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27837000000064

第64章 流言的心理暗示效应——传播扭曲实验——

心理实验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几个人站成一排,甲向乙耳语一句话,乙再传给丙,丙传给丁,丁再传给戊,最后,让戊说出是什么事。

结果,戊说出的话与甲的原话大相径庭,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完全变了样,令人啼笑皆非。

心理规律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常会被层层扭曲,甚至最后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张、增值而非缩小、减值的)。这种现象叫做“传播扭曲”。

生活启示

《青年参考》报2003年5月21日刊登了一篇《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文中说到:

从2001年开始,陆续有20多封举报信寄达报社,称“武汉地区高校学生卖淫、色情陪侍现象严重”。武汉一位教授大学曾对记者说:“再不整治,高校将成为全中国最大的妓院。”知情人透露:“现在武汉地区的女大学生中,至少有8%~10%从事这个行当,如果加上那些只陪聊陪玩不上床的,估计接近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外语、中文、艺术和师范类的学生中更高。”

但是后来,《青年参考》编辑部在中国青年报刊登“致歉声明”,声称该篇报道内容严重失实,特别是关于“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的内容没有任何根据。

生活中许多耸人听闻的事情都是这样,经过调查才证明是子虚乌有,或是经过了夸大和扭曲。这些传闻就是所谓的“流言”。

流言是人们相互传播的提不出任何可信依据的消息。流言本身并不一定怀有恶意,其不确定性往往是无意讹传所致。流言传播的特点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玄,一直传播到面目全非。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减去一些内容,有的则增加一些内容,这种加墨润色使流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流言常常是“传播扭曲”的结果。

具体来说,一些信息之所以被“传播扭曲”,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口头传播中可能存在不准确性,比如发音的近似造成走样。

二、传播的感情色彩造成夸张。传播者如果喜欢一个人,就容易夸张对其有益的信息;若讨厌一个人,就容易夸张对他有害的信息。比如,某名演员因偷漏税而被审查,不喜欢她的人说“好呀,非判15年不可”,传下去,就有可能成了这个演员“被判了无期”!

三、有的人为了寻求刺激或打发无聊而喜欢夸张,传播耸人听闻的消息。在传播时,夸张的表情与语言更能刺激别人,可以使人达到更强烈的自我宣泄与自我实现。

俗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流言的心理暗示效应会使那些不知事实真相的人对一件事作出错误的判断,对一个人给予偏激的评价。有的流言的后果可能很恶劣,比如引起社会混乱或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在职场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各种流言。为了不伤害别人,也为了我们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要远离职场中的流言,既要避免别人传播关于自己的流言,也不要主动去传播流言。

第一,远离那些爱传播流言的人。不要让上司看到你与他们混在一起,即使你并未插言只是在倾听而已。因为即便如此,上司也会觉得你赞同他们的行为,而且会认为你并不值得信赖。

第二,流言止于智者。任何流言蜚语传到你的耳中,都不要让它再继续存在,应该这样对其人说:“哦,我不希望听到任何人再对我讲这样的话”,或“我认为你说的那个人一定不希望这事被人知道”。无论你说什么,一定要将自己从流言传播的恶性循环中排除。如果有必要,就走出那间屋子。

心理智慧一点通

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增减会造成信息的扭曲。对于流言我们要慎重,避免“惹上一身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