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人与人之间不断竞争而产生和强化的。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更需要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手段,才能拥有。
树立“领导”的形象
一个君王想统治好自己的天下,就要在人民面前做出榜样,树立良好的形象;一个大臣想在朝中飞黄腾达,就要在群臣中树立威信,被大家称道、佩服。其实做人也是一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若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对身边的人将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
刘秀树立威信笼人心
公元前二十七年,赤眉军的樊崇、刘盆子投降,刘秀对他们说:“你们过去大行无道,所过之处,老人弱者都被屠杀,国家被破坏,水井炉灶被填平。然而你们还做了三件好事:第一件是攻破城市、遍行全国,但没有抛弃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刘氏宗室为君主;第三件事尤为值得称道,其他贼寇虽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机时刻都是拿着君主的头颅来投降,唯独你们保全了刘盆子的性命并交给了我。”于是,刘秀下令他们与妻儿一起住在洛阳,每人赐给一区宅屋,二顷田地。
刘秀极善于调解将领之间的不和情绪,绝不让他们相互斗争,更不偏袒。贾复与寇徇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刘秀则把他们叫到一起,居间调和,善言相劝,使他们结友而去。对待功臣,他绝不遗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虏将军祭遵去世,刘秀悼念尤勤,甚至其灵车到达河南,他还“望哭哀恸”。中郎将来歙征蜀时被刺身死,他竟乘着车子,带着白布,前往吊唁。刘秀的这种举动虽然很可能是作秀,但确实赢得人心。
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慎一日,等等。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始终如一地自戒戒人,这种用心良苦的告诫,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封建官场的习气,但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笼络人心,他把战败部队的投降将领封为列侯。但是这些投降将领并不安心,老担心刘秀总有一天会收拾他们。刘秀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让他们各回原来的军营统帅部队,然后自己骑着马,只带几个随从,到各军营去检阅。
投降的将领见刘秀这么信任他们,都很感动,在一起议论说:“萧王这是把一颗真心放到别人的肚子里,也就是推心置腹呀!我们能不为他拼死效力吗?”从此都一心向着刘秀了。
刘秀通过自己良好的形象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也赢得了臣民的心。
康熙作秀感化知识分子
康熙即位后,着手感化汉族知识分子。他颁诏天下,令地方官员举荐有才学的明朝知识分子遗老遗少,让其当官。但是,此举收效甚微。
这时候,陕西总督推荐了关中著名的学者李喁,可是,这个李喁以有病为理由,坚决不肯入京做官。在对他的态度上,康熙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恭敬,派大吏们不断地看望他,等他病好了催促入京。
大吏们天天来催促,可是李喁卧在床上,十分顽固。这些官员怕因此自己的乌纱帽不保,就让人把李喁从家里一直抬到西安,督抚大人亲自到床前劝他答应进京。不知道这个李喁哪根筋不对,竟然以绝食相威胁,还趁人不注意要用佩刀自杀。大吏们没办法,只好把这些事情上报康熙。康熙再一次表现出了一代大帝的气概,一点不生气,而是吩咐官员们不要再逼他。
1730年,康熙西巡到西安,让督抚大人转达了自己的看法,说李喁是当代大儒,想要亲自前去拜访他。
这个面子,康熙皇帝给得实在是太足了,可是,李喁却仍以有病无法接驾婉拒。康熙帝没因此而大发雷霆,反而和颜悦色地表示没有关系,并真的去李喁的邻境,放风说要亲到李喁家探望病情。
其实,李喁早已臣伏于清朝了,只是被虚名所累,而且以前自己的姿态做得太高,一时没办法下来。于是,李喁忙让自己的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见康熙,这实际上已表示向康熙“臣服”,既表示他是大明臣民不能跪拜康熙,又表示他的儿子是大清臣民,可以跪拜康熙。这李喁虽然顽固,倒也知道回转,他这样一转换,儿子和老子分得清清楚楚,既保住自己的脸面,又得到实惠,康熙也依然不怒。
康熙召见李喁的儿子,得知李喁确实有病,也就没有勉强,于是对李喁的儿子说:“你的父亲读书守志可谓完节,朕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并手书诗帖以表彰你父亲的志节。”并告诉地方官对李喁关照有加。
其实,作为一个功盖千秋的大帝,康熙也未必就那么看重一个老学究的什么才华。举国上下,什么人才没有,不见得李喁就那么无人可及。他是想通过对李喁的干般好,而让天下的汉族知识分子看一看,自己对他们就是这么一个谦和的态度。康熙帝如此做法说到底就是糊涂大法,笼络人心。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汉族知识分子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他们崇尚择明君而事,康熙的作为恰恰是明君所为。康熙就这样树立了礼贤下士的形象,收拢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忠心。
大智慧:谋权为其掌权,掌权希望固权。固权须恩威并施,须韬无光晦,须左右逢源,须天地人和。
委曲求全才能后发制人
结交朋友,为拉拢人才,有时也不妨放低姿态,委曲求全。有时就算你位高权重,也应摆出一副谦恭诚恳的样子,这样那些凡夫俗子还不受宠若惊,感恩戴德?装一回糊涂,降低点身份,无失大节,却能挽回大局,何乐而不为?
冯谖助孟尝君烧契买义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贫困得不能自己养活自己,然而他却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托人把自己推荐给仁慈而好客、门下食客三千的孟尝君,情愿寄居孟门下讨一口饭吃。
有一次,孟尝君准备到薛地去收债,但薛地人民贫困,债的确不好收。于是,孟尝君贴出一张告示,问门下客人:“谁熟悉会计,能为我到薛地收债呢?”
冯谖签名说:“我能。”
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前往薛地。妈谖到了薛地,非但没收债,反而,把所有的契约都烧掉了,并说这是孟尝君体恤爱民,希望老百姓放心耕种,安居乐业。于是薛地的人民都对孟尝君万分感激。孟尝君未料到冯谖一分钱都没给他收回来,十分不快。冯谖却对他说:“我这是用债券替您买来仁义,是用您有余的收买您不足的,您一点损失都没有啊!”孟尝君心想已然这样,无可挽回,也就没有计较。
过了一年,新王即位,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大臣当作臣子”为由,把孟尝君放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去。当孟尝君距离薛地百里时,百姓已扶老携幼,在路上迎候孟尝君了,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当年孟尝君烧契恤民之举。孟尝君回头感慨地对仍然追随他并为他赶车的冯谖说:“先生为我所买的仁义,竟在今日看到了。”
孝庄皇后屈己劝降洪承畴
皇太极与明朝连年交战,1642年俘获了明朝的著名将领洪承畴。洪承畴以善战和忠诚闻名于天下,皇太极考虑到夺取中原必须重用汉人,就派人劝降,但洪承畴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坚持绝食,拒不投降。
皇太极为了劝降洪承畴费尽心机,但毫无结果。于是用重金收买与洪承畴一同被俘的仆人金升,金升深知洪承畴的弱点,献计以女色打动洪承畴。
一个又一个绝色美女前去侍候,但洪承畴竞毫不动心。孝庄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心为皇太极立一功,亲自去劝洪承畴。以皇后这样的身份去侍候一个降将,似乎有失身份,而且男人天生的妒忌心使皇太极很不愿意,但孝庄一番表白,使皇太极豁然开朗:江山事大。皇太极就同意了孝庄的要求。
正在绝食的洪承畴身体虚弱,在监狱中茫然地注视着窗外。突然,他只觉得眼前一亮,一个女子走进室内。又一劝降的美人计,洪承畴心想。但这个女子一到跟前,一股幽香沁人心脾,她天生丽质,皓齿红唇,美目含情,娇艳欲滴,不同凡人。一声“洪将军”温存委婉,让人心动神摇。如此端庄秀丽、婀娜多姿的女子令洪承畴惊异了”特别是她的气质,令人敬慕,与前几天那些庸俗不堪、恬不知耻、故作多情的女人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洪将军为国尽忠,令人敬仰,难道您不先喝一点汤水再慷慨捐躯吗?”孝庄后双手递上参汤。
面对如此美丽的女子,话又说得如此得体,怎么能拒绝?即使出于礼仪,也不能拒绝。洪承畴接过参汤。喝了起来,这一喝,要想死可不容易了。坚强的堤坝,打开了一个缺口,洪承畴的感情就奔流而下。
以后几天,孝庄为洪承畴端酒送饭,悉心侍候,二人已无所不谈。洪承畴视孝庄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感慨自己命运多舛,将赴刑场,否则,拥此美人,实乃人生之乐。
孝庄看火候已到,就按预定计划,先赞扬洪承畴智勇双全,人才难得,对待明朝忠心耿耿,令人敬佩。待洪承畴生出惜己之意,孝庄皇后就哀声叹惜明气数已尽,清皇必入主中原。皇太极求贤若渴,不如顺从大势,为清王朝建功立业,留名后世。
孝庄一番肺腑之言,打动了洪承畴,洪承畴经过长时间的沉思,决定降清。
皇太极在皇宫大殿召集文武百官,以极其隆重的礼遇接见洪承畴,当时宣布委以重任。当他谢恩后抬头向皇帝、皇后看去时,心中大惊,那端庄秀丽、亲切温和的皇后正是侍候自己几天的汉家女子。
洪承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皇后竟屈身侍候自己,这是何等的宠幸。自此,洪承畴死心塌地为清王朝效力,充当了清军入关的先锋。
虽同是美人计,皇后的身份地位自与那些平凡美女不同。孝庄皇后的屈己,使清廷多了一猛将。
大智慧:谋权之术,法平其上者韬光养晦,匿壮显弱蓄势以待,而后快速下手,水到渠成。
借用别人的智慧
一个人有无智慧,往往体现在做事的方法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然,借用别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
你应该明白: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为之利用,能够诱导别人为自己做事,与合作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誉,是成大事的基本法则。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培养某种你欠缺的才能,不妨主动去找具备这种特长的人,请他参与相关团体。三国中的刘备,文才不如诸葛亮,武功不如关羽、张飞、赵云,但他有一种别人不及的优点,那就是一种巨大的协调能力,他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多一样才华,等于锦上添花,而且通过这种渠道结识的人,也将成为你的伙伴、同业、同事、专业顾问,甚至变成朋友。能集合众人才智的公司,才有茁壮成长,迈向成功之路的可能。
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并能为我所用的人,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支点。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从别人那里借用智慧,比从别人那里获得金钱更为划算。读过《圣经》的人鳜口道,摩西要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导者之一了。他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就可以做成更多的事情。
当摩西带领以色列子孙们前往上帝许诺给他们的领地时,他的岳父杰塞罗发现摩西的工作实在过度,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人们很快就会吃苦头了。于是杰塞罗想法帮助摩西解决了问题。他告诉摩西将这群人分成几个大组。每组一千人,然后再将每个大组分成十个小组,每组一百人,再将一百人分成两组,每组各五十人。最后,再将五十人分成五组,每组各十人。然后杰塞罗又教导摩西,要他让每一组选出一位首领,而且这位首领必须负责解决本组成员所遇到的任何问题。摩西接受了建议,并吩咐那些负责一千人的首领,分别找到知己胜任的伙伴。
用心去倾听每个人对你的构想计划的看法,是一种美德,它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表现,他们的意见,你不见得各个都赞同,但有些看法和心得,一定是你不曾想过、考虑过的。广纳意见。将有助于你迈向成功之路。
如果你万一碰上向你浇冷水的人,就算你不打算与他们再有牵扯,还是不妨想想他们不赞同你的原因是否很有道理?他们是否看见了你看不见的盲点?他们的理由和观点是否与你相左?他们是不是以偏见审视你的构想?问他们深入一点的问题,请他们解释反对你的原因,请他们给你一点建议,并中肯地接受。
另外还有一种人,他们无论对谁的梦想都会大肆批评,认为天下所有人的智商都不及他们。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你想做什么,只是一味认为你的构想一文不值,注定失败,连试都不用试。这种人为了夸大自己的能力,不惜把别人打入地狱。
要是碰上这种人,别再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苦苦向他们解释你的理想一定办得到。他们不值你一顾,还是去寻找能够与你一同分享梦想的人吧。
大智慧:刘邦的一统天下,其优势在于笼络了人心,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从而获得了九五之尊。
借助外物,踩到巨人肩上去
关于成事之借,有许多经典说法。例如,苟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君子生性与别人无异,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苟子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牛顿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
在成功学中,“借”的意义何在?在关系网中,“借”是核心。关系网又是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把握了“借力”这一核心,就把握了关系网的精髓,就有可能通过借力,完成从没钱、没背景、没经验,向成功的转化。
古之借风腾云,借尸还魂,借腹怀胎,借名钓利,借力打力,借鸡生蛋,无不是讲究一个借字,讲究借助外部力量而求得发展。帆船出海,风筝上天,无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人的成功,也需要借力。
香港,作为东亚四小龙之一,这颗最璀璨的明珠,就是凭借与外国的大公司合营,借别人的知名品牌,借用外国原材料,借用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从事加工制造,从事转口贸易。凭借“借风腾云”的思维,迅速地使香港走向了繁荣。
台湾巨富陈永泰说得好:“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个人大部分的成就总是承蒙他人之赐;他人常在无形之中将希望、鼓励、辅助投入我们的生命中,从而激活了精神世界,常使我们的能力倍增。
生命的生长,都依靠心灵从四处吸收营养,而这种营养,官能的感觉是不能觉察、不能测量的。从耳目中吸收进“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吸收不是取道于官能的视觉、听觉神经的。一个成功人士,肯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人士背后,肯定有着发达的关系网。
所以,一个人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获得多少人的帮助。一幅名画中最伟大的东西,不在于画布上的色彩、影子或格式上,而是在这一切背后的画家的人格中,那黏着在他的生命中,那为他所传袭、所经验的一切的总和所构成的一种伟大的力量!
任何人一跨入社会都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尊重,否则,单枪匹马绝对难以发展到成功的地步。
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亲自预先写好他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