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通信
28933400000039

第39章 从阴符到阴书

符节是传送军事机密文件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古代的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方式仍然不够安全。原因很简单,如果敌人劫夺了符节后假扮使者,就可能诱我入其圈套。若使者叛逃或被敌抓获后变节,情况更不堪设想。在中国历史上,因这种情况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事是时有发生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历代将帅们想了很多的办法。阴符便是其中的一种。阴符,是由符演变而来的,所不同的是,传信的使者并不掌握传递的真正内容,以此来提高军事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关于阴符,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记载是《六韬·龙韬》,为了广大读者理解方便,现在我们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问太公道:“率军深入到诸侯国的境内去作战,突然与敌军遭遇,情况的发展对我军也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我想通过捷径与前方取得联系,从国内策应外地,以对我军进行援助,应该怎么办才好?”

太公回答说:“君主与将帅之间早有秘密的兵符,共分为八种:有我军获大胜、全歼敌人的兵符,其长一尺;有突破敌军、檎获敌将的兵符,其长九寸;有迫敌弃城投降、夺占敌城邑的兵符,其长八寸;有击退敌人、报知敌人远遁的兵符,其长七寸;有激励将士、誓师以坚守的兵符,其长六寸;有请求粮饷、增加兵力的兵符,其长五寸;有军队战败、将领阵亡的兵符,其长四寸;有战斗失利、士卒阵亡的兵符,其长三寸。凡是奉命传送这种兵符的,如延误时间、泄露机密,无论是听到的还是告诉的,都一律处死。这八种阴符,是君主与将帅之间严格保守秘密、暗中传送消息,不使泄露于他人,而用于中枢和出征将帅相互通报情况的最好方法。敌人就是圣人般聪明,也不能够识破。”

武王感叹地说:“您讲得真很好啊!”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阴符的含义是事先约定好的,属于只有收发双方知道的秘密,传送者既不知道其含义,也就不会泄露秘密了。这样,阴符即使落人敌手,也不会泄露事机的。阴符所表示的内容当不限于以上的八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君主与将帅间会有所变化,但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已不能知道更加详细的情况了。

阴符较好地解决了通信保密问题,但其本身也有局限性。因为阴符所表达的内容是事先约定好的,这种固定的含义自然远远及不上战场形势的多变与复杂,符不及义的现象于是便经常发生了。为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便出现了阴书。关于阴书的最早记载同样出自于《六韬·龙韬》。在此不妨将其译成现代汉语,摘录如下:

武王问太公道:“率军深入诸侯国境内去作战,君主与将帅都想集合各路兵马,机动灵活地与敌人展开作战,以夺取出敌不意的胜利。然而事情复杂多变,用兵符不能详细表达意图,彼此相距又很遥远,不可能面授机宜,你看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各种需要保密的计谋和重大决策的传达,应当用秘密的书信,而不用兵符。君主的意图用书信传达给将帅,将帅有事用书信请示君主。这种秘密书信应当做到‘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所谓‘一合而再离’,就是把一封完整的书信分成三部分;‘三发而一知’,就是派三个人分别送出,使每个人都不了解它的全貌,只有收信人将三者合在一起才能知道书信的内容,这样的书信就叫做‘阴书’。敌人就是圣人般聪明,也不能够识破书信中的秘密。”

武王说:“这太高明了!”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阴书既具备阴符保密性好的优点,又克服了其不能传送复杂内容的缺点,应该说是一种较好的秘密军事通信方式。

阴符、阴书的记载出自战国时期的兵书《六韬》,但从现有的文献看,其运用于战争则未见记载。秦汉以后,也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记载,可见这时已不会普遍使用了。汉代倒是出现了一本名为《阴符经》的著作,伪托黄帝所作,但其内容已不再是讲军事通信,而旨在阐述阴阳学说,属于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