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05

第105章 视察调查(2)

1956年12月上旬至1957年1月中旬,省人民委员会和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联合组织省政协委员27人,分赴银川、吴忠、天水、张掖、甘南、临夏、兰州7个地、州、市的12个县、市,进行了为期35天的视察。这次主要视察了初级农业社转高级农业社的工作,同时还视察了地方国营工业、商业、文教、粮食、政法、水利、移民、妇女、牧区合作化、文物保护,以及政协工作。视察情况表明,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以后,大部分农业合作社已由初级社转入高级社,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都增加了产量,绝大多数农业社和社员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有的社70%~9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群众情绪普遍高涨。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干部主观主义作风严重,生产计划不切合实际,推广农业栽培技术不因地制宜;有些地方不重视副业生产,经营管理很差,粮食收割过程浪费严重;有的农业社组织规模太大,造成管理困难,有的农业社会计业务水平不高,造成财务混乱等。在工业方面,原料供应不足,质量不合要求。在商业方面,公私合营企业中工资不统一,制度不健全,货源缺乏,公私关系不太好,经营作风差。在文教方面,学校教员缺,少数民族教员更缺,教学设备差,教材和课本供应不及时。在粮食工作方面,保管工作差,粮食损耗大,有的地方给农民留主粮少。在政法工作方面,案件有错判和积压现象。在妇女工作方面,有些地方妇女干部少,没有认真贯彻新婚姻法,包办买卖婚姻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文物工作方面,武威很多有价值的文物遗产,没有很好的珍藏和保护。在牧区合作化方面,宣传工作不深入不细致,牧民对政策不够明了,存在各种疑虑。在移民工作方面,安置不够恰当,有的外省移民返回原地。在地方政协工作方面,有的地方政协工作没有得到当地党政的足够重视,工作没有展开,省政协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指导不够。上述问题,各视察组于1957年1月22日,在省人民委员会和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联合召开的视察汇报会上作了汇报,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由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汇总转有关部门作了认真处理,达到了民主监督和改进工作的目的。

§§§第三节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视察

在1958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曾出现“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的严重错误,使农业生产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遭受严重挫折。1959年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采取发公开信,算账退赔、取信于民的办法进行了纠正,工作初见成效。但在是年秋季开展“反右倾”运动后,又出现了“三风”和征购过头粮的严重问题,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1961年春,中共中央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划小核算单位,把以大队为单位核算改为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实行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同时,给社员按耕地面积的7%划分自留地,允许社员饲养少量自留畜,并否定了“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心脏”的错误口号,纠正了公社办食堂的做法,将社员口粮分配到户。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实施,对恢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起了重要作用。1961年11月7日至12日,省政协副主席周祥初带领4名委员视察组,对兰州市郊区的和平、河口、彭家坪3个公社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情况表明,通过贯彻条例,农村形势大为好转。这3个公社原来搞“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的问题非常严重,仅和平公社就“平调”生产队的物资总额达40多万元,彭家坪、河口公社“平调”生产队劳力、土地、物资的情况也很严重。通过贯彻条例,3个公社及所属大队,对无偿“平调”生产队的土地、劳力、物资作了清理退赔,对干部进行了深刻的政策教育。同时,调整划小了社、队规模,实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从体制上解决了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在产品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现象。对社员实行了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和基本口粮加奖励的办法,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克服了社员与社员之间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现象。还给社员按条例规定划分了自留地,由社员家庭自己耕种,产品自己支配,不计征购,不顶集体分配的口粮。并恢复了社员家庭养猪、养羊、养鸡等副业生产,牲畜和家禽的饲养量比上年增加了10多倍。条例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村的困难局面,出现了新的气象。群众对党的政策感到满意,对搞好生产有了信心。干部的强迫命令、瞎指挥作风有了改变,出现了干部、技术人员、老农三结合的议事组织,生产计划、措施比较符合实际,干群关系得到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较快恢复。彭家坪公社的群众在10个月内修建了386间新房和新增了7211亩水地。河口公社修建提水工程,将2000多亩不毛之地变成了水浇地,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视察组还对贯彻条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进一步贯彻好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健全、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搞好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充分调动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视察后,形成了《关于兰州市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情况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

关于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视察

1963年11月,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马靖,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吴鸿宾,对武都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进行了视察。视察内容和意见:一是农业生产问题。农村形势虽然开始好转,牲畜出现回升局面,但因前几年破坏严重,耕畜普遍缺乏,有297%的生产队耕畜特别困难,约缺耕牛1200多头。请省上拨一些资金,支援穷队增添耕畜,恢复生产。

二是化肥问题。化肥增产效果明显,但价高货少,应调整计划,降低价格,增加货源,保证供应。三是种棉户的口粮问题。随着种棉面积的增加,对种棉花的生产队应减少粮食征购任务,保证棉农的基本口粮达到每天1斤原粮。四是交通问题。武都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大量的粮食和山货运不出来,百货运不进去。请省上拨一些款,地方出劳动力,加快公路建设。五是森林护理问题。武都地区林业面积较大,需要健全管理机构,配备人员加强管理。请省上增加编制,帮助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六是地方病防治问题。武都地区,特别是文、武、康3县的麻风、性病、甲状腺肿大、克山病、柳拐子病等比较严重,患者达53000多人,但无钱建设专治医院,也无医生和设备。请省上从经费、医生、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援。并请有关部门联系,向甘肃的甲状腺肿大高发区供应四川雪花盐,为之预防。七是关于儿童教育问题。武都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学校少,教师缺,儿童上学很困难,仅康县有4300多名学龄儿童不能入学。请省上拨款,增建几所小学,解决儿童上学问题。八是群众住房问题。

武都县城因白龙江泥沙淤积,河床增高,有71户居民住房倒塌,有的变成危房,部分居民自己无力修建,请省、地政府部门给予救济解决。视察后,形成了《视察武都地区所了解到的情况和意见》,并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和地、县。

§§§第四节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定西、会宁两县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调查

1980年5月5日至15日,省政协经济建设组组织4名委员赴定西、会宁两县,对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两个县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扩大了社员自留地,放宽了小自由;调整了社队规模,划小了核算单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落实了生产队的自主权;调减了征购任务,减轻了群众负担;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的分配原则,克服了平均主义现象,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9年虽然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但社员情绪较好,社会秩序稳定,农村经济活跃。群众反映:“过去穷的很,死的很,现在虽然穷,可是活了,有盼头了”。调查组认为,实行大包干的生产责任制,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要相对稳定,继续坚持下去;因地制宜,包产到户,不是单干,虽然生产经营以农户为单位进行,但土地等生产资料还是集体的,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调查组建议: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完善大包干的生产责任制,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培养有觉悟、有干劲、有文化、懂科学的基层干部,使他们成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领头人。要坚持农、林、牧综合发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下决心改变干旱落后面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调查组还对防雹、打窖蓄水、梯田排洪等问题提出了建议。省政协将调查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关于静宁、庄浪两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查

1980年11月22日至12月1日,省政协张汉豪等4名常委、委员组成的调查组,赴平凉地区的静宁、庄浪两县,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两个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980)75号文件精神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发展很快。静宁县的2519个生产队中,有967%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庄浪县除一个生产队外,其余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这一重大变革,使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土地仍是集体的,生产收入除上交国家的(征购粮)、留下集体的(生产队提留)、其余都是社员自己的。这样做有利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谈不上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外流讨饭的人没有了,社会秩序很稳定;社员自觉劳动,再不用干部喊叫、吹哨,队干部把主要精力转向集体财产的管理和农田、道路、造林等基本建设和工副业生产,队干部的报酬也得到相应解决,出现了干群团结,生产发展的新气象。调查组建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是适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长期坚持下去,并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省政协将调查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关于武都地区发展多种经营的调查

1981年5月27日至6月23日,由副主席严树棠和部分委员组成的调查组,对武都地区发展多种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武都地委提出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并重的发展思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抓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收到了实际效果。1980年全区多种经营收入比上年增长165%,占农业总产值的53%。武都地区的物产自然资源有100多种,主要的有当归、党参、黄(红)芪、黄连、天麻、茶叶、核桃、花椒、柿子、棕片、油料等10多种,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调查组对进一步发展武都地区多种经营提出5点建议:1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同多种经营的关系。

2尊重价值规律,合理制定价格,积极促进商品生产发展,防止提价不当,盲目发展,造成产品的滞销。3坚持自愿互利原则,稳步推进。4大力发展综合加工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5大力发展山区交通,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建议省上从资金、物资上对地、县发展交通运输给予扶持。

关于正宁、合水、庆阳等三县植树造林情况的视察

1982年4月24日至5月17日,由省政协4名常委、委员组成的视察组,就庆阳地区正宁、合水、庆阳3县开展全民植树的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所到的16个公社、21个大队、31个生产队,领导重视,群众发动充分,林业政策落实,管护工作有力,造林成果巩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树苗量少,树种单一,供不应求,技术力量薄弱,荒地划拨进度缓慢,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够落实,社队之间发展不平衡。视察组建议:要继续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植树造林运动的决议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大张旗鼓地开展种树种草运动的指示,认真落实林业政策,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育苗工作和科研工作,重视林业技术力量培训,搞好林业管护工作,提高造林质量和林业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视察报告在省政协四届二十次常委会议上作了汇报,并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1982年《甘肃政协》

第2期作了刊登。

关于永靖县推广使用太阳灶的视察

1982年8月7日至10日,由省政协8名常委、委员组成的视察组,赴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视察了太阳灶的推广使用情况。永靖县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燃料极缺。1978年夏季,县科委、县科协开展了太阳能利用研究,1980年后投资1296万元,推广使用钢架水泥壳正抛物面聚光灶。这种灶当气温在零下15度时,18分钟烧开4斤水,气温在零上265度时,30分钟烧开8斤水。当时全县已推广使用16000多台,每台平均造价60元。太阳灶推广使用后,减少了烧柴草、烧肥料、铲草皮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针对山区推广多、川区推广少;农忙时,社员早出晚归,利用率不高;太阳灶功率较低,水银玻璃脱落;灶壳生产多,水银玻璃缺口大等问题,视察组建议: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太阳灶的使用率。能源所要研究和设计更合适的灶型。省上有关部门要筹集专项经费,组织力量攻关,对太阳灶的反光材料、壳体材料、工艺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太阳能得到更好的利用。省政协将视察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并在1982年《甘肃政协》第2期刊登。

关于酒泉水利建设情况的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