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站在巨人肩上-从神匠鲁班谈仿生学
28668300000017

第17章 仿生战术

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人们不仅从动物的身上产生灵感,发明了各种武器装备,而且还根据各种动物的行动特点创造了许多形象逼真的战术。

一、狼群战术

狼是一种十分狡猾的犬科动物,狼通常集群活动,它的战术特点:一是突然袭击;二是选择孤立或弱小的目标,四面攻击,使其顾此失彼,因此狼能够捕杀比它大得多的动物;三是多路追击、平行追击。二战中,德军实施潜艇协同作战的“狼群”战术,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战果。仅1946年下半年,德军共击沉盟军商船343艘,总吨位170万吨,战果是未使用该战术的3倍。

二、麻雀战术

麻雀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鸟,它的特点是从早到晚成群结队地围绕人的房前屋后转叫个不停,往往闹得人们不得安宁。麻雀战术的长处在于从四面八方灵活机动地消耗、迷惑、疲惫、杀伤敌人,使其惶惶不可终日,是一种有效的游击战的战法。

三、蛤蟆战术

美国在侵越战争期间,根据越南地形复杂、机动困难的特点,模仿蛙跳,发明了一种“蛙跳战术”,从此使武装直升机迅速发展起来。

四、蚂蚁战术

蚂蚁最拿手的自卫和进攻手段是“蚁海战术”,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一只蚂蚁的力量微不足道,可是几百只、几千只、上万只蚂蚁聚集在一起,就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此外,蚂蚁的“地道战”战术对于在未来战争中大力发展地下工事的防护和战斗作用,也具有指导意义。

五、小鱼吃大鱼战术

海洋中有一种很小的硬鳄鱼,它的外皮很松懈,浑身长满了尖锐的棘刺,它对付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鱼很有一套方法。当大鲨鱼把它吞进肚子里后,它就变成一个刺球,用身上的刺到处乱刺乱撞,边啃边吃鲨鱼的鱼肉,鲨鱼虽然疼痛,可却毫无办法,只能听之任之,直到“海上霸王”一命呜呼。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这种“钻肚子”或“掏心”战术可以指导我们适时组织若干精干的小分队或小部队,如实施特种部队作战,在敌人内部的指挥机关、通信交通枢纽及后方补给线等重要部位制造混乱,打击敌指挥系统。

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使用了大批精确制导武器,那么,你知道这些“长眼睛的炸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吗?它们堪称是仿生学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杰作。在五光十色的众多学科中,独树一帜的仿生学尤为人们所青睐。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在我们周围的生物界里,那些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藏的生物,历经千百万年漫长岁月的进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例如,其貌不扬的螳螂,能在二十分之一秒的瞬间,判断出飞掠而过的昆虫的速度、距离,并一下子将其捕获,即使是现代化的电子追踪系统也无法比拟;喜欢夜晚扑向光亮的夜蛾,具有一套“抗干扰”的奇特本领,连素有“活雷达”之称的蝙蝠也逮不着它;被人称为“变色龙”的四脚蛇可以说是变色动物中的佼佼者,它可以依靠表皮下的多种色素块随时随地改变身体的颜色。

在军事上,人们直接模仿这些生物特性的例子举不胜举:人们模仿海豚皮肤的构造,用橡胶和硅树脂制成的一种“人造海豚皮”,把它包在鱼雷表面,使其速度增加约一倍;模仿象鼻虫的眼睛,制成了“飞机对地速度指示器”,可以测量导弹攻击目标的相对速度;模仿苍蝇的翼翅(平衡棒),制成“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还有人模仿尺蠖一屈一伸的运动方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轻型坦克,它适应各种地形,能够越过较大的障碍物,隐蔽在掩体里仍能升起炮塔射击,射击后又会隐蔽起来。人类在直接模仿生物特性的同时,还一直在深入探索一些生物功能的原理和规律,并不断加以系统化被人们视为尖端技术重要标志的火箭,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高速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推进技术受到了乌贼鱼液体喷射原理的启示。

各种“长眼睛”的炮弹、导弹,是从响尾蛇与田鼠的“决斗”中发现了蛇的“热眼”受到深刻启发而问世的。田鼠和小鸟等小动物会辐射一定的热量,发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线——红外线。蛇的感受器接收到这些红外线后,就会知道这些小动物的方向位置,并一举将其捕获。科学家把蛇的热感受器叫作“热眼”,蛇的“热眼”对波长为0.01毫米的红外线反应最灵敏、最强烈。而田鼠等小动物所发出的红外线波长恰好在0.01毫米左右,所以蛇很容易发现和捕获它们。蛇的“热眼”给科学家们很大启示,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响尾蛇”导弹终于诞生了。这种导弹也装有“热眼”——红外线自动跟踪制导系统,一旦发射出去,能专门寻找飞机辐射的红外热源,并紧紧跟踪将其炸毁。“响尾蛇”导弹在20世纪80年代的以叙贝卡谷地空战中一鸣惊人,战斗不到1分钟,叙利亚的一架飞机便拖着浓烟坠落下来,紧接着另一架飞机也凌空爆炸。战斗结束后,叙军发现仅这一次空战就损失了20多架飞机,几乎全部是被“响尾蛇”导弹打掉的。

据悉,美国海军还在研制一种“皮动潜艇”,是模仿海洋中两种特殊的鱼——鳐鱼和电鳗运动规律的原理设计而成。这种潜艇没有推进器,也没有垂直舵和水平舵,而是靠全身的“皮”作规律性运动前进,在海水中很难分辨出它是鱼还是船,因此它既可以突然地袭击敌人,又能巧妙地隐蔽自己。还有,栖息于树上的石龙子,善于变换皮肤的颜色,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以保护自己或捕杀比它更弱的动物,它之所以能自动变色,是因为其多层皮的细胞内含的绿色素,绿色素在每一个细胞内可以移动,有时聚成一点,有时散开,这样便改变了体色。一些国家通过研究变色动物色素块演变的原理,研制出了能自动变色的纤维。这种纤维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光色变化而改变颜色,穿上这种纤维制成的军装,部队在松林里,会变成深绿色;前进在草地上,会呈现出黄绿色;伏卧在野草尚未萌发的大地上,又会变得昏黄如土……这种新的“变色服”为军队的伪装和隐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向地球生物界索取设计蓝图,仍是实现军队高技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已经发现,生物界存在着效率极高、精确可靠的定向、导航、探测、控制调节、能量转换、信息处理、生物合成、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等生物系统,它们可以为现代军事技术系统提供最佳的设计原理。近年来,外军对这门新兴学科越来越感兴趣,并不断开拓它在军事上的应用范围。比如,国际上围绕着飞机、舰艇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及雷达、声呐和导航、探测装置的全面改进,以及新的常规兵器的发展、新概念武器的研制等,开展了大量的仿生学研究工作。那些新的通信、侦察、观测等装备的发明,也在向生物界这个巨大的综合“博物馆”搜寻着新的设计蓝图。从哺乳动物、鸟类、昆虫到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类本身,都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和模仿的对象。模仿人的思维和动作而研制的智能军用机器人,已遍布海洋、陆地和空中,甚至还在走向太空。列宁曾说过:“人的智慧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奇异的东西,并且还将发现更多的东西,从而扩大自己对自然界的统治……”只要我们积极地向生物界学习,充分利用生物优异的结构和功能原理,向生物系统索取最佳的设计蓝图,那么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就会大大加快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