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知心朋友,扩大合作团队是人们美好的社交愿望,然而被人欺骗、受人捉弄、遭人排斥、反目成仇的现象俯拾即是,就是因为识人本领还不到家。
走出表面识人的误区
识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识人都各有作用:前人识人的经验可使人耳聪目明,提高人的视觉力;前人识错人用错人的教训能使后人避免步其覆辙。人在观察事物时由于思想方法、所处环境,以及自身立场、角度不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片面性,致使对事物的认识失真、失实。同样,在观察人、识别人时,如果不善于知人就会鱼目混珠,忠奸不辨,轻则埋没人才、重则贻误事业,因此,公正地观察人、识别人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都给人许多启迪。
忌以貌取人
古语讲,相由心生。这是饱含人生经验的一句话。心志高的人,面有奋勇之色;心高气傲的人,是旁若无人的神色。但神色与形相美丑没有直接联系,有人却把相貌美丑作为识人的标准。长得丑、奇形怪状的人,看了的确让人不舒服,但不能因此“咔嚓”一声就把此人的才能否决了。邋遢道人张三丰就不注意衣饰外貌,也不讲卫生,但却有着举世奇绝的胆识气概。相貌的美丑不能当做鉴人的标准,据说大圣人孔子鼻孔上翻,你说丑不丑?可惜许多用人者,拂不去心中的美丑情懔,爱屋及乌,只因相貌美丑之故而不能广纳天下豪士。曹操、刘备作为识人者也算是后人的榜样了,但对张松、庞统这样有绝世才华但相貌丑陋的人也因为看起来不顺眼而使其冷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的相貌、性格千差万别,相貌堂堂、潇洒倜傥者有之,相貌丑陋、举止猥琐者也有之。也正因如此,才显出世间众生的五彩缤纷。物竞天择作为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违背。用人之道,既有漂亮的外表,又有满腹才略当然最好,相貌丑陋,才华横溢者也与大局无妨。用人者要的是人的才,而非他的貌,千万不可本末倒置。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其夫人不穿高跟鞋就比他高出一截。可他却以出众的才华、过人的胆略、机智灵敏的头脑,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为世界著名的外交家。1968年,在联合国大会上,罗慕洛严厉谴责了苏联入侵捷克的非正义行为。前苏联外长恼羞成怒地说:“你不过是地球上一个小小国家的小小外长,这里哪有你说话的地方!”嚣张的气焰随口而出。罗慕洛厉声地反驳道:“当一个狂傲的巨人趾高气扬胡作非为的时候,又有谁敢站出来,对他迎头一击,给他当头一棒呢?”他的回答正气凛然,使狂傲元礼的前苏联外长大失颜面。
泰戈尔说得好,“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招纳贤才不同于讨老婆,讨老婆时注重外表漂亮与否倒是情有可原,尽管做法仍不可取。秀于外而慧于中的女子当然人见人爱,那些外表朴实而兰心惠质的女子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更会让人怦然心动。那些长相美丽但庸俗肤浅的女子却犹如一杯白开水,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越看越好看”和“越看越一般”的区别。中国古人也说过:“肤表不可以论中,望貌不可以核能”,这正是警告人们仅凭外貌不能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孔老夫子这人能知错就改,他曾以言语来看宰予,以相貌来看子羽。后来他发现自己都看错了,于是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子羽即澹台灭咀,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欲拜孔子为师。因为长相丑陋,所以孔子看了他那副尊容,认为难以成才,没有出息,但因为是学生子游介绍来的,也不好拒绝,暂且收留了他。子羽在孔子那里学了三年,孔子才逐渐改变看法,知道子羽是个貌丑而才高德隆的人。子羽学成后,曾任鲁国大夫,后南下楚国,设坛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使儒家在南方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错举。益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携西川四十一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昌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从而产生厌烦之感;加之张松言词激烈,揭了自己的短处,便将张松赶出国门。刘备乘机而入,争取到了张松,从而取得了进取西川军事上的优势。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充分发挥其才识,那样恐怕会是另一种结果。
取人外表长相的美丑不如考察其心灵的美丑,人的假恶丑与真善美总是并存的。如果一个人为了获得财富权势,而以放弃真善美为代价,那么他就会堕落成动物。考察一个人或真正识别一个人就需要对这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而不能仅以其外貌断定一个人。
忌以偏概全
选用人才不可求全责备,但知人训人应该力求全面。看人要看主流,要以他人过去的全部表现为衡量依据,决不可单凭一时一事而以偏概全。
有一群因重大变故不得不横穿一段荒芜地区的人,他们只剩下了一袋大米,大家就推选了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负责保管大米和烧水做饭。这群人的长者在活动筋骨的时候,发现那做饭的小伙子正在偷吃米饭。长者有点难过,认为一向诚实的人也会因身处危难之中而失去本性。长者没有张扬此事,但心中对那小伙子的看法已有了彻底的转变。后来小伙子牺牲在了战场上,长者重提此事时,有一个曾随行的人告诉他,那个小伙子当时并非在偷吃米饭,而是鸟屎掉在了锅里,他不忍浪费,悄悄地拣了那团米饭吃了。长者听了以后,呆呆地坐了良久。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即使看似铁证如山的事实也有蹊跷之处,因此识人者一定要慎重,要在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再对其人作出判断。识人才既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只见不足,不见长处,具体来说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要以点代面。对人才要全面识别,最忌讳的就是以点代面。就是说,看人才要综合地、立体地看,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顾一点,忘记其余。盲人摸象的寓言当引以为戒。
由于宋江在组织指挥、协调团结方面有才华,所以他做了梁山泊的领袖,但他的智谋不及吴用,勇敢不及武松,与张顺比水中功夫更是相差许多。可见,在识别人才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对人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人都有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考察人时就要将其优缺点分开,尤其不能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惊小怪,全盘否定。西施不是没有可挑剔之处,但其美貌为主流,因而其不失为美人。
二是不要以一事之成败论英雄。办成功一件事,就言其才干非凡;一件事没办好,失败了,就言其无能,这样,未免过于片面,有失偏颇。在多数情况下,一次成败并不足以概括全貌。人们都记得,在1992年巴赛罗那奥运会上,我国著名的游泳选手庄泳、杨文意、林莉、钱红创造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为世界所震惊。可谁又能想到,同样这四位中国游泳选手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仅获得一银二铜的成绩,连一块金牌也没有拿到。如果教练员仅凭一时一事论英雄,仅凭汉城奥运会上的游泳成绩来断定这四朵金花以后将无所作为,那么,她们的英才就会被埋没,世人也就无法领略她们的风采。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以一时一事之成败论英雄呢?答案是看一个人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从历史的角度识才,最容易发现一个人的特长或短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作风和行为有连续性和一贯性,其特长或短处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尤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看一个人的过去,可以预测他的未来。一个人的现在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
忌以短掩长
识人要全,知人要细,为的是识人所长。识人的目的是用人,因此,着眼点就应放在一个人的长处上,注意力应集中在一个人的优点上。正如管理专家杜拉克所说:“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决不会首先看他的缺点,至关紧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和医生检查身体全然不同,因为医生的目的是做出诊断,对症下药,他要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手段发现异常,找出病因。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事实上,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知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后看其短。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连自身的床坏了都不能修,足见他锛凿锯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却自称能造房,柳宗元对此将信将疑。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奋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人应当怎么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木匠就弃之不用,那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一先一后,看似无所谓,其实十分重要。从这个故事中是否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若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他的价值;若先看一个人的短处,长处和优势就容易被掩盖和忽视。因此,看人应首先看他能胜任什么工作,而不应千方百计挑其毛病。《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非常突出——偷鸡摸狗成习。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长处就被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上,军师吴用都委以重任,时迁成了这些军事行动成功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对人,即使是对毛病很多的人,也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来。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能容其所短。短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方面,越是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显;另一方面,错误和过失是人所难免的。因此,如果对贤才所犯的小错误也不能宽恕就会埋没贤才,世间也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
汉武帝刘邦当年任用陈平做都尉时,众将多有疑议,说他在家时曾与其嫂子私通,且在为官期间又有受贿行为,是一个乱臣和小人。刘邦经过审慎的考察后,得知陈平的小疵不足以掩其天才,于是没有摒弃他,反提他为护军中尉。在以后的岁月中,陈平屡建功勋,辅佐刘邦夺得汉室天下。陈平盗嫂、收受贿赂固然是瑕疵,而刘邦在用人识才上能容人之过,举其大端,这不能不说是他最终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任何人才,有其长必有其短,识别人才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可以以短掩长。倘若识人,只注意某一个侧面,而这一侧面又正好是人才的缺点或短处,于是就武断地下结论,那么,这种识才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大批人才将被抛弃和扼杀。
联系今天的现实,观察我们身边某些领导者在识别干部的问题上,总是先把这个人的缺点摆在重要位置上,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能让人放心,结果,埋没了许多人才。有的领导到基层了解某干部的任职情况,总喜欢让下属谈谈这名干部的缺点,让别,人说三道四,即使人家干出点成绩,也总是拿他身上的毛病来压人,这种事例在现实社会中几乎处处可见,原因就是这些管理者长期固有的主观臆断在作祟。可是,对人求全责备,便会因其小过而忘其大美,就会失天下之士,既误人又误事;而识大体,小过,才是每一位管理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忌鱼目混珠
求贤才,用人才,首先必须知人、知贤。知人在前,善用在后,这其中突现了用人之道的内在逻辑。复杂的现实要求领导,者对人须仔细观察,认真辨析,别被假相所迷惑,仅从表象来判断人是很容易失误的,因为有些表象确实能反映入的真实面目,而有些表象则纯属假象。如果被假相所迷惑就容易看错人、用错人,并因此遗弃和伤害了真正的贤能之士。知人之难就难在不辨假相之上,正如三国时期的刘劭在《人物表》中指出的那样:人才不被重用,不是因为其无才,只为用才者被诸多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识不用。
了解一个人若仅从外部表象观察是远远不够的。现举几个历史上的典型例子:东汉王莽封侯时,推辞不受印信,博得诸大夫的称道。他伪装清廉,为的是谋取更大的重权。待权力到手,便弑君夺玺,在大殿之上狂欢万分,露出狰狞面目。他是以清廉的假相来欺骗大家,以满足自己更大的贪欲。隋朝的杨广,知道父皇母后不喜欢太子杨勇,便设法矫饰,只纳姬妾几人,与肖妃住在一起,住、食均很朴素。一次,其父杨坚到杨广住处,看见乐器弓弦大多断了,又都蒙着尘埃,如同未用过一般,就以为他不好声色,大为称“善”。于是父皇母后更薄勇,愈加称赞杨广德行。杨广则处处表现其仁孝。有一次观猎遇雨,左右给他拿来油衣,他说,士卒皆沾湿,我哪能独穿此衣!令拿去。每次宋朝,车马侍从,都很俭朴;敬接朝臣,礼极粤屈。其声名日隆,超过诸王。临回扬州时,入内辞母,故作留恋,洒泪依依。杨广知其母意已属他后,便开始构设夺宗之计。由于杨广善于矫装,上下都称为仁孝,夺宗之计终于得逞。但是继位不久,却因其残忍、骄奢、淫乐而亡国。他正是以洁身达到淫荡的目的,以虚妄掩盖其奸佞之行为。
王安石曾著书说明人才难识的现实。指出:贪婪的人,常给人以清廉样子;淫邪之人,也作洁己纯情之举;奸佞之人,有时却以正直面目出现。
知人难,有知人者与被知人者两方面的原因。作为知人者,往往受浮光掠影、感情用事、固执己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被知者又往往有复杂而多变的心态组成,会给辨别贤才带来困难。
大智慧:以偏概全,忽视客观。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兴趣上建立起自己的评判标准,但千万不要只看到其中一面就下结论。
识破形形色色的人
我们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群里,而每个人的性格都各不相同,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有着某种缺陷,这包括奸诈、贪婪、虚伪、霸道、奴性、嫉恨等与社会道德要求相差甚远的心理表现,当性格的这些缺陷发展到了畸形的程度,便形成了性格上的变态,这样的人就会由一个正常的人蜕变为小人。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我们需要一双善加辨别的慧眼。
识破八面玲珑的人
在任何团体中总有一两个八面玲珑的人,虽然他们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一般都会给他人留下相似的印象:例如当公司集体出游时,这些八面玲珑的人,就会拿着麦克风为大家制造气氛。当我们参加宴会时,这些人也会表演一些特技,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人到酒吧喝酒时,甚至还能和邻座的陌生人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