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洛夫”钻石又名“海之丽日”,原镶嵌在印度神庙佛像上。后屡次被盗劫转手,身世离奇神秘。
“奥尔洛夫”琢磨成古代的高玫瑰花形,高22毫米、长35毫米、宽32毫米,重189.62克拉。“奥尔洛夫”洁净无暇,十分罕见,略带一点淡蓝绿色,晶体中有几个极小的淡黄色包裹体。由于“奥尔洛夫”这个高玫瑰花的外形与另一古印度名钻“大莫卧儿(即光明之海)”非常相像,而且重量也近似,因此有人认为二者是同一粒钻石。不过根据这两粒钻石的经历和最后归宿大不相同,而且颜色一蓝一红,应该说仍是两粒不同的钻石。
17世纪初,在印度戈尔康达的钻石砂矿中发现一粒重309克拉的钻石原石。根据当时印度国王的旨意,一位钻石加工专家拟把它加工成玫瑰花模样,但未能如愿,使重量损失不少(仅磨出189.62克拉)。这颗美妙绝伦的钻石,后来做了印度塞林伽神庙中婆罗门神像的眼珠。
古印度马德拉斯附近的考维里河中有一个小岛,岛上有座庙宇,钻石“奥尔洛夫”就镶在庙宇中婆罗门神像的眼睛中。在18世纪,一个法国军队的逃兵耍弄阴谋诡计,先讨好庙中的僧侣,当上了这座庙的卫兵之一。然后,他将“奥尔洛夫”在内的两枚被嵌作眼珠的巨钻偷出,以2,000英镑的代价卖给一位英国船长,船长在伦敦将它转卖给一个犹太珠宝商,售价12,000英镑。
后来,它们不知怎么落到伊朗国王纳迪尔手中,将“奥尔洛夫”赐名“海之丽日”。他汲取前代教训,把它们嵌在宝座上,以免被人盗走。纳迪尔死后,“奥尔洛夫”再度被盗。几经转手,被亚美尼亚商人格里戈利·萨弗拉斯买得。1767年,他把它存入阿姆斯特丹一家银行。1772年,他将它卖给他妻子的侄儿、俄国宫廷首饰商伊凡·拉扎列夫。
虽然,“奥尔洛夫”早期的那一段历史可能不完全真实,可它后来的经历,倒是非常清楚的。
1773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戈利高里·奥尔洛夫,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从拉札列夫处买了这粒古印度的名钻,价格为40万金卢布,相当于9万英镑,外加每年4,000英镑的年金。
奥尔洛夫伯爵深深爱恋着叶卡琳娜公主,奥尔洛夫帮助叶卡捷琳娜策动政变,1762年她成功登上王座。成了沙皇的叶卡捷琳娜,无法再继续危险的地下恋情。1773年,奥尔洛夫亲王为了再赢得女王芳心,不惜重金,从波斯商人手上购得名为“海之丽日”的硕大钻石,做为女王生日贺礼。女王万分惊喜,接受钻石却拒绝了亲王的恋情。
伤感的亲王在抑郁和痛苦中度过了余生,终死在一所精神病院。
女王为怀念情人,将钻石“海之丽日”镶嵌在沙皇权杖上,改名为“奥尔洛夫”,以示对情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