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10

第10章 紫髯将军——孙权(3)

吕蒙当了都督之后,驻兵于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他认为刘备等人反复无常,不能将他们看做盟友,便上书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的上书正对了孙权的心意,应该说,孙权受周瑜和鲁肃的影响是深刻的,尽管内心不满,表面上总是保持着与刘备的联盟关系。为了和关羽交好,曾托人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之女,关羽盛气凌人,不把孙权放在眼里,不仅不答应这门亲事,还说:“虎女焉嫁犬子!”俗话说:“好汉不得罪上门客。”虽属儿女婚嫁之事,但关羽的态度实属蛮横之极。这事使孙权大为生气,所以接到吕蒙上书,颇有同感,再加上这时候,曹操派人来游说,孙权便一口答应曹操的要求,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

关羽绝非等闲之辈,在后方也作了戒备,防止东吴的突然袭击。而吕蒙却也没有白读书,他设下了一个计谋,假装生病,让孙权发布命令调他回建邺,另调一个年青的文人陆逊去接替他的职位。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虽然资历浅,年纪轻,但很有才干,他完全领会孙权委他为都督的用意,一到陆口就写了一封信送给关羽,极尽吹捧之能事,他在信中说:“将军攻樊城,降于禁,斩庞德,威镇华夏,功勋不朽,但曹操老奸臣猾,不会甘心失败,必将增援襄樊,以求一逞,望将军提高警觉,全面考虑方略,不要被曹操奸计所趁。我是个年轻书生,不堪担当重任,幸与将军毗邻,望将军随时赐教,不胜有幸。”

陆逊的信中故作“谦逊”、“无能”状,让关羽注意力放在襄樊正面战场上,放松后方戒备。关羽不知是计,反而认为陆逊害怕他。再说吕蒙本来多病,这次病了,他也不以为疑,果真将后方的将士陆续调往襄樊一线。

陆逊隔岸观火,时刻将关羽的军队调动情况报告孙权,孙权决定亲自率军,以“病”了的吕蒙为前部,开往南郡。这样,原来的孙、刘联盟抗曹变成了曹、孙夹击关羽,形势急转直下。

吕蒙到了浔阳(今东西九江市),把所有的战船都改作商船,选了一批精锐的士兵藏身于船内,船上摇橹的兵士扮作商人样子,一律穿上商人的白衣服,一列列“商船”渡过长江,向北岸进发,这就是“吕蒙白衣过江”。

到了北岸,守防的蜀军士兵当然要盘问,但他们得知是一队商船后,便允许他们停泊岸边,一到晚上,吴军藏在船里的士兵便一齐上岸,占据了蜀军的岗楼。接着吴军又一批批渡过江来,接近了江陵和公安两城。

关羽派在江陵和公安留守的是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傅士仁。他俩都受过关羽的惩处,心怀不满,见吴军突然来到,自知不敌,便先后投降了。吕蒙进城派人慰问蜀军将士,非常优厚,对待自己的将士则十分严格。有一个士兵因下雨,怕铠甲受潮,拿了百姓的一个斗笠遮盖。吕蒙知道了,不顾同乡情份,按军法将他处死。这事对全军震动很大,再也没有发生士兵骚扰百姓的事件。

吴军攻占江陵、公安,关羽在前方并不知情。他派人到江陵去探听消息,使者一到江陵,吕蒙热情招待,关怀备至,还陪着使者到蜀军将士家中去探望。使者见他们都生活得很好,回去以后,便向关羽隐瞒了真情,士兵们问他,他倒说了实情,这就动摇了关羽的军心。不少士兵都不愿与吴军交战,有的甚至逃回江陵与家人团聚去了。

吴军攻战了荆州,吕蒙居功第一。孙权给他封赏,他把赏金退回库府,不久他真的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孙权遍请名医为他诊治,也无力挽回,他终于病重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关羽后方被攻之后,曹操积极配合孙权,派大将徐晃统兵来增援樊城。孙权攻占荆州,曹操是得到通报的,但孙权要曹操保密,以便扩大偷袭的战果。曹操是懂得如何利用这个情报的。他不仅不予保密,反而让徐晃的援军到达前线之后,用箭缚着纸条射向关羽营中,大肆宣传关羽后方失守的消息,以扰乱蜀军的军心。徐晃又以同样的手法,将箭射向樊城,以鼓舞守城曹军的信心,这样使关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想事到如今,只有杀败曹军,才能回兵去救荆州,但在城外的徐晃、城内的曹仁两路军队的夹击下,他无法再现水淹七军时的神威,一路败退,好在曹仁并不掩军来追,才得以脱身。

曹仁不追,有他的想法,他认为追击关羽必然要深入荆州腹地,这就会遭到孙权的疑忌,说不定又要与关羽重归于好,一同来打他的。不追关羽,则能使孙权与关羽交战,无论谁胜谁负,对曹军都有利。如果两败俱伤,那曹军就可坐收渔利了。曹操也是这个想法,所以曹军没有追击,从这一点看来,战术的拟定必须服从整个战略思想。曹操的战略思想,就是要破坏孙刘联盟,然后各个击破。

关羽在樊城前线,兵马已经损失不少,折回荆州又与吴军交战,此时他已是强弩之末了,再加上吕蒙使用优待蜀军的策略发生作用,两军相遇,蜀军不战自乱,纷纷离开阵地去与江陵的将士和亲属会面交谈。在这种情况下,关羽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能为力。

他只得带着败将残兵来到麦城(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当即被吕蒙的军队包围得水泄不通。麦城是一个小城,他清点人数,只剩下五六百人,他本想守城待援,但刘备远在益州,远水解不了近渴,离麦城较近的上庸,蜀将刘封、孟达因兵力薄弱又不敢来救,眼看粮草将尽,关羽决定突出重围。

刚出战,吕蒙早已派兵埋伏,关羽由于势孤力单,顿时被吴军杀败,正逃跑时,他的坐骑又被吴军的长钩套索绊倒,他与义子关平一起被捕。吕蒙劝关羽投降,他至死不肯,守城的侍从副将周仓见主将被捕,也跳下城墙,自尽身亡。

孙权得知吕蒙活捉了关羽,又恨又怕,下令就地将关羽杀了。孙权杀了关羽,知道刘备必会来复仇,便设了移祸之计,派人将关羽首级献给曹操,同时要曹操兑现当初答应的条件,还劝曹操自立为帝。

曹操识破了孙权的计谋,他对左右说:“孙权这种做法是要将我放在火上炙烤呀!”他采取了两面不得罪人的办法,一方面封孙权为南昌侯,总领江东之地;一方面又命人雕了个木头身体,将关羽的头身接上,并亲自祭奠加以厚葬。让刘备知道,杀害关羽的是孙权,优待关羽的是曹操,这样就能彻底破坏刘备与孙权的关系。

孙权称帝前后事

魏、吴、蜀三国鼎立,有个互相牵制的作用。由于诸葛亮联吴拒曹政策的坚定不移,吴蜀间的关系比较稳固,尽管曹魏力量强大,也只能采取守势,而蜀汉和东吴则不断向曹魏主动进攻。

由于街亭失守,诸葛亮败退汉中,但是魏明帝也无法乘胜追击,只得回到洛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要对东吴用兵。

曹操死后,由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大司马曹休执掌兵权。此时镇守扬州的大司马曹休给魏明帝曹叡送来一个奏本,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向他送上降表,决心叛吴降魏,在鄱阳起兵,要求魏国发兵援助。曹休认为机会难得,亲率十万大军出发,特此奏报朝廷,增派军队援助,以此一举攻克东吴。魏明帝信任曹休,当即选派豫州刺史贾逵率兵援助曹休。

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为什么要叛吴降魏呢?据周鲂派使者送来的降表上说,是因为得罪了孙权,遭到迫害,还受了剃发之耻,饱尝羞辱之苦,所以想借曹魏的兵力来为自己雪耻复仇。按说,曹魏在赤壁之战时中过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这次周鲂是不是又使用“苦肉计”呢?但曹休忘了历史的教训,并不怀疑。他像当年曹操一样,派使者到周鲂那里观察情况,周鲂用帕子包着头,以遮光头之羞,如同当初黄盖在床上辗转反侧,受刑很重的样子。这就是所谓“历史的重复,何乃相似。”前车之辙未必就成为后车之鉴,不仅曹休深信不疑,就是魏明帝都觉得机会难得,这可能就是利令智昏的缘故吧!

曹休带兵进入吴境,便在石亭(今安徽潜山县东北)遭到伏击,东吴大都督陆逊和左右都督朱桓、全琼,分三路出击,曹休这才知道上当,立即退兵。陆逊等全力追击,曹休被包围在魏吴边界的夹石(今安徽桐城市西北)。正在危急时,幸亏贾逵率军赶到,才将曹休救出,退回扬州。这时已损失了一万多军队,曹休只得上书向明帝请罪。

魏明帝碍于宗室情分,没有处分曹休。曹休自觉没趣,忧忧郁郁,不久就病死了。

真可谓有人欢喜有人愁。孙权打了胜仗,不少臣子都提议:“我们已向曹魏称臣多年,这一回,该自立为帝了。”孙权不甘受曹魏的束缚,答应了群臣的要求,于公元二二九年,正式称帝,国号吴。

孙权称帝之后,与年轻时判若两人,不思进取,嗜酒的毛病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建邺是个繁华富庶地区,侈靡之风很盛,使孙权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吴国国事日衰。

孙权和所有嗜酒者相同,不是要别人灌醉,就是自己醉瘫如泥,以能喝能醉论“英雄”。他有宴必有酒,有酒必醉,有一次,他在宴会上,亲自给群臣敬酒,而且非喝不可。有个大臣叫虞翻,不胜酒力,见孙权强迫喝酒,便假装醉倒在地,但立即被孙权识破了,竟当场要将虞翻处死,幸亏大臣们力谏,他才作罢休。

生活上如此放纵,对国家大事,孙权也独断专行。辽东公孙渊向孙权上表称臣,孙权也不问个究竟,也不想想公孙渊为什么要隔着曹魏向他东吴称臣。按众臣的意见,只要安抚使者,答应公孙渊的要求就行了,事实上吴国是无法越过曹魏到辽东去行使权力的,可是孙权却要派兵去驻守辽东。结果派去的两个将领都被公孙渊杀了去向魏明帝请功邀赏,带去的士兵们也有去无回,只有六十多人冒死从海上逃了回来。

诸葛亮多次北伐,都要求孙权配合行动,孙权都出兵相与呼应,这是巩固吴蜀联盟的需要,无可厚非。但孙权自恃强大,把战线拉得很长,西起合肥,中攻襄阳,东伐广陵,这三地都是曹魏有重兵把守之地,当年吴蜀两国都在这些地方吃过苦头。群臣建议,应集中力量攻其一点,孙权不听,结果吃了败仗,而且把吴国的弱点暴露无遗,魏明帝更加有恃无恐了。

与此同时,吴国的统治集团出现了危机。一些有作为的老臣先后谢世,新贵们不思进取,只图享受,迷恋于建邺的纸醉金迷。老百姓陷于苦难之中,政局动荡,有些地方发生了温疫,有些地方发生了叛乱,真是天灾人祸不断。

随着孙权年龄渐老,继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孙权本按长幼有序的原则,立长子孙休为太子。孙休短寿,未能即位。孙权又立次子孙和为太子,封另一个儿子孙霸为鲁王。孙霸自恃孙权喜爱他,想夺太子之位。朝中文武大臣也都卷入了这两个人的斗争之中,分成两派互相攻击。

孙权见大臣们互相对立,国势渐衰,想到袁绍死后三子争权的场面,真是触目惊心,他干脆废掉太子孙和,又逼孙霸自杀,另立少子孙元为嗣君,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吴国的政治危机,反使大臣们无所适从,危机越来越严重。孙权晚节不保,终于在重重的困境和矛盾中,死于公元二五二年,终年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