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02

第102章 提案建议(13)

第二,加强宣传工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为治理“六害”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第三,组织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有效地实行综合治理。

第四,坚决贯彻中央从严从重打击刑事犯罪的指导思想,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贩毒吸毒、制黄贩黄、卖淫嫖娼、赌博、拐卖妇女儿童和利用封建迷信骗钱害人等方面的犯罪活动。

第五,坚持依法管理,进行标本兼治。

第六,加强精神文明设施建设,为群众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第七,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

第八,广泛开展创文明城市,建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活动。

二、《关于加快我省集雨灌溉工程建设的建议》(摘要)

(1996年8月30日政协甘肃省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1996年8月,申效曾主席在定西、会宁、靖远县调查后,提出集雨灌溉对干旱地区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有重要意义,是干旱山区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要加快发展,并提出4点建议:

第一,要有一个积极可行的规划。建议省上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0年,干旱山区人均达到1亩集雨灌溉农田。

第二,要有一些扶持政策。建议适当增加投资,重点支持干旱山区农户每户建半亩集流场、两眼可蓄水30方左右的水窖,灌溉4亩农田。

第三,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一是抓点示范,效益吸引;二是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合理布局;三是建设集雨工程和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四是以质量为重,建、管、用结合。

第四,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班子。实行责任制,检查评比,有奖有罚,力争在推广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三、《关于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的情况和建议》(摘要)

(1997年5月21日政协甘肃省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兴衰、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已成为科教兴省,实现跨世纪目标的一个紧迫任务。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省认真贯彻了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人才资源开发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人才的总量增大。全省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4万多人,占总人口的14%。比1980年增长2倍多。

第二,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中专学校在甘肃省招生703104人,其中本科、专科生322439人,招收研究生6968人。1981年至1996年,给甘肃省分配普通高校毕业生102713人,研究生1589人,改变了曾一度人才严重青黄不接的状况。

第三,人才开发的投入逐步增加。“八五”末,甘肃省教育事业支出128985万元,比“七五”末增长11797%;科技3项费用支出3448万元,科学事业费支出8693万元,两项合并比上年增长263%。1997年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比上年增长284%,科技3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增长211%。

第四,人才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多。“八五”期间,全省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250项,其中有723项分别获得国家级奖励,科技成果利用率达到38%。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由“七五”的3158%上升到3535%。

(二)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才存量不足,结构与分布失衡。

第二,人才积压浪费普遍,在岗待业问题突出。

第三,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高校毕业生学成难归。

第四,高层次人才断层,后继力量不足。

第五,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供需错位。

第六,政策导向不力,基层留不住人才。

(三)

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为了加速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实现跨世纪蓝图,必须以邓小平建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为目标,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和开发体系,营造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实施跨世纪人才战略工程,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素质精良,门类齐全,适应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队伍。为此建议:

第一,强化人才意识,明确领导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才问题提到事业成败、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人才观念,树立人才就是资本的观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爱才、惜才、选才、用才、育才的观念。努力改善用人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才光荣,育才有功的社会氛围,切实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政策留人。要大力倡导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多渠道发掘人才、广揽人才、使用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切实防止和纠正不尊重人才、浪费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和“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陈腐观念和不正之风,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

第二,完善用人政策,开发人才资源。当前应着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重视拔尖人才,引进稀缺人才,积极建立和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导向性政策和激励机制。(1)检查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人才政策的执行情况。(2)搞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3)制定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特殊优惠政策。(4)建立人才开发基金和奖励制度。(5)有条件的地县和单位允许设置人才特殊津贴,用以补助对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做出实际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6)建立人事委托制度。(7)适当延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年限。(8)加强人才队伍管理。

第三,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物质条件。(1)抓紧解决专业技术人员住房难问题。(2)重视解决5所院校的办学条件问题。(3)积极解决教学、科研设备老化问题。(4)协调解决科研单位新产品开发流动资金问题。

第四,深化体制改革,搞活用人机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加快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人才合理流动、增强效益的人才体制,使人才的培养、分配、引进、使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以政府人才市场为主体,培育、发展省内区域性人才市场和各类专业人才市场,在全省逐步建立起一个集中与分散、定期与经常相结合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法规健全、信息功能和宏观调控有力、规划布局合理、健康有序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要逐步落实人才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促进人才市场两个主体到位。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测评机制和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制,为各类人才的选拔、使用、就业提供依据,维护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加强以培养、开发、利用、评价、举荐、储备为体系的用人机制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完备的人才库和人才信息储备网络,建立选评、表彰、奖励杰出人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