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通信
28933400000020

第20章 海瑞治驿与张居正改革驿政

海瑞,字汝贤,广东琼山(今海南省琼山县)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的名字随着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的《海瑞罢官》而变得家喻户晓,广为人知。人们熟知的海瑞是一位为官清廉、不畏强权的政治家形象,而他整治驿政、革除驿弊的事迹则鲜为人知。实际上,海瑞在驿传史上贡献很大。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海瑞出任福建南平县教谕。他目睹当地驿传扰民的种种弊端,撰写了《驿传议》和《杂议》,提出了著名的驿传三策和五条具体的改革措施。此后,在淳安、兴国知县和应天巡抚任上,他又写了《兴革条例》、《兴国八议》、《督抚条约》、《应付册式》等,形成了一整套革除驿弊的主张和具体办法。总体方针可以概括为:“几由正己。事在裁革。”

己不正,难以正人。“几由正己”,就是从自己做起,遵守驿规,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海瑞累迁数任,出差时从不驰驿,而是自费租马租船,随从人员也自备饭食,从不骚扰驿馆。万历十三年(1395年),海瑞罢官后再度被起用,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这时的海瑞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但他自家乡动身,在赴南京上任的路上仍坚持乘坐自租的小船,而绝不驰驿。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治驿中不畏权贵,坚持原则。

所谓“事在裁革”,就是从裁革“关文”(使用驿传的证件)入手,整顿驿政。明初对驰驿关文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但后来制度废弛,关文泛滥,上自京官,下至州县小吏,手中都有“勘合”、“火牌”。更为严重的是,私牌私票也畅行无阻,致使驿递贫困,无力应接,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正常的交通、通信秩序。海瑞大刀阔斧地修改驰驿条例,限制驰驿范围,对违规驰驿者坚决查办,绝不手软。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公子在外出时骚扰驿递,吊打驿吏。时任淳安知县的海瑞,不畏权贵,亲自查处了这一案件。随后,都御史鄢茂卿又扰驿害民,招摇过市,海瑞同样拿出驿规,坚决制止。这两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后来,海瑞罢官,便与他严格治驿得罪了上层人物有直接的关系。但在他的治下,不仅百姓因此而减轻了负担,军政通信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由于宫职的限制,海瑞治驿只是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明朝驿传弊端丛生的局面。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其对驿政的改革则是全国性的。张居正,字叔大,湖广江陵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于隆庆六年(1567年)任内阁首辅,掌握实权后,便开始了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全面改革,改革驿政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挂大车,明驿传工具之一和海瑞一样,张居正对驿政的改革也是从限制和削弱各级官员驰驿的特权人手的。他采取了六条具体的措施,对“勘合”、“火牌”的管理、驿递检查等制度作了修改。为了将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他首先从自己做起,并对亲属严格要求。张居正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按规定需在家乡应试。从北京到江陵,相距一千多里,张居正出钱雇车而不让他驰驿。张居正的父亲祝寿时,他本人也不乘驿,而是叫仆人背着行李,自己骑着毛驴前往道贺。万历八年(1580年),他的弟弟张居敬回乡养病,保定巡抚考虑到他的病情,特意发给驰驿勘合。张居正得知消息后,随即命人追回交还,并附了一封信,大意是说:我现在治理国政,为朝廷立法,怎敢不以身执法呢?

在严格自律的基础上,张居正对违例动用驿传的官员则严厉处罚,毫不手软。一次,甘肃巡抚侯东莱的儿子擅自驰驿。张居正得知后,立即下令取消了他袭职的权力。取消袭职权,在当时是很重的处罚。在连续查处了几起违反驿规的案件后,举朝肃然,再无敢犯者。就连奉派到武当山进香的皇亲贵族,也都雇用民车而不敢驰驿前往了。

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整顿,全国用于邮驿的经费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张居正死后近30年,户部给事中应震评价说:“从来驿传困民,无能厘革。而张居正当国,士大夫非奉尺一(指驰驿凭证),虽修涂具不得续劳……两都大臣、诸方面赴任,至僦民舟车,就旅店食,岁省夫舆庖廪之费若干。”并认为,“清驿递以恤民劳”是他的一大功劳。这一评价是恰当的,毫不为过。但应震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改革后的驿传提高了办事效率,有效地保障了军政通信的畅通。

遗憾的是,张居正死后即遭到保守派的攻击,在诸多罪状中,便有“裁削过当”、“累民贫民”等与驿政改革有关的内容,并要求“宽驿传之禁”,“恢复旧制”。万历十二年九月,明神宗下令“追抄故相张居正”。张居正的改革成果,包括驿传改革成果在内,也随之而断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