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人与自然的奥秘
28054300000020

第20章 生物奇观(1)

在非洲马达加斯加的一个地方,有一种会吃人的树。它的形状像一棵巨大的菠萝,高约10尺,树干呈圆筒状,枝条如蛇形,因此当地人称它为“蛇树”。这种树极为敏感,当鸟儿落在它的枝条上,很快就会被它抓住。蛇树为什么会“吃人”,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考证。不但有吃人的树,还有会说话的猫和猩猩,会飞的狗。竟然还有的动物会集体自杀,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动物“气功师

在非洲的赞比亚,有一种会“硬气功”的老鼠,当地的土着居民管它叫拱桥鼠。这种鼠大的有500多克重,如果有人用脚踩它,它就用锁骨抵在地上,拱起脊背,全身“运气”,施展出它奇特的“硬气功”。一个60公斤重的人踩在它身上,等于是它体重的100多倍,但拱桥鼠却一声不吭,像没事儿一样。就是使劲儿用脚踩它,它也绝不叫唤一声。等到人把脚抬起来,压力消除的时候,拱桥鼠立刻就会逃之夭夭了。

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地区,更是“藏龙卧虎”。这里生活着一种绿色的“气功蛇”,它的“气功功夫”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种蛇类“气功大师”艺高蛇胆大,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喜欢从草丛里爬到光滑的马路上,大模大样地乘凉。当卜载重汽车开过来的时候,它虽然3T先感觉到地在颤动,但它绝不会爬走逃命,而是鼓起肚子里的忙气囊,并且快速把气体输送到全身,等汽车轮子从它身上轧过去之后,这位“气功大师”才得意洋洋地爬走。1除了陆地上的动物以外,有些海洋动物也是了不起的“气功大师”。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种叫海刺猬的海洋动物。它浑身长满了长刺,平时这些针刺都顺贴在身上,可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它全身的刺就会根根倒竖,特别锋利。另外,在当地海域还生活着一种斜齿鲨,十分凶猛,常常把海刺猬当作美食吞下去,有时J候能一次吞下10只海刺猬。但灾难也跟着来临,海刺猬被吞进鲨鱼肚子以后,就会运“气”发“功”,把身上的长刺倒竖起来,就像一根根锋利的钢针,在鲨鱼胃里猛攻猛刺,直到把鲨鱼的肚子刺破。死去的斜齿鲨,反倒成了海刺猬的美味佳肴了。

看起来,气功并不是我们人类的专利,在动物世界里也有不少天生的“气功大师”呢。它们的奥秘在哪里至今仍然是谜,但生物学家们正在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知道答案。

禁圈之谜

凡是看过《西游记》的人,一定都知道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禁圈”的故事:妖魔鬼怪无法进人圈里,唐僧等坐在圈里安然无恙。也许这个故事的灵感很可能是源于貂熊的“禁圈”。

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的林海深处,生活着一种既像紫貂、又似黑熊的动物,这就是貂熊。它有一个异乎寻常的本领,每当饥饿时,它会用自己的尿在地上撒一个大圈,凡是被圈人圈中的小动物如中魔法,竟不敢越出圈外’只能呆在圈内一动不动,乖乖地等待貂熊来捕食。更为奇怪的是,圈外的犲狼虎豹等野兽,也不敢撞人圈内。因此这个“禁圈”具有了捕食与自卫的双重职能。

然而,貂熊的尿液中究竟含有什么成分’为何具有如此魔力?至今还是个谜。

科学家们发现,从脊椎动物的鱼、鸟到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甚至某些无脊椎动物都有画圈本领。

雄性棘鱼平时是成群生活的,但到春天棘鱼繁殖时期,它们的性格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一条雄棘鱼会撵走附近的其他雄棘鱼,把周围场所圈占,成为“圈主”,并在其中筑巢。若其他雄棘鱼游近时,对圈占界线监视甚严的“圈主”便立刻竖起背脊上的棘,迎上去决斗,以扞卫自己的“领土”。格斗是在圈占的边界附近进行,“圈主”很少游过边界进行追击,不过并不是所有棘鱼都不能进入圈内,画圈的雄棘鱼只攻击外来的雄鱼,而对外来的雌性棘鱼却格外欢迎,它们能友好相处,从不攻击,真是典型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有人曾目击一条1米多长的麻蛇顺葡萄藤滑行而下,这时一只黄鼠狼突然窜出,绕蛇一圈,然后退去,蛇立即停止滑行,只能呆在原地吐舌头。几分钟后,5只黄鼠狼相继窜来,各叼一段蛇肉扬长而去。

田螺也有这种“特异功能”,曾有人报道,水田中一只田螺绕螃蟹画了一圈,这只螃蟹便呆着不动了。几天后螃蟹腐烂,终于成了田螺的美食。

动物的“怪圈”生动有趣,其间奥秘令人不解。不过从大量的事实可以看出,画圈并不是动物对空间本身的欲望,而是根据生活需要产生的一种本能。它们或是像貂熊一样,通过画圈以取得食物,并保证摄食的安定性·’或是像雄棘鱼一样,通过圈占以招徕异性,进而生儿育女,繁殖后代。

总之,动物具有这种深刻生态学价值的本能,是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的。

动物集体自杀之谜

人们知道,每年总有上千头鲸鱼拥上沙滩集体“自杀”的事件。例如,1946年10月10日,835头虎鲸凶猛地冲上了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城海滨浴场,结果全部死亡,尸体几乎布满了整个浴场。又如,1979年7月16日,在加拿大欧斯峡海湾的沙滩上,躺着100多头鲸的尸体。那天,当这批前来“自杀”的鲸突然从海中冲向沙滩时,渔民们驾着渔船,开起水龙头,想阻挡它们冲上沙滩;他们还用绳索,把一些已经冲上沙滩的鲸拖回海里。可是,毫无用处!再如,1980年6月30日上午,有58头巨鲸游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海岸西尔?罗克斯附近的特雷切里海滩死亡。

除馆以外,还发现过乌贼“自杀”事件。1976年10月,在美国的科得角湾沿岸的辽阔的海滩上,突然涌来成千上万的乌贼,它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登上海岸集体“自杀”,尸体布满了沙滩,目睹者惊恐万分,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无能为力。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11月,乌贼集体“自杀”事件,沿着大西洋沿岸往北蔓延。有时一天竟达10万只之多!这场巨祸一直延续了两个多月,直到12月中旬才戛然而止。

1905年的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印度贾廷加村失踪了一头水牛,醒来的村民们点着火把四处寻找。突然间,他们的周围落下了成群的鸟来,有的还直往火把上扑。饥饿的村民们被这突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他们纷纷对天祈祷是神送来了这些鸟,帮助我们解除饥饿。”从那以后,每逢刮风下雨的晚上,村民们就举着点燃的用长长的竹竿做的火把,等待着那些扑火的鸟群的来临。

说来也怪,每当这种时候,总有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儿,对着火把猛扑过来。许多当即死亡,有的幸存者也不再飞走,静静地让人们捕捉宰杀。

鸟类为什么要集体自杀?;多年来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近年来’印度动物研究所和阿拉姆邦林业局,为了揭开鸟类自杀之谜,在贾廷加村附近设立了一个鸟类观察中心,修建了一座高高的观察塔。他们收集到飞到这个村庄寻死的鸟共有18种,有牛背鹭、王鸠属、绿鸠属、啄木鸟和4种翠鸟等。观察中心还在这里修建了鸟类图书馆和饲养场,他们把捕捉的活鸟弄来饲养。奇怪的是,来寻死的鸟拒绝进食,在两三天内均死亡。

目前,对鸟群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倾向性的意见认为:发生这种现象可能与贾廷加村的地理位置有关。实验表明:黑暗、浓云密雾、降雨和强烈的定向:风,是这些鸟类诱光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倾向性的意见是否正确,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去进一步的探索和证实。

与海洋动物——鲸冲上海滩相反,陆上动物——旅鼠奔入大海“集体自杀”,也是人们极感兴趣的一个谜!

1868年的一天,一艘轮船在挪威以北的大西洋海面上突然搁浅了。船上的人们惊奇地呼喊询问,不知所措。船长登上船桥——天啊,这哪里是搁浅啊?海面上黑压压的一片竟是蠕动着的老鼠!它们跑到大海里来干什么呢?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鼠类简直铺盖了海面,层层叠叠,连这硕大的轮船都无法前进了。它们不顾没顶之灾,争先恐后,前仆后继,随波逐浪地前进,这是为何呢?

原来,这些鼠类是生活在挪威、瑞典等国家的一种旅鼠。平时,它们生活在深山里,吃食草木,逢饥荒时,数以万计的旅鼠,从四面八方、漫山遍野而来,方圆几百里都成了它们的天下。它们跋山涉水,逃荒他乡。旅鼠过处,数万亩的植物、谷禾被洗劫一空。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曾发生过13次规模宏大的旅鼠向死亡的大海进军。挪威的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旅鼠每隔三四年便向海洋进军一次,直至全部葬身海底方告结束。

旅鼠为什么要定期地导演这场投海悲剧呢?它们又为何没有灭绝呢?有些生态科学家认为,旅鼠的生殖能力很强,鼠仔42天即可成熟,又可马上生殖大批的鼠仔,母鼠每年产仔七八次。经过四五年的繁衍,旅鼠家族便又繁盛起来,又开始了向海洋的大进军。然而,另有一些地理学家说,古时波罗的海与北海都比现在窄,旅鼠便泅水过海寻觅食物。考古学家发现,远古时候,挪威旅鼠曾经在不列颠海岸以南出现。它们在远征大西洋的时候,又老在一定的海面上绕圈转游,仿佛在寻找它们世代居住的故乡。为此,有人提出这样的猜想:挪威旅鼠千里迢迢寻找的正是已经沉没的古大陆——大西洲。

总之,旅鼠为什么定期导演投海悲剧,目前还没有个完满的答案。一些动物的集体自杀之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是龙或是鸟的中华龙鸟

1996年末到1997年初,世界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中国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出土的一只“最原始的鸟”——中华龙鸟。中华龙鸟的研究者、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研究员指出,这只带“羽毛”的化石是鸟类的真正始祖,其时代为侏罗纪晚期,它的特征证明,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

然而几乎就在同时,1996年10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刊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研究员在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第56届年会上公布了一只同样产于四合屯的“带羽毛的恐龙”的照片,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上述的这些报道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了轰动。

许多科学家纷纷发表评论,就中华龙鸟的时代和分类地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经考证核实,“中华龙鸟”和“带羽毛的恐龙”确实都来自辽宁北票四合屯。化石均产出于一层2米—7米厚的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的页岩中,这层页岩在整个地层中则位于一大层厚厚的被地质学家称为热河群义县组的地层的下部。

而且,‘‘带羽毛的恐龙”实际上是“中华龙鸟”化石标本的正模,二者是某种动物的同一个

个体。

它原来是被四合屯的一位农民挖掘出来的,从化石的中间沿着岩层的层理分成了两块(正模和负模)。

随后,正模被陈丕基研究员得到,负模则被季强研究员得到。

研究证明,中华龙鸟的形态特征和身体大小与产于德国的一种小型的兽脚类恐龙——美颌龙相似,它们可以被归为一类。

中华龙鸟是两足行走的动物,成年个体可以长到2米长。在它的背部,有一列类似于“毛”的表皮衍生物。

—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原始的“羽毛”,因此,中华龙鸟应该是一种原始的鸟;另一些古生物学家则认为,这种皮肤的衍生物不具备羽毛的特征,而类似于现代的某些爬行动物(例如蜥蜴)背部具有的表皮衍生物结构——角质刚毛,也可能是纤维组织。

从化石骨骼来看,中华龙鸟拥有很多典型的恐龙特征:它的头骨又低又长,脑壳(解剖学上称为脑颅)很小;它的眼眶后面有明显的眶后骨下巴(解剖学上称为下颌)后部的方骨直;它的牙齿侧扁,样子像小刀,而且边缘还有锯齿形的构造;它的腰臀部骨骼(解剖学上称为腰带)中耻骨粗壮,向前伸;它的尾巴相当长,有60多个尾椎骨,尾椎骨上还有发达的神经棘和脉弧构造;它的前肢特别短,只有后肢长度的三分之一,前肢的特征显示它的生活时代要比德国的美颉龙晚。陈(丕基等研究人员在1998年1月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认为中华龙鸟是一只小型的兽脚类恐龙。当然,根据生物命名法则,季强最初给它定的名字“中华龙鸟”则依然使用。

古生物学家们对中华龙鸟身上的似毛表皮衍生物的功能进行了讨论,一些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表明性别的“装饰”物;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一种保温装置。后一种解释似乎是更为合理的,因为小型的恐龙和小的始祖鸟为了高效力的活动应该需要具备高的新陈代谢率,因此也就需要保持体温。由此推论,中华龙鸟身上的似毛表皮衍生物表明,小型的恐龙有可能是温血动物(也就是恒温动物)。也有一些古生物学家推测,这种“毛”是羽毛进化过程的前驱,因此称其为“前羽”。目前,古生物学家还在使用新的方法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有趣的是,在中华龙鸟的化石骨架中,发现它的腹腔里有一个小的撕蜴化石。显然,这只蜥踢是中华龙鸟捕获后吞下的猎物。

至于中华龙鸟的时代,近来根据对其产出地层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基本上把它确定为白垩纪早期,距今大约13亿多万年前。

那么,中华龙鸟究竟是恐龙还是最初的鸟,两派科学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地球最大肉食动物化石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德国古生物学家日前在墨西哥阿拉蒙布里地区挖掘出了一具可以说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肉食动物的完整化石。科学家经过鉴别,认为它可能正是15亿万年前统治着海洋的最可怖的食肉动物——绰号为“深海怪物”、“海洋霸主”的“里奥普鲁顿·菲洛克斯”。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艾博哈德·弗雷负责领导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挖掘工作,他对记者称:“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第一具‘里奥普鲁顿’完整化石,因此,这绝对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发现。”

“在侏罗纪时代,没有任何其他海洋生物可以逃脱‘里奥普鲁顿’的掠食和追捕。当它掠食时,有时它甚至不咀嚼,而是将猎物整个一口吞下。这是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体积最庞大的食肉动物种类,如今发现了它的完整化石,我们完全可以藉此成功地还原出这个可怕生物的原型,看看它到底像什么。”

尽管从19世纪以来,古生物学家们就从一些零星的化石骨骼中意识到了“里奥普鲁顿”的存在,然而却从来没有发现一架完整的“里奥普鲁顿”化石。古生物学家们期望从这具化石身上了解到“里奥普鲁顿”的众多秘密,包括它的最后一顿晚餐内容以及它的死因等。研究人员在它如一辆小汽车一样大的头骨上发现了一个大洞,他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正是导致这只“里奥普鲁顿”丧命的原因一当它掠食时,也许不慎遭到了猎物临死前的凶猛反击。

当艾博哈德·弗雷博士的工作小组从土壤中挖掘这具化石时,有几名工作人员甚至被该化石的锋利牙齿划伤。比较一些此前在蛇颈龙化石骨骼上发现的被咬伤痕,科学家们发现这些伤痕与“里奥普鲁顿”的齿印非常接近,这意味着“里奥普鲁顿”也以某些蛇颈龙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