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为什么不快乐——个人心态平衡宝典
27964400000019

第19章 谁偷走了你的快乐(3)

在当时,李崇、元融官至尚书令、仪同三司,算是“中央高级干部”了,什么样的场合没见过?什么样的好处没捞过?结果却为了几匹绢帛扭伤了腰,扭伤了脚,颜面尽失而且在太后面前摔了跟头,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实在不值。他们之所以落到这步田地,完全是由于患得患失所致。如果他们不患得患失,怎么会作出如此愚蠢的举动?怎么会惹得太后恼怒,闹出了一场笑话?又怎么会被后人耻笑。

《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森林,止于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曹雪芹的著作《红楼梦》里也说:“眼前有余忘缩手,身后无路想回头。”令人叹息的是,此中道理,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人能悟透?!

古人能悟透的不多,现代人悟透的也不多。

在现实生活中,患得患失者不在少数。人们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往往容易患一种通病:斤斤计较,相互攀比,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综观人间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常理,普通道理,可有些人总是想不通这层理儿,只要涉及到个人利害得失之事,总少不了要去争,要去斗,要从争斗中得到更多。殊不知如此做法,也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烦恼,难以言状的痛苦,排解不掉的忧愁。名利尽管得到,可是人的尊严丧失了,人的洁净丧失了,人的品味丧失了……这样,看来是有所“得”,但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更多?而且这种“得”究竟有什么意义?

前些年,某杂志社编辑部评职称,有一个副编审的指标,竞争者却有三人。这三人中有两个是同一届大学本科毕业,有一个则晚两年,但文章颇有文采,并且有一篇在全国性的评选中获奖。若按照论资排辈,这个副高职称指标要在两位同期毕业者中选出一个;若按成就大小,这个副高指标则第三人莫属。怎么办?经单位领导再三研究,再三斟酌,决定从大学毕业、工作时间长的两位中考虑,那位毕业晚两年的编辑主动放弃竞争,待以后有机会再说。可是,那两位毕业时间和工作年限基本相同者,却争执不下,曾多次对论,各执己见,这是正常现象,并无太多可以厚非的。然而,有一位与领导的私交很好,而且善于溜须拍马,甚至玩阴谋、耍诡计,不只一次在领导面前揭对方的短,夸自己的长,而且说得活灵活现,神乎其神,并且像乞丐讨饭一样讨取名利,像蚂蚁储食一样攒积荣誉。可是明智的人纵有天大的本领和业绩,也尽量避免如此行事。功劳、优点尽可让别人去说,万不可盲目地推荐自己或盲目地夸耀自己,把自己说成是一朵花,把人家说成是豆腐渣,但此人却违反常情,竞愚蠢得这么做了,而且还果真奏了效,最后竟然如愿以偿。消息传出来,大家自然议论纷纷,有的说为了名利,不惜丧失人格总是令人耻辱的;有的说别看他外表上表现为泰然自若,其实内心里没准儿像猫儿抓着似的;还有的说当他得到想要的时,他就已经丧失掉某些人生真正美好的东西……他的所作所为,使得他声名扫地。而那位与他公平竞争不耍花招、不做手脚的人,两年后顺顺当当得到了副高职称,另一位早先明智地退出竞争者,过了三个春秋也顺顺利利的得到理想的职位。这两位当年没评上并获得广泛同情的编辑吃了多少亏呢?不过晚戴副高头衔两三年,少了点工资,可他们不争名、不争利的美德,众人可知。他们都感到自豪的不是因为自己终于得到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把握住了做人的道理。而那位编辑由于采取不正当行径争名夺利,到头来将自己的自由、尊严和人格丧失殆尽。两相比较,孰重孰轻,明眼人不是一目了然吗!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两者总是很难兼顾的。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所拥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对于失去的东西,不要耿耿于怀,老是放不下;对于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切勿不择手段,一味奢求,这是精明、智慧和机智的生活态度。当然,在得失问题上,还要弄懂弄通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正是祸福相依相成的道理。所以对得失,尤其对功名利禄方面的得失,应该淡泊一些,豁达一些,千万不可太介意,太看重。

著名古书《淮南子》中,有一个名叫塞翁的人,对这层理儿看得很深,悟得很透。这个塞翁有一匹良马,雪白的鬃毛,高昂的头颅,雄健得很呢。一鞭扬起,如霹雳弦惊,那马听得飕飕的风丝,便驰骋往还,百里路程,常常一眨眼的工夫便跑完了。人们都说塞翁家里养着个神马,实在比大将军的千里马还跑得快。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这马儿脱缰了,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塞翁的亲朋好友得知此事,都尽力劝慰他,要他不要太伤心,塞翁却丝毫没有忧愁的味道,仍是那样快活、自在,黑黑的眼睛直瞅着来者,笑道:“焉知非福?”不久,那匹马带着胡人的好马回来了。人们登门拜访,祝贺之声不绝于耳,塞翁说:“焉知非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好马失而复得,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哪有不恭贺之理!何况塞翁的儿子喜欢骑马,家有良马,又有好骑手,这能是祸吗?没有料到,有一天,这小子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了一条腿,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很难看。于是,又有人来表示惋惜,塞翁又说:“焉知非福?”一年之后,朝廷下令讨伐胡人,年轻人纷纷被应征入伍,战死者占六七成,而塞翁的儿子是残疾人,得以父子团聚,尽享天伦之乐。

这就是人所共知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失的相对性和得失转化的经常性、不可预料性。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得与失,祸与福总是相依相成的。想通这层道理,对名利问题上的得失,就大可不必斤斤计较了。如果是这样,如果看破了得与失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就会觉得得到了固然好,失去了也无所谓。这样,自然会活得自在,活得安然,活得快乐,明智的生活态度正在于此。

享誉五洲四海的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尼采曾指出,“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过得好的艺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一生的人,他的生活无时无处不充满忧虑,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而在不患得患失中的人,他的生活时时刻刻充满乐趣,因而他的生命则获得久长。精神的力量传递给肉体、感染着肉体,美好的情绪既能使人快乐,也能使生命延伸。所以,就让活得长久、过得快乐的艺术成为每一个人的座右铭吧,它可以使一个人整个生活充满乐趣。

10.不为贫穷而自卑

金钱不是万能的

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适当的生活享受,是人的本性。但凡事有度,如果过分或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不要以为金钱越多越好

以为钱越多越好的人,把挣钱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目标,以为只有挣到更多的钱,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幸福快乐。但往往事与愿违,钱是越赚越多,生活却依旧如故。其中的原因何在,令人深思。

日本近来有一公司总裁自杀身亡,而此时他的事业却是如日中天,公司在他的领导下也是一片繁荣景象。他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成功男人的表率,并由于其严谨的生活作风、节俭的生活态度而备受好评。按理说他应生活得很幸福。但他却在遗言中写道:由于幼时贫困的生活经历,他对金钱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对任何赚钱的机会都不会放过。这一点并没有随其生活的富裕而有所改变,反而更为严重。虽然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却毫无成就感,他对有一些机会从他身边溜走感到寝食难安(虽然他也知道有时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这样,他整日生活在追逐金钱的巨大压力及追而不得的懊恼中而不能自拔。最终,不堪重负的他选择了自杀,以求永远的解脱。

这个总裁的悲剧在于对金钱的追求不能适可而止。其实,“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永无宁日”。快乐来自于“适可而止”,过分的追求则是不快乐的根源,无休止地得陇望蜀常会使人陷入痛苦的深渊。如果这个总裁能认识到这一点,适当节制自己已经“病态”的心理,适当地转移自己的视线,他可能就不会走上绝路。

正确看待金钱的作用。金钱虽然不可少,但并不一定越多越好,追逐金钱更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还有许多更有意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如果“一钱障目”,不见生活,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金钱不一定能带来快乐

现代社会,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许多人心中有了“金钱能带来快乐”的不正确的心态,并导致了生活中一幕幕悲剧的发生。

内蒙古包头市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改革开放后,周某凭其灵活的头脑、过人的胆识,很快成了先富起来群体中的一员,成为闻名一方的大款。由于各方面因素,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成了“黄金王老五”。有了钱以后,他开始寻求伴侣。但许多女孩与他接触不久就离他而去,能留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爱慕虚荣的女子。久而久之,他失去了追求真爱的信心,转而频繁出入娱乐场所寻求短暂的刺激与所谓“快乐”。但每次一掷千金、疯狂作乐以后,他却陷入更深的空虚和苦闷当中。久而久之,他染上了毒品,开始在吸毒中寻求那种“梦幻般的感觉”。最终,吸毒吸得倾家荡产的他自杀于家中。

周某的悲剧就在于他不能正确对待感情生活中的问题,错误地认为金钱可以带来快乐,可以通过金钱买来的所谓“快乐”弥补感情生活的不足。其实,期望用金钱换取永久的快乐是愚蠢’的,一味享受物质的人,沉淀的只是空虚的浮华,不会有精神上的自由,不会有心安理得的快乐。

金钱除了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外,在人的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金钱带来的只是感官的刺激,是短暂的快乐。在这之后,却会使人陷入更深的空虚与无聊之中。

这一现象多发生在低收入者身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有这种心态的人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有这种心态的人由于收入微薄、生活窘困而自觉低人一等,转而想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窘迫的生活状况,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所谓“自尊心”,以致造成不良后果。

某高中学生小明,原来家庭条件尚可,学习成绩也说得过去,和同学们关系也处得不错。但自从父母下岗以后,他却发生了变化。在对父母的下岗讳莫如深的同时,为维护自己的面子用父母所节省下来的钱买漂亮的衣服,所以同学们一直对他家里的情况毫不知情。但没想到一次意外的体检却使其天机泄露。由于事前未通知,他毫无准备,在脱衣服称体重的时候,他那双已开“天窗”的袜子使得他一直低着头。特别是听到有同学说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候(事后调查得知别人根本就不是针对他说的),他更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事后,心理极度失衡的他把怨气全撒在班主任身上:要不是他忘了通知,怎么会出这种事呢?他在一个夜晚用刀把班主任刺成重伤,最后被绳之以法。

小明的悲剧就在于其过分为贫穷而自卑。本来,父母双双下岗是一件令人同情的事,只要他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人都不会看不起他(他们班另外还有下岗职工的子女,学校也开展过给下岗职工子女送温暖的活动)。可悲的是,他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最后酿成大祸。

贫穷不可怕,世界上的穷人多的是,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穷”,这种“贫穷”才是最致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出身,即使出身贫寒,只要行得正、走得直,照样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再说,也完全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处境。

11.莫与别人比物欲争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