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07

第7章 弘毅宽厚——刘备(3)

庞统(公元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人。他小时为人持朴,不为当时人所重视。他的叔叔庞德公是荆州名士,十分赏识他的才干,称他为“凤雏”,与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以知人著称的司马徽也很赏识他,“称(庞)统为南州士人之冠冕”。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后,庞统送其丧回到江东,吴郡名士顾劭问庞统说:“卿名知人,吾与卿孰愈?”庞统回答说:“陶治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刘备领荆州牧后,以庞统为从事,守耒阳令。庞统认为让他当县令是大材小用,不用心料理政务,结果因政绩不佳而被免职。孙权部下的大臣鲁肃了解庞统的才干,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刘备于是接见庞统,与他谈论当世事务,大加赞赏,遂任用庞统为治中,对他的信任仅次于诸葛亮,以后,他又与诸葛亮同时担任军师中郎将。

当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入益州协助抵御张鲁,而法正又私下劝刘备乘机夺取益州时,刘备犹疑不决,庞统劝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东骑(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针对刘备恐怕贪图小利而失去信义的顾虑,庞统说:“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刘备认为很有道理,遂决定亲自率军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赵云等守荆州,而由庞统随从自己入益州。

以后,刘备在益州的战略,主要都出于庞统。在庞统的规划下,荆州军反客为主,步步进逼,终于在建安十九年包围成都,迫使刘璋出降,奠定了建立蜀汉政权的基础。只可惜庞统在大功将要告成之际,在围攻雒城(今四川新都东北)时被流箭射中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没有治理好一个小县,却在军师中郎将的位置上建立了相当辉煌的功业,这充分表明只有根据各人才干的特点加以任用,才能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宽以待人 用其所长

刘备治蜀,得益于用人。而人有所长,也有所短。宽以待人,用其所长,这是刘备用人的特点之一。

刘备占有成都后,以诸葛亮为骨干,重用法正、关羽、张飞、马超、许靖、糜竺、简雍以及董和、黄权、李严、吴懿、费观、乃至刘巴等。这些人,有一多半是刘璋的旧部,他们也和刘备原部下一样,各有才干,但也有这样那样的短处。而刘备却不求全责备,尽力做到因事设职,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对他们的不足以至错误,也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

法正,在刘备新政权中,可以说是仅次于诸葛亮的智囊人物。当年,他奉命请刘备进蜀,又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刘璋。刘备攻下成都后,即任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生”。法正开拓精神强,业绩颇丰,为刘备所厚爱。但法正这个人却经常打击报复人,有时甚至是无所顾忌,擅自伤害乃至误杀他人。对这一点,刘备心里很清楚,但是如果因此撤了法正,他就失去一位能干事的人才;如果过分干预法正的工作,又怕法正放不开手脚。于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有人不服,就告到诸葛亮那儿,请诸葛亮转告刘备制裁法正。诸葛亮对告状人说,现在北有曹操,东有孙权,二者虎视眈眈,当务之急,刘备考虑的是怎样应付这些军国大事,京都那边的事,都要依靠法正去处理,眼下又怎么可能去深究法正的问题呢?但刘备也清楚长此以往会出大问题,所以,等局势稍稍稳定下来后,他就将法正调到身边,任他为尚书令。这种工作性质不容易滥用权力,又能够使法正充分发挥作用。

董和,原在刘璋政中当成都令,他为人正直,廉洁朴实,也很受当地老百姓欢迎。但是当地一些豪强大户不满他亲近百姓,经常往上告状。刘璋在时,有时搞得董和很难堪。刘备接纳董和后,“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这种安排很适合董和。他在任期间,与诸葛亮配合得非常默契。直到他死后,诸葛亮还时常赞许他的工作精神。

刘备善于用人所长,还表现在特别注意发现和使用隐居民间被埋没的人才。三顾茅庐请诸葛当然是最好的例证,使用秦宓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秦宓,从小就很有才学,他自命清高,过去地方官几次想用他,都被他拒绝。刘备听说这个人的才干以后,派部下抬着酒席到秦宓家中设宴游说,终于将他请了出来。秦宓以能言善辩而著称。据史书记载,有一次,东吴的使者张温到蜀国,问秦宓:“天有头吗?”秦宓回答:“有哇,这个头就在西方。《诗经·大雅·皇矣》一篇中说‘上帝乃眷西顾’,照此推理,头不就在西边吗?”张温接着又问:“天有姓吗?”秦宓答:“有姓,就姓刘。因为天子姓刘,天也就姓刘。”本来是挑衅性的诘难,却让秦宓回答得有理有据。而这种近似辩解的回答,却象征性地道出了刘备称帝乃天意如此。能说这不是个人才吗?

彭姜,生性骄傲,说话办事都不够注意分寸,虽然有一定的能力,刘璋时只做得个一个州的书佐。由于有人把状告到刘璋那里,还被刘璋免了职。刘备入蜀后,他听说刘备为人大度,就托人向刘备表示愿意干些事情。刘备亲自找他谈话,认为他是个人才,于是提拔他为治中从事。彭姜也果真为刘备鞍前马后效了一番力。

刘备勇破门户之见

三国时刘备注意并善于网罗人才,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打破门户之见,广泛团结使用就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他收罗并重用刘璋旧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刘备与刘璋皆为汉之宗室,刘备入蜀是刘璋请来的,并且给刘备补充兵马粮草。但刘备并非甘居人下之辈,他最终还是推翻了刘璋。推翻刘璋以后,刘备自然难免背上“不义”之名,而如何对待刘璋的旧部,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个棘手的问题。

刘璋的旧部人员很多,其构成也比较复杂,既有庸庸无能之辈,也有智能双全之才;一部分人对刘备持欢迎态度,大多数却对刘备怀有敌意。这种情况,刘璋的旧部军议校尉法正看得十分清楚。他向刘备进言说,如今您刚刚创下大业,天下的人,都在看着您。像刘璋的原蜀郡太守许靖这样的老臣,声名远播四海,如果您对他不能重用,天下的人就会说您不重视有才之人。这一点,请您格外重视,好告知天下。刘备听了这话,受到很大触动,他正确地对待了刘璋旧部的使用问题。

许靖是与孔融同辈的老资格太守,起初刘备认为他立场不够坚定,总是不肯重用,结果招致许多议论。因此,他真正认识到,自己要实现政治抱负,就必须首先赢得人心。于是,他任许靖为刺史,以后又提拔为司徒。刘备重用许靖后,不仅在蜀国取得良好的影响,连曹操那边的一些人,也对刘备刮目相看。

刘备起用刘巴、李严、吴懿、费观等一批人,更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度。

刘巴,是反对刘备的代表人物,他曾明确表示过坚决不与刘备合作。刘巴本是荆州人,公元二0八年曹操举兵南下时,别人跟随刘备南逃。他却向北投了曹操,在曹军中任了职。赤壁之战后,荆州六郡又回到了刘备手中,刘巴被困在荆州。诸葛亮写信给刘巴,劝他还是跟刘备一起干,刘巴依然不肯,他跑得远远的,几经周折又投靠了刘璋。对刘巴的行为,刘备曾怀恨在心。但事过不久,刘璋就彻底灭亡了。在攻打成都时,刘备怕手下人杀了刘巴,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杀害了刘巴,就诛杀他的三族。”刘备果然捉到了刘巴,一见面,刘备很高兴,封他为左将军西曹掾,后来又让他代替法正当了尚书令。他投降刘备后,刘备拜他为裨将军,后又任他当了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刘备临死,白帝城托孤,他是唯一与诸葛亮在床前受命之人。

吴懿、费观是刘璋的儿女亲家,尤其是吴懿,在刘璋集团内势力很大,他的妹妹,又是刘璋之兄刘瑁的妻子。刘备与刘璋反目,自然也危及他们的利益,不能不忌恨在心。不想刘备对他却是以礼相待,先是诚心安抚,安排了比刘璋时还高的职位;矛盾缓和下来后,刘备就娶了吴懿寡居的妹妹。从而,进一步密切了与宿敌的政治同盟。

得人心者得天下,刘备不记前怨,任人唯贤,不仅在自己阵营中树立了威望,在敌营中也颇有影响,因此,后来投向刘备的人很多。

应该说,因为刘备特别识人,所以在用人上几乎没有差错。

但是,我们反观诸葛亮,本来他在人们心目中是那智慧超群、料事如神,可是却有时看错人、用错人。如失街亭,便因为错看马谡和错用马谡造成的。他以为马谡平时谈论兵法头头是道,在实际战争中也该运用自如,会有好的表现,所以便让他带兵防守街亭。结果马谡一方面死守兵书上的教条,只会纸上谈兵,又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被魏军打得大败,不仅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而且导致整个战役完全失败。应该说,这是诸葛亮在看人用人上的重大失误。由此,就连诸葛亮本人也后悔自己没有听刘备当年的告诫,因为这位皇叔当年就曾提醒诸葛亮:马谡只会纸上谈兵,“终无大用”。

由此可见,在识人、用人上,刘备比诸葛亮要高明一些。

是将才还是帅才?

刘备一生中经历的战阵不少,可以说是戎马一生。但是,刘备在军事上的建树实在不够多,而且在未有诸葛亮之前,败仗太多,胜仗太少。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下邳他被吕布打败,妻子成为俘虏。后来在小沛,他又被吕布打败,不得已,投奔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还是在小沛,刘备不仅被曹操打得大败,而且妻子被虏,结义弟兄关羽也被曹操俘虏,其余兵马都归降了曹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当阳长坂坡,刘备再一次被曹操打得大败,妻子与辎重都抛弃了,十分狼狈。

最狼狈的一次是吴蜀夷陵之战。当时,关羽败走麦城,失掉荆州,被东吴所杀。刘备为替关羽报仇雪恨,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亲率大军征讨东吴,因为谋略不当,结果被陆逊抓住机会,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军遭受惨重损失,蜀国也因此大伤元气。刘备又因为这次大败而一病不起,这样便演出白帝城托孤的历史悲剧。

当然,刘备也打过一些胜仗,如镇压黄巾军,帮助刘表平定叛乱,等等。但是这些对手大都不强。

刘备打的大胜仗,主要都是在足智多谋的高人指导之下。

一是在新野之时,由于得到徐庶的指点与帮助,曾经大败曹军。

二是请来诸葛亮之后,在新野、樊城两败曹军。

此后又与东吴联合,在赤壁大破曹军。再以后便是取西川,定汉中,确实屡战屡胜。

以上这些胜利不能说与刘备没有关系,说明刘备在军事上并不一无是处,但是取胜的主要原因在于有诸葛亮等高人辅佐,应该说是集体谋划,特别是军师诸葛亮谋划的结果。

所以,从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得出来,刘备虽然戎马一生,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实在是平常,远不及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人。

曹操能以弱势兵力击败袁绍,刘备和曹操交战,就不能以寡胜众,是刘备用兵不如曹操。然而为将之道,在能用兵;为君之道,不在能用兵,而在能用用兵之人。刘备之所以战败,是当时他还未遇到诸葛亮,因此虽关羽、张飞勇猛异常,也无所用之;后来因有诸葛亮这个将才,即便是曹操之智,亦不能抵挡。而诸葛亮不为曹操所得,独为刘备所得,是什么原因呢?这正如唐太宗评论曹操时所说:“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韩信带兵,一将之智罢了;高祖不善带兵,而善带将,乃万乘之才。这就说明了曹操用兵胜于刘备,而带将则远逊于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