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非常对话
28759900000010

第10章

贞操是男人自私贪婪的胜利无论你怎么吩咐,我都无条件地服从,像是听从上帝的命令。上帝是你的法,你是我的法。——夏娃在《失乐园》的台词世界上有多少男人都喜欢听这样的话啊!因为他们人性的深处有涤荡不尽的自私与专制,几千年的历史尽情地诉说了这一点,即使在人人要求平等、人人讲求理性的今天,它也难以摆脱。它是人性脸上天生的痣。明摆着。不用去考证,这赞美诗肯定是一个男人写的。它是男人的需要。贞操是男人自私贪婪的胜利,是对女人进行的心灵结扎术。刘达临:在古代,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发生性行为时,充其量只是“失德”,而女子要发生这样的事时,就是“失贞”。贞操观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婚姻的产物。在群婚杂交的时代,是没有什么贞操的。直到偶婚制婚姻建立,男女性行为被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间时,才有了与此相应的道德观与伦理观,这也就是贞操观的萌芽。从这一点上来看,贞操观是人类伦理观的巨大进步。它对于破除杂交,巩固一夫一妻制,使后代能够健康、正常地繁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一夫一妻制建立以后,特别是封建男权制度之下,贞操观就被进一步强化。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基督教的传入对贞操观念的树立有很大影响。到了奥古斯丁时期,贞操观进行了升化。奥古斯丁强调,一个人是否贞洁,与他有没有性行为无关,重要的是他内心有贞洁的观念;如果内心没有贞洁的观念,而把性看成一种肉欲,那么,她即使未被强奸,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贞操。

这一观念后来深入人心。奥古斯丁强调的结果是,要人鄙视肉欲,鄙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说到底一句话,要禁欲。徐兆寿:《周礼》上说“以仲春之月会男女,是月也,奔者不禁。”看样子,那时的风俗里对女子在性方面的活动还是比较宽松的。刘达临:是的,中国对女子的性控制与压迫大概是在秦汉以后加强的。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便巡视天下,所到之处不仅歌功颂德,还立下不少规矩。这些规矩大都刻在石头上,有几处便提及贞节。

其中会稽刻石最长:“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e诚。夫为寄j,杀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顾炎武认为,会稽在春秋时属越国,越王勾践为了迅速繁衍人口,鼓励男女多交,所以该地方性风尚比别的地方淫佚,始皇帝在这里刻石,大概还有警示的含义。徐兆寿:看起来不仅对女子有贞洁的要求,对男子也有。刘达临:是的,另外的几块石刻上也是不仅对女子有要求,对男子也同样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泰山刻石云:“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碣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但是,这只是一种规矩,这规矩里本身就有男女不平等的内容,因为在当时女子只是男子的私有财产而已。徐兆寿:从《东周列国志》和一些古籍上看,女子的贞洁观已经有了。如当时出妻的理由主要有七条,称为“七去”,其中和男尊女卑最反动也最直接的是寡妇班昭作的《女诫》七篇。“三从四德”就是从她开始倡导的。她认为,夫妻之好,应是终身不离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顺从丈夫,既使理曲也不能争,只有这样,女子才永远地被丈夫拥有。以女子的身份来劝戒女子,以女子的口来说出女子应有的道德,这是最具有讽刺意味的历史事件。班昭是中国第一个把全部中国妇女推向道德深渊的文人。刘达临:不过,没有班昭,也会有李昭、王昭来作那样的文章。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唯尊孔儒以后,各种礼教与法规就应运而生,对女子的这些戒律还是建立在儒家观念基础上的。真正的祸首是董仲舒和儒家观念。自汉以后贞节观越演越烈,道德家简直就把它磨成一把利刃,可以借此杀人。十六国之一的前凉王张天赐,有宠妾阎氏和薛氏。

有一天张天赐重病卧床,自觉性命不长,对二宠妾说:“你们将何以报我?我死后,二人岂可再为他人妻!”二妾回答说:“你若不避讳谈死,妾请求殉死,供洒扫地下,誓无他志。”到张天赐病危时,二妾都自刎而死。后来,张天赐的病却好了。可见,那时女子的贞节观已经很强了。徐兆寿:这种贞节观的确很可笑,但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张天赐没有和二位宠妾的对话,也没有对她们提出任何要求,在他死后二位宠妾若自杀,又该怎样理解?这种贞节似乎一直被后人称道。若从这个意义上讲,贞节本身是需要的,也是爱情的内在要求,但只是提法错了,因为即使在男女平等的今天,也有女的为男的殉死的,却不存在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和贞节的伦理在约束他们,只是两情相悦。这一直是人们对爱情的悲剧理想。唐朝著名的宰相房玄龄年轻时大病将死,他对妻子卢氏说:“你年少,不必守寡。”卢氏哭着到帷帐之中,挖出了自己的一只眼睛给房玄龄,表白决不再嫁。我想,这种贞节是出自其本心,并无被迫的意思。在古人来看,为道义而死,杀身成仁,都是很高尚的。这种贞节应该说是很高尚的。刘达临:从现在来看不能完全否定女性对性的严肃性,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这是需要否定的,因为它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男权思想统治下的产物。它是出自一种男性需要,而不是女性自身的需要,说透了出自一种经济上的需要。

敦煌的性文化徐兆寿:唐时对女子的性自由好像宽松了很多,婚前性行为、婚外恋、离婚和再嫁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历中才女晁采与邻生文茂时常以诗通情,并乘机欢合,晁母得知,叹道:“才子佳人,自应有此。”于是为他们完婚。唐代的传奇小说大多写的就是这样一类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结合的故事。最可笑的是,唐人竟然把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也进行了改编,说织女丢下牛郎,夜夜到人间和情人私合。情人问她怎么敢丢下牛郎独自下凡,织女却说,关他何事?何况河汉相隔,他也不会知道。这个故事虽然纯属虚构,但却反映了当时唐人的性开放观念,甚至有点纵欲了。从今天发现的敦煌资料来看,当时女子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当时,敦煌的少女可以亲自选夫、问夫,直到满意为止。据文献记载,男女在结婚前还可以试婚,试婚时要签一份协议。在日常生活中,裸俗也颇为流行。从唐诗和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嫖猖狎妓之风盛行。唐朝的妓女之盛,对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有影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的文人可以说是最放达、豪迈了,“风流”和“才子”大概也是从那时连在一起的,并与情欲相关了。为什么那时会有这样一种相对自由的风气?刘达临:唐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其信心和力量都很充分,又实行对外开放,各方面政策都很宽松,对性及伦理方面也相对自由。其次,唐时的主要精力一是放在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二是开土拓疆,巩固广大的疆土,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富裕,生活也比较稳定,享乐思想盛行。三是汉族“胡化”、民族融合的结果。李唐皇族本身就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曾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生活,又发迹于北魏,在文化习俗上沿袭了北朝传统。另外,敦煌文化更多地来自西域,在和唐文化融合时便带上西域文化的色彩,所以敦煌的性文化显得非常特殊。徐兆寿: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讲,实际上还有三点是应该重视的,甚至说是重要因素。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文化的大融合带来的哲学上的兴起,使隋唐文化表现出开放的大气魄。放任旷达的魏晋遗风正是唐朝雄风的前奏,可以说,没有魏晋时期玄学对汉文化特别是对儒家文化的改造,没有民族大融合带来的异族情调,没有这种杂合,就不会有盛唐。二是李唐王朝在宗崇道家的时候,并没有像秦汉时那样“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仍然实行开放的政策,使各种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盛传于世,文化的杂交使唐文化散发出奇异的光芒。三是与李唐王朝广阔的胸襟有关。每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建国初总是要重修伦理,教化民心,这就要实行一些严厉的政策;同时杀戮有功之臣,以此稳定朝野。在这方面,李世民是一个特例。也许这与他的出身和个人修养有关。历代开国皇帝不是农民起义起家,就是仇恨太多。秦始皇自幼生于赵国,童年的不幸是他残暴性格的原因;刘邦出身平民,朱元彰出身市井,早年的低微生活和后来的皇帝生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他们内心不安,开始诛杀功臣;元朝和清朝的皇帝都是来自异域,民族间的仇恨一直使他们不安,因此实行很多严酷的政策对民众加以压制。只有李世民出身豪门,性格上较为宽容——虽然他也诛杀了兄弟,被迫父亲下台——这些正是他实行开放和宽松政策的个人原因。

唐代后世君主皆模仿太宗,这也正是整个唐朝强盛的一个原因。在以阶级论为基础的史学观和文化观下,个人的原因总是被忽视,实际上个人尤其是封建社会中的皇帝,其性格、修养和胸怀会影响一个时代,甚至整个王朝的命运。这三个方面从总体上讲,就是“宽容”二字。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宽容的文化背景,所以才有了对性的宽容。性在很大程度是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伦理。

“愚女政策”刘达临:也可以这样理解。但到了宋明之时,理学对女子的贞节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为学之道,对女子的贞节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与疏远,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轻死重节之道。徐兆寿:人欲,天所赋予,这本身就是天理,可是程朱理学竟然就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天理何存?真不知道当时人们怎么会相信他们的道理!这与早期儒家的观念已经离得很远了,甚至说相互对立起来了。至于“男女授受不亲”这样无理的话他们也能想出来。刘达临:程朱理学的观念在宋时还只是一种观念,到明朝时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明朝是奖励贞节最有力的时代。什么没有了,或者说需要什么,社会就会强调什么,奖励什么。明太祖在洪武元年就下过一个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还大树牌坊,奖励贞节。徐兆寿:三十岁到五十岁,是一个妇女性生活最重要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