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28688700000022

第22章 苦难——再苦也要笑一笑

人在一生中,不可能都一帆风顺,我们总要遇到许许多多的苦难和困难。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在苦难面前笑一笑,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其实都很简单。人只有走过苦难的泥泞道路,才会到达成功这个辉煌的终点。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然而他更大的成就可能是在文学方面。他的传世佳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广为流传,时常被人们引用。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的求学过程是很艰苦的。他的父亲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病逝了,母亲带着他生活得十分艰苦。后来由于生活所迫,他的母亲就改嫁了山东临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一度改从朱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

范仲淹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学堂念书。由于家里的条件不好,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都只煮一锅粥,放凉后切成4块,早晚各吃2块。

范仲淹的生活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他却没有让这些事情影响学习。他每天虽然吃得很少,但是很努力地看书,早起晚睡,学得很好,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

范仲淹一个处得很好的同学看见他每天只吃那么一点东西,就提出要出钱赞助他,让他吃得更好一点,但是却被范仲淹婉言谢绝了。那个同学感到惊讶,问范仲淹为什么。范仲淹正色道:“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恕我不能接受。我并不是喜欢过这种每天吃粥的生活,我也希望可以过好一些的生活,但是我已经过惯这种每天吃粥的日子了,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怕我到时候就吃不了苦了,所以我不能接受你的好意。”

后来,范仲淹继续埋头苦读,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宰相。

有的时候,苦难是上天给我们的一笔财富,那些没有吃过苦的人,那些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是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就的。

古语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只有经历过磨难,只有吃过苦,才会有成就。

范仲淹幼年时的贫苦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文风和政治方针。这些都是他日后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上天在让他受苦的同时也给了他一笔可贵的财富。

我们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要能够想到,苦难也是一笔财富,面对苦难的时候也要笑一笑,上天今天让你遭受这样的苦难,日后也会让你得到加倍的成功。

2.玉不琢不成器

西汉末年,皇位被奸臣王莽所篡夺,由于王莽不能很好地管理国家,国家乱得一团糟,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就在这些起义的人当中。

当时,义军联合起来,推刘玄为帝。

但是当时,刘秀和他的哥哥刘伯升渐渐在军队中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渐渐得到士兵们的爱戴。特别是在昆阳一战中,刘秀临危不乱,以少胜多,兄弟俩的威望更高了。

于是,刘玄感到了一种威胁。

这个时候,就有人在刘玄的面前进谗言,对刘玄说:“大王,刘秀兄弟俩才识过人,而且屡立战功,势力越来越大,威望也越来越高,他们两个必然不是池中之物,此时不除,就一定会成为将来的祸患,会威胁到大王您的地位啊!”

刘玄觉得这个人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找借口杀掉了刘秀的哥哥刘伯升。

刘秀那时在昆阳,他听到哥哥的死讯以后十分伤心,但是却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他从哥哥的死已经看出刘玄对他们兄弟两个起了疑心,于是就把满腹的悲痛隐藏在自己的心中。

刘秀想到了逃跑,但是很不甘心,因为逃跑之后虽然自己的身家性命会保住,但是自己和哥哥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就付之东流了,哥哥的仇也就不能报了。刘秀决定效仿孙膑装疯,然后找机会报仇。

于是,刘秀在接到刘玄的命令之后立即回了宛城,叩见皇帝刘玄。一到殿上,他立即就很卑微地跪下给刘玄请罪,然后对刘玄哭诉道:“大王!我们兄弟没有听从您的意见,真是罪该万死啊!”

刘玄看到刘秀这么卑微地跪在自己面前,就觉得心里平衡了很多,然后又想到自己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刘秀的哥哥刘伯升,觉得挺对不起他们兄弟俩的,于是就没有对刘秀再动杀心。

刘秀走了以后,刘玄的那个谋臣十分惋惜,告诉刘玄说刘秀日后必反,劝刘玄立即杀了刘秀以绝后患。

但是刘玄这个时候却犹豫了,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杀刘秀。于是,他派人监视着刘秀。

一些刘秀的旧部知道刘秀回了宛城,纷纷去看他,说到刘伯升的时候,就说了一些过激的话,结果刘秀大声地训斥了自己的部下。

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刘秀连哥哥的丧礼都没有去参加,而且在脸上不敢露出一点儿悲痛的表情,每天都吃喝玩乐,和刘玄说话的时候也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刘玄对刘秀的表现很满意,慢慢地就彻底放弃了杀死他的想法,甚至连监视他的人都撤了回来。

刘秀发现刘玄对他放松警惕了,便拉着自己的队伍离开了刘玄,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

历史上,那些能够取得惊人成就的人,都是受过一些苦难的人。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经历过苦难的磨砺,一个人才能更加接近成功,才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

试问一下,如果刘秀当时没有冷静地在困难、苦难中寻找到一条出路,而是怨天尤人,或者是不能忍耐,把自己的悲伤和不满表现在脸上,那么,他还能得到成功吗?恐怕早就被刘玄杀了吧。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历苦难的时候要隐忍,要冷静,这样才能最后取得成功。

3.珍珠的形成

从前有两只贝壳,它们共同生活在海里,住得非常近。它们相处得非常好,经常在一起聊天,活得非常开心。

但是有一天,其中的一只贝壳发生了意外。它在张开自己的壳的时候不小心让一颗小沙砾进到自己的身体里。沙砾让它很不舒服,于是它不得不分泌出一些乳液来润滑这颗沙砾,从而让这颗沙砾变得晶莹剔透,成为我们所认识的——珍珠。

另外一只贝壳没有遇到这样的意外,它的体内没有沙砾,所以不会分泌乳液,也就不会有珍珠。

在那只贝壳刚刚发生意外的时候,另外一只贝壳看到它那么痛苦,那么难受,就对它说:“你真是可怜啊,居然要遭受这样的苦难,幸好我不用受这样的苦,不用像你这么惨。”

可是那只遭受苦难的贝壳却没有特别难过,虽然它的身体在经受痛苦,但是它觉得这么做是值得的。

它对那只体内没有珍珠的贝壳说:“虽然我要经历苦难,但是我却不介意,因为只有经历过这些苦难,我才能孕育出无价的珍珠来。而你虽然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是到后来,你也许会什么都得不到——没有苦难的磨砺就不会有珍珠。”

我们看了这个故事之后是否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经受过苦难的磨砺,才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来。

就好像那只身体里进了一颗沙砾的贝壳一样,它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结果却是——它通过了苦难的考验,孕育出了一颗璀璨的珍珠。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得过且过,一心想过安逸的生活,不曾遭受苦难的考验,我们就会像那只身体里没有进沙砾的贝壳一样,虽然在平常的日子里过得比较安逸,不用遭受身体上的痛苦,但是也不会有收获。

在生活中,我们不要害怕苦难,不要害怕那些困境对我们的折磨,那其实是我们超越自己的机会,只要我们在苦难中保持笑容,我们就会取得成功,就会得到自己的那颗“珍珠”!

4.孙武斩宫妃

孙武生活在吴王阖闾的那个时代,当时,因为孙武很有名,所以被吴王阖闾召见。吴王阖闾不太相信孙武有传说中的军事才能,就想为难一下孙武。

吴王阖闾问孙武:“你那13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写得很好,但是,你可不可以演练一下给我看看呢?”

孙武自信地回答:“可以。”

吴王阖闾哈哈大笑,说:“好,那我给你300名宫女,你把她们都训练成士兵吧!”其他人听到吴王阖闾的这个要求也哈哈大笑,明白吴王阖闾其实是想为难一下孙武。

但是,孙武既没有恼怒,又没有怨言,很严肃地答应了吴王阖闾的要求,训练那300名宫女。

孙武让宫女们穿上戎装,拿上武器,然后就对她们说军规,并说道:“令必行,禁必止,违者必斩!”

但是宫女们听到孙武的话就好像没有听到一样,还是嘻嘻哈哈的,根本不把那些所谓的军规放在眼里。

孙武让她们前进的时候有人走有人停,让她们出剑的时候有人把剑随意地拿在手上和旁边的人聊天。

吴王阖闾和大臣们看到这个情景以后哈哈大笑,纷纷嘲笑孙武。

孙武让人把吴王阖闾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抓出来,要斩她们。吴王阖闾听到孙武的命令以后大惊失色,想要救她们。但是,孙武执意不肯,对吴王阖闾说:“大王,她们现在是我的士兵,我拥有绝对的处置权。”就杀了两个妃子。

那些宫女们都被吓坏了,四下里静得可怕,孙武又把军规说了一遍,宫女们这一次听得很认真。

后来,当孙武喊口令的时候,宫女们做得很认真,令必行、禁必止,和一支正规的军队没有什么两样。

吴王阖闾和大臣们看了以后都非常吃惊,再也不敢小看孙武了。

孙武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状态,吴王阖闾不服气他有那么大的名声,于是想为难一下他,故意给了他最差的一种士兵——娇滴滴的宫女和妃子。吴王阖闾的初衷是要看孙武的笑话。

孙武其实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没有被吓怕,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做出了让大家都目瞪口呆的事情——硬是把那300来个娇滴滴的宫女和妃子训练成了正规军。

我们也应该向孙武学习,努力和苦难斗争。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或者被别人为难的时候,不要恼怒,不要发脾气,要用自己的实力和表现来证明自己,让别人不敢再小看自己。

在苦难中不能沉沦,更不能倒下,要迎难而上,才会得到最后的成功!

5.秀才与财主的合同

从前,有一个很小气的财主,他的家产丰厚,但是为人却又小气又吝啬。

他有一个小儿子,正是请先生启蒙的时候。于是,他便请了几个秀才教他的儿子。刚开始的时候,他和教书先生们说每年给先生50两纹银,把他们骗到自己的家里。但是先生来了以后,他对先生十分刻薄,一年到头就只给先生吃豆腐,把先生们在结算工钱之前逼走,他就可以不付给先生钱了。

一个秀才听了之后,决定去教训一下这个财主。

他主动找到财主,表示愿意给他的儿子当教书先生。财主问秀才要多少工钱,秀才就把自己拟订的一个合约给财主看。财主看了以后大喜,因为上面写着:“无鱼肉亦可,无米面亦可,50两纹银不要,不可不食豆腐。”于是,就爽快地和秀才签了约。

这一年里,财主就像以前对别的先生那样对付这个秀才。但是,这个秀才都忍耐住了,没有辞职,就算天天吃豆腐也依然坚持在财主家里教书。

到了年底,秀才要财主给他结算工钱,财主不给,于是就闹到了县太爷那里。

财主十分生气,对县太爷出示了他们的合约,并且给县太爷念了出来:“无鱼肉亦可,无米面亦可,50两纹银不要,不可不食豆腐。”然后财主对县太爷说:“我完全是按照合同做的啊,他也写明他不要银子的,现在他又和我要银子,你说他是不是很没有道理啊?”

秀才却冷笑了一声,对县太爷说:“大人,合同的确是这一份,但却不是这样念的。”于是,秀才自己又念了一遍合同:“无鱼,肉亦可,无米,面亦可,50两纹银不要不可,不食豆腐。”然后又对县太爷说:“大人,他一年都没有履约,让我天天都吃豆腐,我除了要拿回自己的50两纹银之外,还要他给我赔偿!”

县太爷听了秀才的话就明白这是秀才给财主设的一个局,于是笑了笑,判财主败诉,不仅要给秀才50两纹银,还要赔偿秀才这一年来的损失。

在生活中,对于这样的困境,很多人会选择离开,远离这样的坏人,然后自认倒霉。但是,这样坏人根本不会收敛,也不会知错,还会变本加厉地去欺负其他的人。

我们应该向那个聪明的秀才学习,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迎难而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苦难的压力下保持从容,才能更接近成功!

6.迎难而上的晏子

晏子是齐国的重臣,有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

楚国的君臣们想耍一耍晏子。他们听说晏子的身材矮小,就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狗洞那么小的洞,准备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去。

晏子到了这个洞前,十分生气,但是并没有让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而是十分镇静,然后笑了笑,对接待他的官员道:“我今天是出使楚国还是出使狗国啊?我听说只有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里进出,难道这里竟然不是楚国,而是狗国吗?”

来接待晏子的大臣听到晏子的责问以后很羞愧,于是就说:“这当然是楚国了,这是那些下人弄错了,大人快请从这边的城门进去。”

然后,这个官员擦了擦自己额头上冒出来的冷汗,命人飞奔到宫里把这里发生的事告诉大王,让大王小心——这个晏子很不好对付。

但是,楚国的君臣们并没有放弃要嘲笑一下晏子的这个想法,依然按计划进行。

楚王见到矮小的晏子以后,笑嘻嘻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很生气地对楚王说:“齐国有很多人,单是我们国都就有几万人,大家出来的时候肩膀碰着肩膀,脚跟碰着脚跟,大家把袖子都举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片云,大家都挥一挥汗,就可以形成一阵雨,怎么能说我们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还是笑嘻嘻地说:“那怎么把你给派来了?”

晏子知道楚王嘲笑自己的长相和身材,就说:“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有一个规定,派厉害的人出使强大的国家,派没有用的人出使弱小的国家,我在齐国是最没有用的人,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

楚王听了以后心里很不好受,脸上的笑容也收敛起来。

这时,几个卫兵押解着一个犯人过来。楚王知道是自己安排的人,但故作不知,装模作样地问:“怎么回事啊?这个人是谁?”

卫兵于是回答道:“大王,这是一个小偷,他是齐国人。”

然后,楚王假装大惊失色,问晏子:“难道你们齐国的人都喜欢作小偷吗?”

晏子很冷静地回答:“大王,您听说过吗?橘子在淮水之南生长会很好吃,但是如果生长在淮水以北就会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这完全是水土的问题啊!同样,人们在齐国的时候都安居乐业,但是到了楚国以后就成了小偷,这也完全是因为水土的问题啊!楚国的水土太差了,只能长出小偷来!”

楚王听到这个解释以后很无奈,再也不敢看不起晏子,看不起齐国了。晏子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晏子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勇敢地迎难而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维护了齐国和自己的尊严。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会像晏子一样遇到他人的刁难,应该向他学习,好好地想主意挫败别人的阴谋,而不要只顾着生气。

我们要学习他的那种心态,勇敢地面对苦难,再苦也能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