起床后,“不问青红皂白”就狠狠地打小红的屁股,既不近情理,也未交待清楚。如果将开头的这段话稍加改动,比如改为:“一大早,李大爷起床后,看到名叫小红的枣红马调皮地把草料弄撒了一地,便生气地朝小红的屁股上狠狠打了一巴掌,打得小红直尬撅子。”这样一改,文章的开头就不会被人误解了。

第二种毛病是,尽管开了门,然而不见山。其毛病在于未能单刀直入、开宗明义地进入正题,而是下笔千言绕弯子,绕来绕去不着题,其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其实,开门不见山的毛病古已有之。

宋朝蔡绦(tao)(铁围山丛谈》记载着夏谏(song)少年时学写作文的故事。原文内容如下:

夏妹幼学于姚兹(xuan),使为《水赋》,限以万字。妹作三千字示兹,兹不视,日:“何不于水之前后左右广言之?”妹益以六千字。兹日:“可学矣。”

学生夏谏呕心沥血地写成一篇《水赋》,文字已达3000字,文章够长的了。是否真正做到了开门见山,这里姑且不论。可姚老夫子连看一眼也未看就打了回去,非让夏辣按照他的要求写成1万字的文章才算过关。要知道,张衡撰写《二京赋》“精心附会,十年乃成”,其中的《东京赋》才3801字,这在古代已算得上洋洋大观了。

而写成1万字的《水赋》,实在困难得多。夏辣为难之际,姚老夫子作了提示:“何不于水之前后左右广言之?”姚铱说的“广言之”,大概是要求他的学生开动脑筋,在文章之首,开门不见山地绕圈子;在结尾处,画蛇添足地增加文字。学生受了“启发”之后,便在那篇3000字的《水赋》的开头、结尾处“益以六千字”,姚老夫子这才答应阅卷。夏谏所“益”(增加)的6000字,只怕大都要用在开头、结尾部分的内容增加吧。学生写作文,为什么认为开头难?就是犯了姚老夫子要求学生在开头中“广而言之”的毛病。他们一旦受到这种毛病的传染之后,不作文则已,一有作文,就要绞尽脑汁,在文章的开头处绕大圈子,戴大帽子。“文革”期间,有个学生在《我最爱我的母校》一文中,作了如下开头:“东风万里红旗飘,山笑水笑树也笑。

举首四望:世界形势一派大好,国内形势一派大好,母校的形势同样一派大好。”写到这里,该生还未接触到题目中的那个“爱”字,岂不让人扫兴?同样是写《我最爱我的母校》,有个学生的开头就比较明快:“记者叔叔,你问我最爱什么?我的回答是,我最爱我的母校。”这个开头,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并且以答记者间的方式,一下子在开篇点题中总领全文,吸引读者。这个开头,开得干净新颖,让人拍手称快。医治“开门不见山”的毛病有个“偏方”,这个“偏方”就是一首顺口溜:

要问开头难不难,看你怎么看。

事情的头就是头,开宗明义亮观点。

戴大帽子绕圈子,都是自己找麻烦。

这个“偏方”的可贵之处,就是强调写作文要做到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作文开头犯此毛病的同学如果按照这个偏方用“药”,就有可能收到药到病除的奇效。

二、引用诗文,激发兴趣。

引用诗歌、名言、谜语、故事等,作为开头,犹如在文章中镶金嵌玉,不仅使文章熠然生辉,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马南邮(cun,“村”的异体字)在《事事关心》一文中,引用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的二副对联作开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运用对偶、同字、顶真、层递等四种辞格组成,已经够美的了。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又恰好点出了题目,更为锦上添花。作者别具匠心地引用这副对联作为文章的开头,既收到了新颖别致的效果,又增添了读者的浓厚阅读兴趣。

《蜘蛛》一文的开头,则巧妙地从一则谜语谈起: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这则谜语,既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又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蜘蛛“单捉飞来将”的特性,从而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倒叙起笔,设置悬念。

这种开头的特点在于先将事情发生的结果交待出来,然后再写出事情发生的经过。《一件珍贵的衬衫》(初中语文第二册)的开头这样写道: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本文开篇,以倒叙手法起笔,先交待“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人民总理人民爱;接着以这件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进行概括,突出了全文的记叙中心——人民总理爱人民。开头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人民总理人民爱”和突出全文中心“人民总理爱人民”之后,又用“看到它……”和“捧起它……”设置了如下悬念:为什么每当看到这件衬衫,周总理那光辉高大的形象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为什么每当捧起这件衬衫,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这里所设置的悬念,除了因睹物思人,符合生活的真实之外,更能够吸引着读者爱不释手地读下去。

四、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

人物的活动,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自然环境,而特定的环境气氛,对刻画人物性格又起着烘托作用。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开头这样写道: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

这里描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草地环境。此时的气候十分恶劣:冷风嗖嗖吹来,浓云密布遮天,暴雨夹杂着冰雹倾泻而下。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自然引起对“火”的迫切需要。作为“火柴”的带有者,即小说的主人公“无名战士”来说,用火柴为自己取暖,可以保存生命;如果将“火柴”送给部队,自己奄奄一息的生命就过不了草地。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无名战士”是如何对待仅有的“七根火柴”呢?下文作了顺理成章的交待:

“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如数地交给了卢进勇,让卢进勇把它交给部队。而开头的环境气氛渲染,对刻画“无名战士”无限忠诚革命事业的品质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上文所讨论的,只是作文常见的几种开头方法。然而,不管运用哪种方法开头,都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