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人与自然的奥秘
28054300000031

第31章 科学求索(4)

原来,劳斯在战斗中以城堡为掩体,可是炮火击中城堡,把他埋在了其中,好在城堡中有水和食物,就这样活了两年……是谁让梅娜做这个怪怪的梦,并且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谁说得清楚呢?这就是神奇的人类预感!

之四:梦中的灵车救了她在美国与林肯预感自己要死的故事一样神奇的要算罗兹德荪小姐啦,只是林1肯有了预感而不预防导致被枪杀,罗兹德荪有了预感而有预防所以获救。

罗兹德苏小姐住在圣路易。有一次她去芝加哥,途中访问一位住在距芝加哥30公里左右的农村朋友。她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

这是一个月色皎洁的美丽夜晚,卧室外的挂钟闷声闷气的“兵——”“乓——”打过了12点,这时,从外面的沙石路上传来“嗒嗒”的马蹄声音。

“深更半夜里,有什么客人来呢·”罗兹这样想着,站了起来。她从窗帘之间的缝隙向外望去。走在沙石路上的,是一台灵车。车上面没有棺材,却挤满一车人。马车走到罗兹向外窥视的窗下,赶车人用劲一挺腰,转向这个方向走来。

这是个外貌多么可怕的男人啊!罗兹感到毛骨悚然,缩首畏惧起来。只听那个男人喊道还能坐一位呀!

他的声音何等清晰!罗兹忙拉上窗帘,跑到自己床上,用毛毯把头蒙起来……次日早晨,罗兹虽然明白自己昨夜的“所见所闻”其实不过是一个梦,但仍感到心有余棒,匆匆告别再三挽留她的朋友,离开这个房间走了。

罗兹到了芝加哥,去一家大商场买东西。来到商场最顶层的罗兹,正赶上向下层去的电梯要开,她很想坐电梯下去。由于电梯挤满了人,所以她有些犹豫,电梯服务员看出她的心意,就对她说:“还能坐一位呀!”

“啊?!”这与昨夜那位男人的话怎么一模一样?罗兹犹疑起来了,“算啦,我走下去吧。”这样说着,她向楼梯的台阶口走去。这时,忽听当一声巨响,电梯在人们的悲惨叫声中像流星陨落一样,坠到底层的地面上。电梯坠毁,乘客全部遇难。

而罗兹则由于昨夜中那奇怪的预兆,幸免于难了。

梅娜有了关于男友的预感后,千辛万苦让预感变为了现实,相爱的人终于能团聚。罗兹小姐不忽视自己的预感,最后幸免于难。这就是被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的预感能力,梅娜和罗兹就属于具有预感能力的人。其实,正如荣格所说,预感能力是一种天生或自发的能力,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具备。

人类自身,特别是大脑的奥秘如同宇宙一般深邃’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一定能发现越来越多,挖掘激发出更多的潜能。

神秘的记忆移植

传统心理学将人们在过去生活中不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称为记忆。另一种关于记忆的说法是来自认识心理学,其观点是:信息的输人、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就是记忆。一个正常成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重约11400克。大脑最重要的部分是大脑皮层,它厚约13毫米一5毫米,若是将它全部展开,面积可达7200平方厘米,它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器官,其结构和功能相当复杂。那么,是大脑的哪个部位将输人的记忆信息储存起来了呢?记忆可以移植吗?

在科幻电影中有移植记忆的情节,将一个人的记忆通过某种仪器移植入另一个人的人脑当中,植人者不但拥有了前者的全部记忆,而且也可以将许多知识、技能同时植人其脑中。那么,这种出现在电影中的神奇景象是否也会出现在我们的现实当中呢?

另外,究竟移植记忆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假如可以移植记忆,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一定会成为第一批试验者之一;假如可以移植记忆,我希望烦恼永远离我而去,让快乐始终充满我的脑海。如果记忆真的可以成功移植,这项技术,将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将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荷兰化学家戴维德曾尝试在老鼠身上进行移植记忆的实验。他将从某只老鼠的大脑中分离出的一些记忆物质’移入另外一只老鼠的大脑中,实验结果表明,接受移植的老鼠的记忆状况和感受能力都有所改变。整个欧洲因为此项实验的成功而轰动,实验得出的结果也令科学家们激动万分。

早在1978年,原联邦德国生物学家马田就开始尝试给蜜蜂进行换脑实验。他首先选择培训对象,让两只健康的蜜蜂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从蜂房飞出,然后让它们飞到另一个蜂房,在那儿放置了一碗蜜糖让其寻找。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两只蜜蜂便形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都要飞出去一次的习惯。这之后,马田将它们脑神经中的一点物质取出,并将这些物质分别注人两只未经过任何训练、的蜜蜂的神经组织中,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两只小家伙每天也在相同的时间飞到另一个蜂房中寻找蜜糖,如同前两只经过培训的蜜蜂一样。由此可以证明,前两只蜜蜂的记忆被移植到了后者的脑中,移植记忆的实验成功了。

在对动物进行的脑移植试验过程中,科学家们受到启发:记忆的传递完全可以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并能够实现在不同大脑之间的相互交换。

从以上两例实验的成功中能够推断,人的记忆从理论上也可同动物的记忆一:样进行移植。当然,科学家们若想从一个人的脑中取出一些记忆物质植入到另一个人的脑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其他的一些模式,如把一个人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完全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科学家能够把一个人的大脑活动情况通过某种仪器记录下来,然后如同给电池充电一般,再通过另一种仪器将这些信息输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使此人也获得该信息。这种模式被科学家们称为“充电”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模式也被科学家所采用。

科学家的目的是希望找出一种获取知识的突破式新方法,让我们从书本知识与共享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脑资源共享的时代。其实,移植记忆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加深对大脑这一神秘的意识载体的了解’使人类令向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更深层次迈进。

古头盖骨上的手术痕迹和奇怪“弹洞”

19世纪60年代,美国外交家、人类学家斯奎尔在秘鲁发掘到一个石器时代人的头盖骨,它的上面有两条切割得非常精确的平行细沟槽,另有两条槽与其相交,四条沟槽围住那块完整的头骨,显然是曾被人打开过。于是,一宗史前的脑外科手术遗迹被发现了,这种开颅的方法现在叫作环钻术。经最有权威的人类学家布洛卡博士实验,证实颅骨是远古那个人活着的时候被打开的,并断定切口周围的骨头有感染迹象,病人在开刀后大概只活了15天。

其后20年,从俄国的西部到大西洋沿岸的各处考古场,都发现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施用环钻术做手术的证据。这些颅骨上的切口的形状和大小不尽相同,最多见的是圆形、椭圆形、菱形和四方形。更令人惊讶的是,1936年在巴勒斯坦发现的两个开颅颅骨,上面的割锯方式竟与远隔重洋、在秘鲁所发现的那个完全一样。

史实证明,直到20世纪初,太平洋各岛国仍有人采用环钻术做手术。有鉴于此,人类学家向现代“石器时代”的钻脑医师提出几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这样做手术的过程中,医师是如何对付病人流血和减除其痛苦的呢?

原来,这些岛民和史前的钻脑医师一样,对人脑的功能一无所知,因此做起手术来毫无顾忌。他们看见有人因脑部受伤而昏迷,便想清理伤口和取出嵌人里面的颅骨碎片。他们认为痉挛、头痛、昏睡和抑郁症都是因为颃内存在有害的东西而引起的,必须把它们清理出来才能痊愈。当时做开颅手术非常普遍和经常,从6岁至60岁的男女都有,有一个颅骨上面竟被开有7个圆形切口。

但从术后颅骨切口愈合的例子看,石器时代的环钻术成功率非常高。据统计,波兰和捷克出土的一批颅骨,80%以上有愈合迹象。在美洲发现的颅骨上的214处环钻痕迹,近56%显示完全愈合,16%显示部分愈合。而在近现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环钻术的成功率充其量还超不过25%。

石器时代的人类是怎么进行这么精细切割的呢?经研究证明,实施这种手术时,最常见的办法似乎并不是锯开,而是沿着所要切开的直线或弧线,多次用压力刮削。手术时间一定很长,因为薄薄的石刀片如果受力太大,刀刃就会崩裂,并会在伤口内留下碎屑。现代外科手术靠麻醉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靠抗菌素来预防感染。而从石器时代这些病人的生存率来看,史前人类较现代人在忍痛和抗菌方面的能力要强得多,感染的迹象极为少见。另外,人类学家还发现了原始人类用植物制成的止痛剂和各种草药,这些也有镇痛的效能。

在俄罗斯西瓦湖附近,人们掘出了一个距今4000年的女尸。她的头部有个约06厘米长的伤口。科学家们发现,伤口处塞入了一小块动物骨头,并已经和女尸的颅骨重新愈合在一块了。这表明,人类在4000年前,就已成功地施行过外科手术。

在另外发现的一个头烦上,科学家们发现它那更大的裂口,是古人施行开颅手术后留下来的。

到底4000年前医生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施行手术的?这正是现在人们要寻找的答案。

1921年,科学家们在赞比亚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颅,据考古学家们分析,它属于尼安德特人头颅,生活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欧洲、北非及西非的一个族类,距今至少已有数万年了。奇怪的是这个头颅的左边有一个圆孔,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分析及考证后认定这个圆孔是由高速冲击物所造成的。如果以现代人的科技而言,只有子弹才能造成这样的创伤。

头颅发掘的地点加深了这个谜的疑问,它是从离地面60英尺深的地下发掘出来的。这就是说,如果死者属于数个世纪以前的人,当时的枪械又是首次传人中非的话,它是不可能埋在这么深的地底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