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通信
28933400000028

第28章 擎旗夺纛壮士行

在众多的军用旗帜中,最重要的便是主将帅旗,也称为“纛”,秦汉以后一般称之为“牙旗”。这种旗帜虽然通常不直接用以指挥作战,但由于它是象征全军的大旗,因而在古代作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太平御览》说:“牙旗者,将军之精。”古代出战之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旗”仪式,以祈求神灵的护佑。交战过程中,牙旗之所在,便是主将之所在,指挥命令便会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发出;一旦牙旗倒下,则表明主帅被杀或已经放弃抵抗,全军就会因此而丧失斗志,甚至于全面崩溃。因此,对于帅旗的保护,便成为军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只有身强力壮、勇敢忠诚的人才能够被选作保护帅旗的旗手,护旗在当时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三国时期有名的战将典韦,开始时在赵宠军中,便是充当牙旗手,并在护旗中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才能而最终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护旗制度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英国人呤在其著名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

“军中执掌旗帜的旗手颇多,都由精壮忠勇的人充任。重要统帅的旗手和高级军官的官阶同等,他们在军中所处的地位极为光荣。有些旗手是我生平所见到的最勇敢的人。”

将在旗在,旗倒将亡。作战中,敌对双方不但拼死保护自己的帅旗,而且想方设法夺取敌人的帅旗。古代战争历来以“斩将搴旗”为首功。“搴”是拔的书面用语,“搴旗”与“斩将”并列为首功,说明古时候作战对夺取敌人帅旗的人奖赏是十分丰厚的。历史上因夺旗而制胜的战例是很多的。

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年轻的时候,李广曾随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在一次作战中,李广奋不顾身地杀入敌人阵中,夺取敌人的帅旗而还。此举不仅动摇了敌人的军心,也极大地振奋了己方的士气,对最终的胜利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李广也因此而名显天下。

南宋初期,岳飞随王彦抗金。一次宋军渡河到新乡(今河南境内)附近,由于金兵人多气盛,王彦不敢进击。岳飞独自率部与金兵鏖战,“夺其纛而舞”,宋军因此士气振奋,争相上前杀敌,最终大败金军,顺利攻克新乡城。”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与梁军交战。梁军中有一壮士手执帅旗,出入于阵间,无人能敌。后唐庄宗在高丘上看到这一情景时十分感叹地说:“那个执旗者真是个猛士!我的将士中有谁能为我去夺取他的旗帜呢?”后唐的武将苌从简听到后,主动请战。庄宗看他长得并不十分强壮,怕有所闪失而未加同意。苌从简后来偷偷带领数骑驰入敌人阵中,奋战中夺取了梁军的帅旗并回到自己的阵中。后唐军因此振奋不已,鼓噪进战,终于大败梁军。战后,庄宗给了苌从简很多的赏赐。

帅旗一般只具象征性的意义,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用来指挥作战。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唐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防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与史思明叛军周挚部对峙。在众寡悬殊、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李光弼决心破釜沉舟,与敌决战。他首先召集部众,对大家说:“战争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关系生死存亡的危险事。我是国家的三公之一,不可以死在叛贼的手中。万一作战不利,诸位只管向前杀敌,战死于阵前。到那时我会在这里自刭,不会只让大家去死的。”接着,他下达命令说:“你们看着我的帅旗进行作战,如果帅旗摇动缓慢,听任你们选择有利地形,灵活应战;如果我多次急速摇动帅旗,则要万众齐心,一齐拼死杀人敌阵,稍有退却者立刻斩首!”众将齐声应诺。

作战开始,惨烈空前。在两方成胶着状态时,李光弼突然连连急挥帅旗,唐军将士见状拼死前冲,杀声震天动地。叛军为之气慑,终于大败而逃。胡三省在注解《资治通鉴》时评论说:“河阳之战,真为确斗。非李光弼督诸将致死,不足以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